重庆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 发布时间:2022-04-13 17:47

重庆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加快建设交通强市,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有力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国交通“极”,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第一篇开启交通强市建设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在战略上布好局,在关键处落好子,奋力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科学描绘交通强市美好蓝图。

第一章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是重庆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市紧紧抓住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等一系列战略机遇,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大力实施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高铁建设五年行动方案,坚决打赢交通脱贫攻坚战,成功入选交通强国建设首批试点省市,成为全国唯一兼有陆港型、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成功创建公交都市。“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交通投资4312亿元,比“十二五”增加963亿元,全市交通高质量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新开工建设高速公路1719公里,通车里程达到3402公里,省际出口达到24个,基本形成“三环十二射多联线”网络。改造普通干线公路1.2万公里,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到90%,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到70%,基本实现全市3A级旅游景区和市级重点工业园区均有三级及以上公路连接。新改建“四好农村路”8.4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6.2万公里,路网密度居西部地区第一。

高铁建设五年行动方案扎实推进。“米”字型高铁网、“两环十干线多联线”普速铁路网加快形成。全市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2394公里,高铁在建里程达到827公里、营业里程达到839公里。

全面打赢交通脱贫攻坚战。全市所有乡镇和行政村通畅率、通客车率均达到100%,行政村直接通邮率、快递服务乡镇覆盖率均达到100%。全市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通达率、通畅率分别达到100%、92%,较“十二五”末分别提高18个、37个百分点。

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初步建成。建成投用中心城区果园港、涪江潼南航电枢纽,开工建设嘉陵江利泽、乌江白马、涪江双江等航电枢纽,全市航道总里程达到4472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突破1100公里,全市港口货物年通过能力、年吞吐量均突破2亿吨。新增货运船舶运力150万吨,全市货运船舶运力占长江上游地区总运力的85%,船型标准化率从77%提高到85%,位居全国内河第一。

国际航空门户枢纽能力大幅提升。建成投用江北国际机场T3A航站楼及第三跑道、巫山机场、仙女山机场,“一大四小”运输机场格局全面形成。开工建设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工程,完成重庆新机场选址研究。江北国际机场通航城市总数达到216个,国际及地区航线突破100条。全市民航运输机场旅客、货邮年吞吐能力分别达到4650万人次、110万吨,年旅客吞吐量保持全国前10强。

综合客货枢纽能力稳步提升。建成投用重庆西站一期、沙坪坝站、永川东站、梁平南站等一批综合客运枢纽,开工建设重庆西站二期、重庆东站等重大铁路枢纽项目,客运转换更加便捷。重庆公路物流基地、江北国际机场航空物流园功能不断完善,果园港、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成功入选国家物流枢纽清单。

交通服务品质稳步提高。轨道交通日均载客量突破300万人次。开通潼南至四川遂宁、永川至四川泸州等8条省际公交,实现川渝两地公交“一卡通”。建成投用全国第一个铁路口岸国际邮件处理中心,中欧班列(成渝)运邮实现常态化。全市铁水联运量达到2038万吨,较“十二五”末翻一番,货运物流效率大幅提高。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比率达到14.5%,较“十二五”末下降2个百分点。

智慧交通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市重要交通基础设施运行监测覆盖率达到90%,基本形成交通设施装备运行感知网络。大力推进交通智慧化出行服务,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渝籍汽车ETC安装率达到80%以上。完成全国公交一卡通互联互通,轨道交通环线和4号线在全国率先实现跨线运营。

绿色交通发展实现新突破。基本完成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港口岸线治理。建成长江上游首座LNG加注码头。货运船舶平均单位能耗大幅下降。港口岸电建设加快推进,港口码头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实现全覆盖。广泛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装备,中心城区公交车、出租汽车实现CNG全覆盖,推动建立汽车排放检验和维护(I/M)制度。

交通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有序。完成铁路外部环境安全隐患整治1500余处。新建公路安保工程8000公里。“一中心、六基地、八站点”地方水上应急救援体系基本建成。重庆公路应急抢险指挥及物资储备中心建成投用。公路抢险保通保畅、水上应急救援和应急运输保障队伍建设持续增强。

交通行业治理能力持续巩固。大力推进交通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深入推进交通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30大项51子项网上行政许可标准化配置。出台《重庆市公共汽车客运条例》《重庆市民用航空条例》《重庆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行业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第二章机遇与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国交通四“极”之一定位,为我市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赋予了全新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广阔政策空间。

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市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明显,“四向联通”的对外大通道不畅,重庆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主要城市群尚无250公里以上时速高铁直连;西部陆海新通道能力不足、运行不畅;三峡船闸通过能力不足,实际年过闸运量超过设计能力近50%;民航空域资源紧张,缺乏旗舰型主基地航空公司,国际航线偏少,支撑重庆融入全球、引领西部开放能力有待加强。“四网融合”的枢纽体系不健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不够,客货枢纽转换不便,集疏运体系未完全同步建设。“四式联运”的综合运输体系不优,公路货运量占全市货运总量比例达到82%,铁路货运发送量占比仅为1.5%;嘉陵江、乌江等支流航道对干线运输贡献率不足1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互联互通不够,铁路面积密度、高速公路面积密度、机场群旅客吞吐能力远低于长三角、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一区两群”交通互联互通有待强化,主城都市区缺乏非收费公路快速物流通道,不利于物流降本增效;“两群”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明显。同时,交通还存在创新驱动发展不够,智能化程度低,客货运输服务效率和质量不高等问题。“十四五”时期,要抢抓战略机遇,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加快推动交通高质量发展。

第三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市为统领,切实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着力推进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力支撑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有力助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在推进交通强国建设中当好先行、做好示范。

第二节基本原则

双核引领,区域联动。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为导向,突出双城引领,强化双圈互动,促进两翼协同,打造区域间、城乡间高效衔接的多层次综合交通网络,强化重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推动区域交通联动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国交通“极”。

以人为本,人民满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适应个性化、多元化出行和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求,全面提升运输组织水平,有序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更具品质、更有效率、更加安全的客货运输服务和更加规范、更加人性化的行业管理服务。

创新驱动,智慧升级。坚持创新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统筹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有序推进智慧交通试点示范,全力推动交通运输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交通可持续发展动力。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发展方式,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推动资源集约利用,加强生态保护,强化污染防治,注重节能低碳发展,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三节发展目标

围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等战略目标,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加快建设“行千里、致广大”的交通强市,全面开启“2小时重庆”建设新征程,着力完善五大基础网络、六大运输体系,努力推动形成“高铁千公里、港航万吨级、机场双枢纽、县县联高速、组组硬化路”的交通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初步形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1小时交通圈”,初步实现高铁市域2小时畅行,北京、上海、广州6小时通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加快成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

专栏1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

铁路:规划投资1900亿元,力争新开工高铁790公里、全市铁路营业里程超过3100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达到1370公里,成渝双核间加快形成2条时速350公里、1条时速200公里的高铁快速通道,基本实现高铁1小时成渝双核、2小时市域城市至中心城区、6小时北京上海广州通达,以及普铁千亿元级工业园区、国际性枢纽港站全覆盖。

公路:规划投资2500亿元,其中高速公路规划投资1800亿元,普通公路规划投资700亿元。加快建设“三环十八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力争新开工建设1000公里、建成超过1200公里,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600公里,省际出口通道达到32个。实施普通干线公路改造40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6万公里,实现乡镇通三级公路比例达到85%,村民小组通畅率达到98%。

水运:规划投资150亿元,加快形成以“一干两支六线”航道、“三枢纽五重点八支点”港口为骨架的水运基础设施体系,改善千吨级航道500公里,三级及以上航道实际达标里程达到1200公里,新增港口货物吞吐能力3000万吨,港口货物年吞吐能力达到2.4亿吨。组建长江上游港口联盟,形成分工协作的航运体系,基本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

民航:规划投资230亿元,着力打造“市内航空双枢纽协同、成渝四大机场联动”世界级机场群,全市民航运输机场旅客年吞吐能力达到8000万人次,货邮年吞吐能力达到120万吨,实现干线机场、支线机场、通用机场联动发展。

邮政:规划投资5亿元,基本建成普惠城乡、联通区域、辐射国际、高效衔接的邮政快递基础设施,全面巩固邮政“村村直通邮”,符合条件的建制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快递”,基本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间邮政快递24小时送达。

客运服务体系:规划投资70亿元,综合客运枢纽一体化水平明显提高,公交站场设施更加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铁路公交化列车开行逐步常态化,省际公交线路达到30条以上。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3%,公交车辆进场率力争达到80%,轨道交通站点50米范围内公交接驳率达到85%。主城都市区初步形成“1小时通勤圈”。远郊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公交车辆进场率基本达到40%、60%。

现代物流体系:规划投资70亿元,运输结构调整明显优化,力争铁路货运量占比提高到2.3%,铁水联运比例提高到15%,多式联运水平显著提升。“1+5+N”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基本完善,网络货运发展逐步规范,物流效率明显提升。

智慧交通体系:规划投资15亿元,初步形成以“1大平台、2大网络、3大样板”为构架的智慧交通发展格局,数字化交通感知能力、行业治理和监管决策能力显著提升。5G、人工智能、北斗等新技术与交通运输领域深度融合,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明显提升。

绿色交通体系:规划投资10亿元,基本形成更加绿色环保、节能低碳、集约节约的绿色交通体系。营运车船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达到4%,营运船舶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下降率达到7%,每年新增和更新的公交、出租清洁能源车辆比例达到80%。

平安交通体系:规划投资55亿元,基本形成坚实可靠的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实施以村道为重点的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2万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旧桥隧500座,治理普通公路地质灾害100处。基本建成“一中心、六基地、十站所、N个应急救助点”水上应急救援体系和公路应急抢险指挥及物资储备中心二期工程,基本实现高速公路和普通干线公路应急救援响应时间不超过30分钟,地方水域突发事件应急救援10公里内20分钟、20公里内40分钟、30公里内60分钟到达现场。

现代治理体系:行业改革取得明显突破,路网通行保障能力大幅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精细化管理和养护水平显著提升。社会各方协作的现代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加快完善,行业治理水平明显提升。

专栏2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类型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备注

铁路

铁路营业里程(公里)

2394

3100

预期性

高铁营业里程(公里)

839

1370

预期性

公路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

3402

4600

约束性

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

90

92

预期性

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

80

85

预期性

村民小组通硬化路率(%)

92

98

预期性

水运

港口货物通过能力(亿吨)

2.1

2.4

预期性

航空

全市旅客吞吐能力(万人次/年)

4650

8000

预期性

全市货邮吞吐能力(万吨/年)

110

120

预期性

通航城市(个)

216

>240

预期性

国际(地区)航线(条)

101

>115

约束性

邮政

快递业务量(亿件)

7.31

11.77

预期性

年人均快递业务量(件)

23

30

预期性

客货

运输

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

60.2

63

预期性

铁水联运比例(%)

12.4

15

预期性

智慧

交通

交通营运车辆主动式预警监测设备安装率(%)

70

95

预期性

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感知监测覆盖率(%)

90

95

预期性

对外交通出行电子客票覆盖率(%)

80

100

预期性

绿色

交通

每年新增和更新公交、出租汽车清洁能源车辆占比(%)

80

预期性

营运车船单位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

4

预期性

营运船舶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下降率(%)

7

预期性

安全

应急

新建公路安保工程里程(万公里)

2

约束性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响应时间(分钟)

<30

预期性

普通干线公路应急救援响应时间(分钟)

<30

预期性

养护

管理

高速公路平均路面使用性能系数(PQI)

93

94

预期性

普通国道平均路面使用性能系数(PQI)

85

87

预期性

高速公路一二类桥梁占比(%)

95

≥95

预期性

普通干线公路一二类桥梁占比(%)

≥90

预期性

到2035年,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建成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基本形成“123出行交通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1小时交通圈”,市域2小时畅行,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形成“人享其行、货优其流”的运输服务体系,智能、绿色、平安交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基本实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交通强市,加快形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先进的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交通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在中西部领先,有力助推重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第二篇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

以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国交通“极”为导向,全力畅通大通道,完善大网络,构建大枢纽,实现极群互通、区域联通、市域贯通,有力助推重庆融入新发展格局,有力支撑“一区两群”国土空间开发和乡村振兴。

第四章畅通多向出渝大通道

加快构建“4向3轴6廊”重庆综合立体交通网对外运输大通道,到2025年,规划投资1580亿元,其中铁路1100亿元、高速公路420亿元、水运60亿元。

第一节构建“4向”国际综合运输大通道

南向—做大做强西部陆海新通道。以高质量建设重庆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为导向,提升南向铁路通道能力,完善南向高速公路通道,推动形成多路径、多方式的铁海联运、铁路国际联运、公路跨境班车运输网络,全力畅通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陆路国际运输通道。

西向—巩固强化丝绸之路经济带通道。充分发挥中欧班列联系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强做优中欧班列(成渝),强化国际物流陆路运输骨干功能,与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等开放通道对接形成联动开放格局。

东向—优化提升长江经济带通道。加快畅通长江航道,提速建设沿江铁路、高速公路网络,构建以长江黄金水道和铁路、高速公路为主的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形成宜水则水、宜铁则铁、宜公则公的多模式运输网络,全面畅通面向太平洋的国际开放通道,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北向—培育壮大中蒙俄通道。加快形成北向高铁通道,充分释放襄渝铁路货运能力,增开渝满俄班列,形成对接蒙古和俄罗斯的渝满俄国际物流双通道,推动重庆产业优势与蒙俄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加快完善对外高速公路通道,实现渝东北北上高速公路出口零突破。

空中—强化航空物流大通道。推广应用第五航权,建设航空货运基地,以向西、向南为重点,构筑全方位开放的航空骨干网络,加快建设欧洲—重庆—东南亚、东北亚—重庆—非洲、南亚—重庆—北美三大中转通道,做优“重庆飞”航班中转产品,强化航线网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通达性,构建与中欧班列(成渝)、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相匹配的国际航空运输大通道,进一步强化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功能,支撑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建设。

第二节构建“3轴6廊”国内综合运输大通道

——畅通3条综合交通主轴

重庆至京津冀综合交通主轴。加快推动渝西高铁建设,建成郑万高铁,构建高铁与航空相互补充的快速交通廊道,强化重庆与京津冀、中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人文交往和经贸往来。

重庆至长三角综合交通主轴。积极争取国家尽早启动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完成长江干线朝天门至涪陵段航道整治,加快推进渝万、渝宜、成达万等高铁建设,形成高标准的沿江高铁通道,积极推动沿江货运铁路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沿江高速公路南线,支撑建设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转移,打造沿江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长江经济带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动脉,助推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协同联动发展。

重庆至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交通主轴。加快推动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建设,开工建设渝湘高铁黔江至吉首段,积极谋划渝桂高铁,形成粤港澳大湾区衔接新亚欧大陆桥的最短通道。加快渝湘高速公路复线巴南至彭水段建设,增强渝怀铁路运能提升对沿线的带动作用,强化重庆衔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能力。

——畅通6条综合交通走廊

重庆至北部湾西部陆海走廊。加快推动渝贵高铁、渝黔高速公路复线、重庆至赤水至叙永高速公路、乌江航道整治等重点项目,研究论证川黔铁路改造等项目,加强与北部湾、黔中城市群协作,推动西南地区联系更加紧密。

重庆至滇中交通走廊。加快推动渝昆高铁、江津至泸州北线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加强重庆到滇中城市群的快速联系,高效衔接中缅铁路,形成经昆明至缅甸至印度洋的对外通道,大幅缩短重庆通往欧洲的海上运输距离。

重庆至成都—拉萨交通走廊。开工建设成渝中线高铁,加快推进成渝铁路改造,积极推动连接川藏铁路的重庆至自贡至乐山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成渝高速公路加宽、渝遂高速公路复线北碚至铜梁段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全力构筑重庆入川进藏交通干线通道。

重庆至兰西—天山北坡交通走廊。加快推动渝武高速公路复线北碚至合川段等项目建设,积极谋划兰渝高铁,强化重庆连接新亚欧大陆桥的通道能力。充分发挥兰渝铁路货运大通道功能,促进西北内陆地区大宗货物运输经重庆通江达海。

重庆至宁夏沿黄交通走廊。加快推进渝西高铁、开州至城口至岚皋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安张铁路前期工作,畅通重庆经西安、宝鸡、银川、甘其毛都、二连浩特北上出境通道,全面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强化与关中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的快速联系。

重庆至海峡西岸交通走廊。依托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衔接黔江至常德至长沙铁路,积极谋划建设酉阳至永顺、秀山至酉阳至来凤等渝东南对外高速公路出口通道,畅通重庆经长沙至海峡西岸交通走廊,打造成为重庆衔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补充通道。

专栏3出渝大通道重点项目

铁路:续建郑万、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渝万等高铁项目,开工建设渝宜、渝湘高铁黔江至吉首段、渝贵等高铁项目。力争开工建设安张铁路巫溪至奉节段。积极推进渝桂高铁、恩黔遵昭铁路等前期工作,研究论证万州至利川至张家界高铁、达州至开州至巫溪至兴山高铁、重庆至铜仁城际铁路、重庆至毕节城际铁路、川黔铁路改造、广涪柳铁路、沿江货运铁路、达州至开州至巫溪至襄阳铁路、万州至开州至安康铁路、万州至十堰铁路等项目。

高速公路:续建开州至城口至岚皋、渝黔高速公路复线、巫溪至镇坪、奉节至建始、武隆至道真等项目,开工建设重庆至赤水至叙永、沿江高速公路南线巫山至巴东段、秀山至印江等项目,积极推进渝邻高速公路原路加宽、渝黔高速公路原路加宽、万盛至正安、綦江安稳至习水温水、酉阳至永顺、秀山至酉阳至来凤、秀山至沿河、黔江至利川、龙缸至万州至利川、黔江至务川、巫溪朝阳至奉节至利川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关区县牵头研究论证黔江至永顺、彭水至道真、酉阳至来凤等项目。

水运:争取国家尽早启动三峡水运新通道,续建长江干线朝天门至涪陵段航道整治工程、嘉陵江利泽、乌江白马航电枢纽,开工建设嘉陵江草街库尾、乌江白马至彭水段航道整治工程。积极推进乌江彭水船闸改扩建工程、嘉陵江井口枢纽工程、嘉陵江草街枢纽二线船闸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

航空:国际(地区)航线条数达到115条以上。

第五章合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突出双城引领,强化双圈互动,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努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1小时交通圈”。到2025年,规划总投资1370亿元,其中铁路590亿元、高速公路460亿元、水运90亿元、民航230亿元。

第一节建设国际航空门户枢纽

建设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加快建设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工程,开工建设重庆新机场。优化调整重庆地区空域结构,提升江北国际机场时刻容量,逐步建立与国际航空枢纽相匹配的空域格局。鼓励基地航空公司在成渝地区错位发展,加大在重庆地区机场的运力投入。培育壮大1家主基地航空公司。

提升支线机场服务能级。完成万州五桥机场、黔江武陵山机场改扩建。加快推进万盛、城口、涪陵、秀山等支线机场前期研究工作,扩大航空服务覆盖面。坚持市场导向,增加支线机场与国内主要机场的航线和航班频次,将巫山、仙女山机场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旅游支线机场。

完善通用机场布局。根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市场需求分类布局、建设一批通用机场,研究利用大足机场开展通用航空业务。支持新兴航空消费,依托通用机场开展飞行员培训、空中巡查、防林护林等作业飞行,积极拓展应急救援、商务包机、空中摄影、景点观光等民生功能。探索开展通用航空短途运输试点,推进“干支通、全网连”,改善偏远地区居民出行条件。

第二节共建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

全力推进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实施高铁建设五年行动方案,加快完善“米”字型高铁网,续建渝昆、成达万等高铁,全面启动成渝中线高铁建设,开工建设渝西等高铁项目,推动成渝地区高铁网络高效融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积极推进兰渝高铁、达(开)万利铁路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

积极谋划城际铁路。积极推进重庆至自贡至乐山、重庆至广安以及汉中至南充至潼南至铜梁至大足至荣昌至泸州等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加强主城都市区与川东北、川南地区密切联系,加快实现环渝临近地级市高铁或城际铁路全覆盖,优先利用既有铁路资源开行城际列车,加强重庆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

有序推进市域(郊)铁路建设。着眼主城都市区“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镇空间,推动主城新区至中心城区轨道快线和市域(郊)铁路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城区至永川(荣昌)、涪陵(长寿)、南川、潼南、大足、綦江—万盛等城轨快线前期工作,加快实现同城化先行区、支点城市、桥头堡城市与中心城区以及各城市之间的直联直通。

第三节加密双城经济圈公路网络

提质高速公路通道。推进成渝高速公路加宽、渝遂高速公路铜梁至潼南段加宽建设,加快形成成渝双核间2条八车道高速公路通道。加密成渝双城间高速公路网络,推进合川至安岳、铜梁至安岳高速公路建设,新增重庆西北部至成都高速公路大通道。完善川渝毗邻地区高速公路通道网络,推进万州至达州、大足至内江、梁平至开江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规划研究永川至荣昌至自贡、开州至宣汉等高速公路,助推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等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发展。

加密升级干线公路网。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发展需求,加快推进川渝毗邻地区普通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全面提高既有路网通达效率和通行能力,大力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干线公路路衍经济。重点实施G210渝北茨竹至邻水快速通道、G348安富至四川界等普通国道改造项目,实现川渝毗邻地区普通国道基本达到二级及以上技术标准;实施S207长寿洪湖至邻水界段等普通省道项目,实现川渝毗邻地区普通省道基本达到三级及以上技术标准。畅通毗邻地区“四好农村公路”微循环,合作创建成渝“四好农村路”示范区,推动毗邻地区乡村振兴。

第四节协同建设长江上游航运枢纽

加快畅通“一干两支”航道主骨架。畅通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重庆至宜宾段航道通行能力提升。全面打通嘉陵江国家高等级航道,充分发挥嘉陵江航道主干线作用。加快畅通乌江航道,推动乌江成为渝黔地区出海出境主通道。

加快推进支流航道成网。构建以“六线为重点、支小为补充”的多层级次支流航道体系,全面畅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支流航道网络。加快建设涪江双江航电枢纽,推动涪江渭沱、安居、富金坝等船闸改造提级,构建涪江智能美丽航道,打造产业走廊、生态走廊、景观走廊和文化走廊,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在山区河流整治中推广运用,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贡献重庆经验。提速推进渠江、黛溪河等航道整治和绿化美化工程,提高对航运沿线主要节点城市、物流产业基地、大型工矿园区的服务能力。大力实施阿蓬江、酉水河等高品质旅游航道建设,打造航旅融合发展美丽风景线。

建成3大战略性枢纽型港口。依托多式联运枢纽型港口广泛的运输辐射腹地和强大的货物集聚能力,提速构建“覆盖成渝、沟通国际”的现代化、专业化、标志性港口群,全面建成中心城区果园、万州新田和涪陵龙头3大世界一流国际内河港口。高标准推进现代化港口物流园和产业园建设,推动传统港口向“港口+现代物流”转型升级发展,有力支撑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性国际航运枢纽。

加快建设专业化港口群。构建层次分明、分工协作的区域性港口群。加快建设江津珞璜、九龙坡黄磏、渝北洛碛、忠县新生、奉节夔门等5大区域性重点港口,辐射带动川东北、陕南等区域发展。依托沿江产业和城镇布局,重点布局江津兰家沱、巴南佛耳岩、长寿胡家坪、丰都水天坪、云阳复兴、合川渭沱、武隆白马、开州白家溪等8个专业化支点港口,打造成为临港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支撑“一区两群”临港经济发展。

打造内河旅游码头标杆。高标准提升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旅游码头品质,升级打造“两江四岸”核心区朝天门、磁器口等观光旅游码头,靓化“两江四岸”城市会客厅。高标准建设长江干线邮轮港,打造“邮轮港+邮轮休闲产业”新业态,对标国际建设寸滩邮轮母港和游客集散中心。提档升级丰都名山、奉节宝塔坪、忠县石宝寨等旅游码头,积极推进皇华岛等客运停靠点建设,提升长江黄金水道旅游品质。推动酉阳万木、酉阳龚滩等旅游码头建设,增强乌江画廊吸引力。

专栏4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重点项目

机场:续建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开工建设重庆新机场。完成万州五桥机场、黔江武陵山机场改扩建,积极推进城口、万盛、涪陵、秀山等支线机场布局以及开州、酉阳、石柱、巫溪、云阳等通用机场前期工作,推进万州4E级干线机场总规修编工作。规划研究大足、彭水、合川、丰都、荣昌(规划研究货运功能)、忠县、奉节等一批通用机场。

铁路:续建渝昆、成达万等高铁,开工建设成渝中线高铁、渝西高铁,力争开工渝昆高铁枢纽联络线。积极推进兰渝高铁、达(开)万利铁路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研究论证重庆至绵阳高铁、重庆至广安城际、重庆至自贡至乐山城际、重庆至江津至泸州至乐山城际、汉中至南充至潼南至铜梁至大足至荣昌至泸州铁路、广垫忠黔铁路、团结村至铜梁至成都铁路等项目。

公路:续建合川至安岳、大足至内江、渝遂高速公路复线北碚至铜梁段、铜梁至安岳、江津至泸州北线、梁平至开江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成渝高速公路加宽、万州至达州、渝遂高速公路铜梁至潼南段加宽、大竹至垫江至丰都至武隆等高速公路。积极推进潼南至武胜、城口至宣汉、渝北至邻水、城口至万源、合川大石至武胜赛马、开州至宣汉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有关区县牵头研究论证永川至荣昌至自贡、长寿至广安、璧山至潼南至遂宁至简阳、盐亭至蓬溪至潼南、安岳至荣昌至合江、大足至安岳、合川云门至四川广安、合川至邻水至垫江、万州至开江至达州、开州至万源等高速公路。实施川渝毗邻地区普通干线公路改造200公里。

水运:航道方面,续建涪江双江等航电枢纽以及渠江、黛溪河、鳊鱼溪等航道整治。开工建设涪江智能美丽航道建设工程以及涪江渭沱、安居、富金坝船闸扩能改造工程,推动实施龙河河口至雪玉洞、阿蓬江、酉水河等一批旅游航道。积极推进綦江梯级渠化工程、小江航道提升工程、大宁河梯级枢纽开发工程以及神女溪、御临河等旅游航道前期工作。港口方面,续建果园港大件码头及西侧堆场、涪陵龙头二期工程、江津珞璜改扩建工程、忠县新生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九龙坡黄磏一期工程、渝北洛碛一期工程、万州新田二期工程、江津兰家沱作业区改扩建工程、长寿冯家湾作业区化工码头改扩建工程等货运码头,推动建设寸滩游轮母港改造工程、朝天门旅游码头升级改造和丰都名山、磁器口、酉阳龚滩、酉阳万木等旅游码头。结合货运码头功能退出和转型升级,改建弹子石、相国寺、建设等水上观光航线停靠点。积极推进奉节夔门作业区一期工程、开州港能力提升工程、巫山红石梁作业区综合码头工程、云阳复兴作业区、奉节宝塔坪旅游码头、忠县石宝寨旅游码头、石柱西沱旅游码头、巫山江东旅游码头、万州鞍子坝旅游码头以及彭水九黎城、武隆肖家湾、合川草街、潼南大佛寺等支流航道旅游客运码头前期工作。

第六章推动“一区两群”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以高质量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支撑做大做强主城都市区、做优做特渝东北、渝东南城镇群,加快构建“一区”与“两群”间多方式复合型快速大通道,完善区群内部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迈上更高水平。到2025年,规划投资约1530亿元,建设铁路450公里、高速公路1280公里,实施国省道改造4000公里。

第一节推进主城都市区交通基础设施同城化

打造“轨道上的主城都市区”。坚持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加快推进主城新区至中心城区轨道快线和市域(郊)铁路建设,实现与中心城区轨道交通顺畅衔接,提升通勤交通水平。大力实施中心城区城市轨道“850+”成网计划,优先支持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新区等片区轨道交通建设,推动东中西槽谷内部轨道交通加速成网,构建“环射+纵横”融合的多层次城市轨道网络,加快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交通出行模式,构建城市发展格局主骨架。

扩容提质主城都市区干线公路快速通道。加强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融合发展,实施成渝高速公路加宽等射线高速公路扩能项目,加快推进渝长高速公路复线、渝蓉高速公路等中心城区高速公路进出城通道建设,推动高速公路与城市骨架快速路网一体衔接,缓解进出城拥堵。充分利用主城都市区现有国省道通道走廊优势,按照一级公路标准完善主城都市区国省干线公路进出城通道,构建“十一射三联线”快速干线公路骨架网,力争先期启动实施中心城区东向至长寿至开州、南向至江津至綦江至万盛、西向至永川至荣昌、北向至北碚至合川等4条非收费公路快速物流通道440公里,构建中心城区至同城化城市、支点城市、桥头堡城市快速通道,实现中心城区至主城新区东南西北四向均有非收费公路快速物流通道连接,串联主城都市区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和重要枢纽节点,支撑主城新区扩容提质,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第二节补齐“两群”交通基础设施短板

建设渝东北生态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天然优势,推动三峡库区支流航道成网,形成通江达海的绿色水运网络,成为川北陕南、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的重要水运集散枢纽和进出口岸。统筹推进旅游航道、旅游集散枢纽港建设,支撑建设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打通高铁对外大通道,统筹谋划一批普速铁路,形成多向可达的铁路网络,全力支撑共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推动渝东北和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以万开云交通同城化发展为重点,加快内部区县直连高速公路、高等级快速公路建设。提速实施普通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建设一批旅游公路,推动重点景区“串珠成链”。增强航空辐射带动作用,研究提升万州五桥机场为区域枢纽机场,增强巫山机场航班保障能力,研究规划布局一批通用机场。

打造渝东南文旅特色交通基础设施。紧扣渝东南城镇群建设具有山地特色和独特魅力的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目标,加快推动交通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支撑构建“一心、一堡、四节点”城镇化格局,全力推动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充分发挥高铁对旅游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建设,开工建设渝湘高铁黔江至吉首段,畅通渝东南铁路对外大通道。全面推进普通干线公路提档升级,形成多向联通的旅游交通循环网。以彰显“秀美武陵·乌江画廊”为主题,畅通乌江航道,高标准建设乌江画廊旅游码头。拓展航空服务覆盖范围,开展黔江武陵山机场总规修编工作,适时启动跑道延长工程,加快一批通用机场前期研究。

第三节推动“一区”与“两群”间交通互联互通

构建“一区”与“两群”1小时通道。加快形成以渝万高铁、渝万城际为主导的高铁双通道格局,实现主城都市区与渝东北城镇群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在已经建成渝宜高速公路和沿江高速公路的基础上,力争沿长江再构建1条高速公路新通道,实现主城都市区同渝东北城镇群有3条高速公路快速联通。加快补齐主城都市区与渝东南城镇群高铁联系短板,实现渝东南高铁“零突破”,推动主城都市区与渝东南城镇群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加快建设渝湘高速公路复线巴南至彭水段,缓解既有渝湘高速公路交通压力,形成高速公路双通道格局。

强化“两群”间互联互通。积极谋划万州经石柱至黔江高铁,强化“两群”中心城市间快速直连。积极推进恩黔遵昭铁路前期工作,通过衔接安张铁路,进一步强化黔江与奉节、巫溪、巫山、城口等三峡库区城市的铁路联系。启动大竹至垫江至丰都至武隆高速公路建设,与黔江至石柱高速公路形成“两群”高速公路双通道格局。

专栏5“一区两群”内部交通重点项目

铁路:续建枢纽东环线及黄茅坪和机场支线、渝合铁路、成渝铁路改造工程重庆站至江津段等项目,力争新开工铁路二环线(合川至永川段)。积极推进万州经石柱至黔江高铁、长垫梁铁路、铁路枢纽西环线等项目前期工作,研究论证涪柳至武隆高铁、合川至璧山至永川城际铁路、万开云城际铁路、成渝铁路改造工程江津至荣昌段、梁忠石铁路、长垫梁铁路延伸至开州、渝东北旅游环线等项目。

高速公路:主城都市区,续建合川至长寿、渝长高速公路复线、合川至璧山至江津、合川双槐至钱塘、渝武高速公路复线北碚至合川段,开工建设渝宜高速公路长寿至梁平段加宽、涪陵北环、合川西环、永川至江津、永川至璧山、南川西环、荣昌东南环、武隆平桥至涪陵大顺等高速公路项目,积极推进合溪至大有、长寿支线(长寿支线二期)、綦万扩能(綦江段)、万盛青年至羊蹬、荣昌至吴家、璧山七塘至合川草街、巴南丰盛至接龙、永川双石至大足龙石、南岸迎龙至涪陵梓里、涪陵白涛至丰都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渝东北,续建巫山至巫溪(巫山至大昌段)、万州南环、云阳江口至龙缸、巫溪至云阳至开州,开工建设开州至梁平、巫山至巫溪(大昌至巫溪段)、沿江高速公路南线万州至巫山段等高速公路项目,积极推进沿江高速公路北线涪陵至忠县、沿江高速公路北线忠县至万州、G42扩能分水至高粱段、梁平至石柱、城口至巫溪、巫山至官渡至庙宇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渝东南,续建黔江东南环线、渝湘高速公路复线巴南至彭水段、彭水至酉阳等项目,积极推进秀山南环、涪陵白涛至武隆白马、石柱至彭水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有关区县牵头研究论证合川至北碚至渝北、铜梁城区至永川金龙至重庆新机场、涪陵至丰都南天湖至黔江、彭水至丰都、涪陵至垫江、涪陵江东至白涛、彭水至黑溪、江津至綦江至万盛、江津石门经白沙至永兴、开州至云阳、酉永高速公路西延线、渝湘高速公路板溪支线、酉阳铜鼓至秀山溶溪、丰都游轮辅港至仙女山机场、丰都至石柱等高速公路项目。

普通国省道:物流通道,先期实施中心城区至永川至荣昌、中心城区至长寿至开州、中心城区至江津至綦江至万盛、璧山至北碚至合川等4条非收费公路快速物流通道。省际出口通道,实施潼南G319高碑至文明、秀山G326隘口至贵州界、长寿S101称沱至四川邻水界等道路项目。旅游、产业公路,实施忠县G348县城至涂井、万州G348双河口至郭村、S502巫溪葱子坝至渔沙等道路项目。

第七章大力实施乡村交通建设行动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完善农村交通设施建设,加快建成布局合理、连接城乡、安全畅通、服务优质、绿色经济的农村公路网络。到2025年,规划投资300亿元,实施农村公路1.6万公里。

第一节推动乡村交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全力推进乡村主干道建设。坚持以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为统领,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支撑,新改建一批串联万亩级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及园区等乡村主要经济节点的农村资源路、产业路,强化产业园区对外交通联系。以国家级美丽乡村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旅游路,有力支撑乡村旅游特色景观带、特色文化带、美丽乡村带发展。稳步实施乡镇通三级公路工程,具备条件的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85%,着力提升农村公路网络互联互通水平,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全面实现组组通。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加快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不断解决边远村组的交通出行需求。实施村民小组通硬化路工程,村民小组通畅率达到98%,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第二节推广“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

继续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县创建,引导“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创建,将“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打造成推动“三农”工作的金字招牌。鼓励区县在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中建立新机制、出台新政策、实现新突破,推广先进经验做法,全面发挥农村公路典型带动、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四好农村路”更高质量发展。探索在川渝毗邻地区中遴选农村公路发展基础好、片区协同发展潜力大、资源禀赋良好的区县,联合四川共建全国性跨区域“四好农村路”示范片区,打造跨区域农村公路发展新样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美丽农村公路评选活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四好农村路”。

专栏6乡村交通建设行动农村公路:新改建农村公路1.6万公里,实施村民小组通硬化路,建设一批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乡镇通三级路。

“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力争新创建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3个、市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5个,推动共建梁平区、垫江县、长寿区、渝北区、合川区和四川武胜县、岳池县、华蓥市、邻水县、大竹县跨区域国家级示范片区。

第八章打造多层级综合交通枢纽

统筹铁公水空邮多种交通方式融合发展,建设换乘便捷、设施完备的综合客运枢纽,推动综合货运枢纽与综合立体交通网衔接顺畅,实现客运“零换乘”、货运“零换装”。构建全市“1+1+6+22”枢纽体系,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做靓枢纽港城市新名片,推动重庆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到2025年,规划投资140亿元,加快建设一批综合客货枢纽、公交站场及枢纽集疏运体系。

第一节一体化建设综合客运枢纽

高标准建设中心城区客运枢纽港。高标准建设重庆新机场综合客运枢纽,打造寸滩现代化邮轮母港。建成重庆西站二期工程,加快重庆东站建设和重庆站改造,科学规划科学城站,加快形成以重庆东站、重庆北站、重庆西站、重庆站和科学城站为主导的“主辅结合、环线连接、高效顺畅”的铁路客运枢纽。优化与枢纽相配套的轨道、长途客运、公交设施,打造立体分层无缝衔接体系,提升换乘效率。以重庆东站为试点,推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TOD),并在科学城站、重庆站等重点枢纽推广应用,实现枢纽一体化规划、设计、开发、建设。

高水平建设区县综合客运枢纽。推动万州北站综合客运枢纽等项目建设,有力支撑万州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推动永川南站、黔江舟白、綦江北站、秀山北站等客运枢纽建设,打造6个区域性综合客运枢纽;同步推进云阳站、奉节站、巫山站等客运枢纽建设,在区县形成级配合理、规模匹配的一般性综合客运枢纽群。

第二节高标准建设综合货运枢纽

全力建设中心城区国际性综合货运枢纽港。加快建设重庆公运公铁联运中心、中新(重庆)多式联运示范基地等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兴隆场编组站改扩建工程、鱼嘴等铁路货运枢纽建设,全力支撑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果园港、江北国际机场和重庆公路物流基地四大综合货运枢纽建设,全力打造陆港型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扩大全方位高水平开放。

有序推进区县综合货运枢纽建设。高标准谋划三峡综合物流枢纽园区,打造万州全国性综合货运枢纽。积极推动涪陵、永川、合川、綦江—万盛、黔江、秀山6个区域性综合货运枢纽建设,形成连接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域的物流中转与分拨节点。统筹谋划长寿智慧物流中心、新生港物流园区货运枢纽等项目,打造一批一般性综合货运枢纽。

第三节建设高效衔接集疏运体系

完善港站集疏运通道建设。加快推进万州新田、涪陵龙头等重要港口集疏运铁路建设,实现铁路与港口无缝衔接,扩大港口对成渝地区、西部地区辐射纵深和覆盖范围,力争铁水联运比重提高到15%。加快万州新田、渝北洛碛、江津兰家沱、丰都水天坪等港口集疏运公路项目,完善港口集疏运配套设施建设。

强化物流园区、工矿企业集疏运通道建设。加快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公路连接线等一批园区集疏运公路建设。优化产业园区、物流园区进出口线路布局,着重解决物流园区和工矿企业快进快出、大进大出以及“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作效率。

专栏7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重点项目

综合客运枢纽:续建重庆西站二期、重庆东站、万州北站综合客运枢纽、垫江站综合客运枢纽、云阳站综合客运枢纽、奉节高铁换乘中心、巫山江东公路客运换乘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重庆站、科学城站、重庆新机场、江津南站、永川南站、黔江站、大足石刻站、铜梁站、忠县站、城口站等综合客运枢纽项目。积极推进武隆南站、彭水西站、南川北站、开州镇安、开州岳溪、北碚南站、合川东站、秀山北站、潼南南站、綦江北、酉阳站等综合客运枢纽前期工作。规划研究高竹新区、石柱城东、武隆凤来新区等综合客运枢纽项目。

物流枢纽:续建兴隆场编组站改扩建工程、小岚垭、鱼嘴等铁路货运枢纽,力争开工建设东港辅助编组站。续建中新(重庆)多式联运示范基地、重庆交运物流基地项目、重庆公运公铁联运中心、重庆市快件集散中心(一期)、重庆公运南彭物流园AB区、重庆中欧物流基地(江津珞璜)、重庆公运白市驿货运物流园A区等项目。开工建设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渝新欧新兴消费品全产业链园一期、新生港物流园区货运枢纽等项目。积极推进鱼复现代物流园J18地块(果园港)、渝运集团南彭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重庆公运南彭物流园E区、西南多式联运集并中心项目、新田港货运枢纽、长寿智慧物流中心、綦江渝南货运枢纽、南川昌达通用集散型货运枢纽、重庆长运港桥智慧物流园、北碚东阳陆港物流园、三峡综合物流枢纽、合川渭沱物流枢纽等项目前期工作,规划研究重庆(万盛)内陆无水港、秀山东站集散型货运枢纽等货运枢纽,研究布局高铁快运基地。引导主要快递企业在渝设立辐射西南及周边省的区域性公司或分拣集散中心。积极推进打造寄递西部枢纽。引导相关企业推动在渝西建设“快递+”特色快递集散中心。在渝东南、渝东北布局区域性快递分拨中心。

枢纽集疏运体系:续建万州新田铁路集疏运中心、涪陵龙头铁路集疏运中心、江津珞璜专用铁路以及合川高阳铁路货运站(合川综合物资配送中心)铁路连接线,力争新开工南川区工业园区水江物流集散中心铁路专用线,共建设集疏运铁路50公里。积极推进渝北洛碛铁路专用线、江津兰家沱铁路专用线、梁平区工业园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前期工作。研究论证永川凤凰湖工业园铁路专用线、永川三教工业园铁路专用线、北碚东阳陆港物流园铁路专用线、万盛至关坝铁路、秀山北站至秀山东站连接线等集疏运铁路。续建万州新田G5012恩广高速公路新田至高峰段集疏运公路、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集疏运公路,开工建设万州新田至G69银百高速公路盐井互通连接线、渝北洛碛至G50渝长高速公路互通连接线、江津兰家沱公路连接线、丰都水天坪公路连接线、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铁路口岸沿山集疏运公路、酉阳渝东南现代物流园至钟渤快速通道连接线改建工程等集疏运公路,共建设集疏运公路约40公里。积极推进渝北洛碛渝长高速公路复线专用线、涪陵龙头4号疏港公路、忠县乌杨至G69银百高速公路曹家互通连接线、忠县新生至梁平公路连接线、开州白家溪至开州城区快速通道、南川工业园区水江物流集散中心集疏运公路、南川工业园区南平物流集散中心集疏运公路、黔江正阳现代物流园百花园至正阳公路、合川渭沱综合物流园集疏运公路、永川三教物流园区集疏运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研究论证万盛内陆无水港集疏运公路、渝北洛碛—渝涪二线洛碛货站—明月山隧道(两江新区至涪陵快速通道)物流专用通道、北碚东阳陆港物流园集疏运公路、涪江鹭鸶溪作业区(潼南港)公路连接线、秀山工业园区至物流园区至秀山东站集疏运大道等集疏运公路。

第三篇加快建设人民满意交通

大力开展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发展现代运输服务业,推动客运出行向高品质、多元化升级,推动货运物流向高效率、专业化转型,真正实现“人优其行、货畅其流”。

第九章打造便捷舒适客运服务体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构建高品质、一体化、多元化的客运体系,全面推动交旅融合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一节构建高品质城际客运体系

优化航空服务网络。发展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内经济中心城市及重点旅游城市的国内航空快线。积极拓展西南旅游特色、高原特色航线网络,建设西南地区高品质旅游中转机场和集散中心。优化万州五桥、黔江武陵山、巫山、仙女山等支线机场国内航线航点,探索“通用+支线+干线”的运营模式,积极发展通航短途运输。

提升铁路出行便捷度。加密与国家中心城市间的列车发车频次,加开直达、始发的高铁列车,至全国主要城市群发车间隔努力控制在30分钟以内。大力推动旅客联乘运输,增设联运旅客换乘通道,实现“安检互信”。加强跨方式运输企业合作,开发铁公空联运联程产品。建立“出行即服务”公共出行服务平台,实现“一站购票”“一票出行”,提升旅客出行体验。

提升公路水运出行品质。开行约30条川渝毗邻地区城际公交线路,有序实现两地公交优惠乘坐政策的衔接。试点开行川渝毗邻跨区域水上旅游航线,推动成渝水上客运融合发展。加快推进800公里以上超长客运线路退市,鼓励中短途客运班线定制化发展,加强与高铁、航空等方式的衔接,满足人民群众“门到门”、“点到点”出行需求。

第二节构建主城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

推进主城都市区出行同城化。构建铁路公交通勤圈,充分利用渝遂铁路、渝万城际、渝贵铁路等铁路富余能力,开行公交化列车,满足中心城区至周边地区通勤需求。大力推进干线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的无缝衔接。推动璧山、江津等同城化先行区与中心城区城市公交一体化发展。开行中心城区至合川水上航线,打造宜行宜游的主城都市区水上客运体系。

提升中心城区运输服务品质。扩大公交覆盖面,新增优化公交线路200条,扩大“小巷公交”开行范围,强化轨道公交的无缝接驳,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轨道交通50米公交接驳率达到85%。全面推广纯电动、无障碍的环保公交车型,提升乘客出行体验。推进渝南、重光等公交枢纽站,冉家坝、石井坡等公交首末站,职教城、三角岗等公交停车场,以及陈庹路、长生桥等公交维保场建设,实施菜园坝公交站场、牛角沱公交枢纽站等公交站场及一批调度用房标准化改造,全面提升公交站场形象、品质和功能。加快配套完善充电桩、加气站以及公交“五小设施”。适度调控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发展,建成1—2个出租汽车综合服务区。积极引导“雷锋的士”队伍建设,打造行业精品工程。

第三节创新发展城乡客运

大力发展镇村公交。推广涪陵区创建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经验,持续开展全市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创建工作。推动重庆市绿色出行示范区县创建,建立远郊区县城市公交运营服务评价标准,加快远郊区县公交发展。在江津、璧山等城镇化率较高的区县,针对城乡结合区、城区至乡镇以及乡镇至乡镇客运需求旺盛的客运线路,实施公交化改造,开行城乡公交线路,提升群众出行满意度。

创新发展农村客运。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农村客运线网布局,提高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推行预约响应式农村客运模式,解决农村地区运力供需不平衡问题。加大农村客运招呼站、客运站建设扶持力度,探索推动农客带货模式。通过线路资源整合、规范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农村客运健康发展。

第四节构建宜行宜游交旅融合体系

构建“快进慢游”铁路旅游体系。依托高铁、城际铁路构建“快进”交通网络,优化配置列车班次,根据需求增开旅游专列,提高旅游目的地的通达性和便捷性。鼓励景区结合铁路遗存、自然景观等,设置旅游体验或短途观光线路,构建“慢游”铁路体系。针对市场需求探索开行旅游列车、慢行列车、旅馆列车等特色产品,提升乘客出行体验。

构建城景联动公路旅游体系。完善高速公路、国省干线服务区旅游服务功能,因地制宜推进露营基地、自驾车房车营地、观景平台、休憩平台等设施建设。推动建设2180公里旅游公路,打造旅游公路样板工程,基本实现4A级及以上景区通二级公路、基本实现3A级景区通双车道公路全覆盖。围绕重庆红色旅游资源,推动长征文化公园等红色旅游道路建设,打造一批人文线路、红色经典线路、热门景点线路。推动开展最美乡村旅游公路示范项目创建。

建设山水交融水上旅游体系。提升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水上航线品质,开行朝天门至钓鱼嘴等水上航线。大力发展长江三峡国际精品旅游,积极推动“三峡库心·长江盆景”文化旅游和乌江画廊生态旅游发展。推行重点水域水路客运联网售票以及旅客实名制登船,更加便捷安全地服务群众出游。

发展特色鲜明的航空旅游体系。完善以江北国际机场为主、各支线机场为辅的旅游航线布局,优化旅游旺季航线航班配置,打造进出重庆的多条旅游通道。提升仙女山、巫山等旅游特色支线机场保障能力,建设低空旅游产业园、通航旅游小镇与飞行营地。积极开展通用航空旅游试点,支持开发低空旅游线路,鼓励开发空中游览、航空体验、航空运动等航空旅游产品。

第十章打造经济高效现代物流体系

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现代流通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扩大交通运输循环规模,提高循环效率,增强循环动能,降低循环成本,保障循环安全,促进产业要素高效合理流动,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节持续推进运输结构调整

提升多式联运发展水平。加快建设多式联运枢纽,加强港口、空港、陆港等枢纽港站集疏运铁路、公路及联运换装设施建设。完成果园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实施3—4家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申报,开展3批市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一单制”试点、中欧班列铁路运单物权化试点,持续探索贸易物流金融新规则,推动物流效率明显提升。

优化运输组织模式。加快发展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深化铁路“门到门”接取送达网络建设,提供全程物流服务。推广铁路集装箱运输,鼓励“散改集”和中长距离公路货物运输向铁路转移。利用既有铁路站场,强化公路短驳运输,引导构建公铁联运城市配送新体系,显著提升铁路货运量占比。积极开展铁水联运,推进铁路进港,打造集装箱铁水联运品牌线路。推动运输方式与产业布局协调发展,提高物流组织效率。支持邮政、顺丰等企业开展高铁运输邮件、快件工作。

优化货运市场营商环境。深化地方铁路货运市场化改革,规范地方铁路货运收费,完善短距离大宗货物运价浮动机制,推动降低专用线共用收费水平。严格落实清理规范港口经营服务性收费相关规定,推动水运系统减税降费。深化公路货运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开展货车非法改装、“大吨小标”专项整治,建立源头治超信息监管系统,加快推进治超站称重设施联网,推动治超联合执法常态化、制度化,加强超限超载车辆及其处罚信息共享。

第二节构建经济高效的国内物流体系

强化与国内城市群物流联动发展。发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3条主轴的作用,深化重庆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3极之间的联动,加速高铁大通道建设,释放通道内普速铁路货运能力。探索发展高铁货运,优化渝甬、沪渝、重庆至北部湾等铁路班列和长江五定班轮运输组织和运价政策。完善航空货运航线网络,发展全货机运输。加强重庆与西部地区城市群协同运输,强化重庆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与成都、西安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协同,推动陆港联动发展。依托中心城区果园港、涪陵龙头港和万州新田港,力争在四川达州、广安和陕西西安等西部省市布局建设内陆无水港。拓展重庆与周边省市的铁水联运和铁路联运组织,提升重庆对西部内陆地区的集聚能力。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物流协同发展。联合扩大中欧班列(成渝)影响力,共同做大做强“东盟班车”,增强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集群效应,促进川渝物流服务经济高效。推动四川航运业务融入重庆航运交易所,组建长江上游港口联盟。大力发展成渝地区区间航运和干支航运,推动形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支流转干流、小港转大港、大港通海港”的运输格局。优化川渝航空货运网络布局,建立一体化航空货物快速通关机制,推动空港联动发展。

完善城乡村物流三级网络节点建设。优化中心城区城市配送模式,提高配送效率。完善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村级邮政快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加强资源共享,鼓励交邮交快合作、邮快合作、快快合作等灵活多样的进村模式。推进乡镇运输服务站升级改造,提高存量资源利用效率和一体化服务水平。完善农村配送网络,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促进运能共享合作和城乡双向流通。引导企业因地制宜培育农村物流服务品牌,推广统一的农村物流服务标识。

推动物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促进网络货运规范化发展,健全网络货运管理制度。大力培育5家以上网络货运平台龙头骨干企业,促进网络货运企业规模化发展。推动交邮融合发展,推进不少于5个区县开展交邮融合发展试点。提升交通枢纽的寄递配套能力,协调在民航和高铁的线路、时刻、中转停靠等资源安排中平衡考虑邮政快递服务需求。拓展乡镇客运站邮政快递中转及收投服务功能,推广农村客运车辆代运邮件快件。推动冷链物流服务提质增效,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和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园区建设,培育创建冷链物流服务品牌。探索开展无人机货运新模式。

第三节构建安全畅通的国际物流体系

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组织水平。完善铁海联运和国际公路运输,高频次开行重庆至北部湾港口的直达班列,增强对其他物流枢纽至北部湾港口的集聚功能。提升重庆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功能,更好发挥连接西部地区和东盟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深化区域合作,丰富货源组织,合理优化铁路运行组织,提高跨境货物通关效率。

推动中欧班列(成渝)高质量发展。力争开行重庆—立陶宛维尔纽斯、重庆—捷克帕尔杜比采等线路,构建欧洲—重庆—东南亚(日韩)通道网络。积极探索与境外企业合作,拓展和组织通道沿线国家去回程货源。

提升长江水运通道服务效率。统筹江海直达和江海联运发展,积极争取三峡船闸优先过闸政策。探索开行重庆至洋山集装箱、重庆至宁波舟山散货近海直达运输航线。建设航运服务总部基地,突破传统航运中心发展模式,在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建设集交易、船代、货代、金融保险、科研智库、海关口岸、行政服务于一体的航运总部基地,吸引航运要素企业集聚。

培育壮大渝满俄通道。完善渝满俄国际铁路班列出口转关机制,增大渝满俄国际铁路班列开行频次,建设海外集结点、分拨中心,发展俄罗斯、白俄罗斯往返邮包运输,积极衔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强化重庆与俄罗斯的货运联系。

提升航空物流功能。加强国际航空物流网络建设,增强与东亚、东南亚、南亚的货运航线联系,完善联通欧美澳等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战略性全货机航线,构建辐射全国区域中心城市和物流节点城市的航空货运网络体系,引进培育货运基地航空公司。

提升国际寄递物流服务水平。拓展国际市场,提升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国际航空枢纽的联通性,推动开通面向东南亚等周边地区以及欧美重点贸易伙伴国家的航空寄递专线。巩固提升邮件运输优势,创新国际快件运输模式,依托中欧班列(成渝)资源,拓展跨境铁路寄递通道与智能化水平。

第四篇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动能变革”大趋势,更加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绿色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力推动智慧、绿色、平安交通建设,实现交通运输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第十一章打造智能高效智慧交通体系

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科技创新,以新型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大数据创新应用和新技术示范应用为突破口,转换交通发展动能,构建新型智能交通,推动交通发展由单点信息化向场景智能化、全面智慧化转变。

第一节建设新型交通基础设施网

建设智慧公路。依托渝蓉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等大流量运输通道,推进智慧公路示范段建设。统筹推进大观、龙溪河、大足、武隆、浦里等智慧服务区建设。推动先进信息技术应用,逐步提升公路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造、养护、运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水平。深化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门架应用。加强视频智能分析应用,推动智慧路网管控平台建设。

建设智慧港航。依托中心城区果园港集装箱码头,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港口运输业务深度融合。推动自动化智能化运输装卸设备、堆场库场自动化应用。在内河港口率先探索无人集装箱卡车应用。建设港口智能物流信息平台,推广港口无纸化作业。探索应用区块链技术推进电子单证、业务在线办理、危险品全链条监管、全程物流可视化等。完善电子航道图,推动嘉陵江、乌江、涪江等建设高等级航道感知网络,完善航道雷达、视频监控、水位监测等智能设施,实现重点航段运行状况实时监控。

建设智慧民航。加快江北国际机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各项设施全面物联,打造数据共享、协同高效、智能运行的智慧机场。鼓励应用智能化作业装备,在智能运行监控、机坪自主驾驶、自助智能服务设备、智能化行李系统、智能仓储、自动化物流、智慧能源管理、智能视频分析等领域取得突破。完善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提升空地一体化协同运行能力。

建设智慧邮政。推广邮政快递转运中心自动化分拣设施、机械化装卸设备。鼓励建设智能收投终端和末端服务平台。建设智能冷库、智能运输和快递配送等冷链基础设施。推进库存前置、智能分仓、科学配载、线路优化,实现信息协同化、服务智能化。推广智能安检、智能视频监控和智能语音申诉系统。推进邮政大数据中心建设。

建设智慧枢纽。推进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升级,推广应用道路客运电子客票,鼓励发展综合客运一体衔接的全程电子化服务模式,推动售取票、检票、安检、乘降、换乘、停车等客运服务“一码通行”,打造智慧车站。推动旅客联程运输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建设智能联程导航、自助行李直挂、安检互认、标识引导、换乘通道等服务设施,实现不同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

第二节打造智慧运输服务网

建设综合交通大数据管理平台。整合交通运输领域数据库,建设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系统,促进政企数据对接融合。加快交通行业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和互联互通,推动成渝地区执法、运营等数据资源互通互用。推动建设综合行政执法、港航协同管理、普通公路管养、交通运输安全和质量监管等信息系统。加强超限检测、非现场执法设施建设,推动基于大数据的综合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全流程监管。持续建设统一的交通云平台,推动视频资源汇聚上云。

大力发展智慧出行。深化完善“重庆市民通”“愉客行”等出行服务应用,推动交通运输服务行业数字化应用。鼓励交通运输服务企业以“出行即服务”理念为引导,开发高品质、差异化的“大数据+交通服务”,形成涵盖“人—车—站—线”的智慧出行网络。加快拓展“ETC+互联网”服务功能和多场景应用,逐步形成“ETC+”产业链。推进成渝地区一体化交通管理服务,推广成渝地区“一卡通”应用。

创新发展智能物流。大力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实现物流活动全程数字化,推进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等货运单证电子化和共享互认,发展“一站式”物流服务。加快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推动物流平台的数据开放。加快推进功能性物流平台建设。依托全国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推动全市铁公水多式联运信息交换共享。推动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

推动行业科技创新发展。加大公路“四新”技术推广力度,建立完善科技成果推广目录库,推动公路智慧化养护决策。力争突破运用高速公路智慧化、运营管控智能化、运输组织自主化等技术。探索混合交通场景下自动驾驶技术应用,鼓励开展自动驾驶载货运输服务。加快制定交通运输新型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标准。完善行业科研平台布局,以企业为主体培育科创研发中心。

第三节高标准建设智慧交通样板区

打造西部(重庆)科学城智慧交通样板区。立足城市交通智慧出行、智慧建设、智慧管理和智慧应用,加快推动西部(重庆)科学城智慧交通规划建设。推动科学大道、西双大道智能路网和自动驾驶封闭场地测试基地(重庆)建设。建设智慧停车、响应式公交系统。推进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应用试点。加强智慧交通在管理、运输、应急、公交等领域的场景化应用,助力“智慧名城”建设。

建设永川智慧交通样板区。以基础设施智慧连接、交通管理智慧运行、市民出行智慧服务为目标,推动建立智慧交通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基地。建设数字永川交通云平台、智慧交通综合应用平台、智慧出行服务平台。推动无人公交、无人驾驶及车路协同示范运用,建设可推广复制的智慧交通样板。

建设两江新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支持两江新区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在重点高速公路、城市道路规模部署C—V2X网络,做好与5G和智慧城市发展的统筹衔接,逐步实现车路协同规模化应用。推进自动驾驶和车联网功能在交通、物流等领域应用。以提高运营安全和服务质量为目标,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推动G5021石渝高速公路涪陵至丰都段及礼嘉片区、协同创新发展区等城区道路车路协同场景应用。

专栏8智慧交通重点项目

智慧设施:建设渝蓉智慧高速公路示范段、成渝高速公路加宽工程智慧公路等。建设大观、龙溪河、大足、武隆、浦里等高速公路智慧服务区。建设普通公路桥梁、边坡等路网监测设施。建设非现场治超管控设施。建设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慧民航、智慧邮政、智慧枢纽。建设公交车辆智能视频监控系统。

信息平台:续建国省干线公路交调系统、治超联网管理系统、港航协同管理平台、交通运输数据资源交换系统、交通旅游服务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高速公路视频市级云平台,新建交通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一期)、交通综合执法管理服务平台(二期)、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工程、港航协同管理平台(二期)等项目。力争建设道路运输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货运监管子系统)、道路运输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二期)、交通规划和技术发展中心综合业务系统(一期)、长江上游智慧航运服务系统等项目。

智慧出行:建设城市公共交通协同指挥服务平台,升级公众出行智能化服务平台及长途车站智能化。

智慧物流:建设航空货运综合服务平台。升级完善重庆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智慧样板区: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永川区智慧交通样板区和两江新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

第十二章打造节能环保绿色交通体系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持续加强交通节能低碳和环境污染防治,推动绿色生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助推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第一节深化交通节能低碳和污染防治

推动运输装备绿色发展。中心城区推广应用新能源、清洁能源公交车约4600辆、新能源出租车3000辆左右,建设充电基础设施3万台以上。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加氢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淘汰更新。继续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建设,加快淘汰老旧运输船舶、非标准化船舶。有序推进LNG码头和船舶建设,运营好巴南麻柳LNG加注码头。完成1500余艘船舶岸电改造,完成1200艘船舶污染物贮存或处理设施改造。

推动交通路域流域环境污染防治。继续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卫生环境整治,实现服务区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加强对高速公路和普通干线公路保洁及扬尘污染控制。做好城市轨道、高速公路噪声污染治理。港口新改建岸电泊位超过250个,基本实现长江干线1000吨级及以上泊位岸电设施全覆盖。推进船舶污染物接收与处置船岸有效衔接,努力实现船舶污染物零排放。

全面实施车辆排放检验与维护(I/M)制度。强化汽车排放检验与维修治理,建立健全超标排放机动车闭环管理联防联控机制。严格规范维修作业废气、废液、固废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鼓励巴南、渝北、黔江建设大型钣喷中心示范点,扶持建设15个M示范站。

加快构建绿色出行体系。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的骨干作用,推动“云巴”绿色智能交通建设,强化轨道交通、“云巴”、公交的无缝接驳,增强公交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中心城区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力争超过450公里,提高公交出行率。构建安全、连续和舒适的城市慢行、水上出行等交通体系。

强化交通碳减排工作。大力开展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大气污染排放和碳排放协同治理机制研究,推动营运车船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达到4%。探索建立差异化收费、碳积分政策,鼓励合同能源管理、碳排放核查等市场机制在交通行业的应用。引导和鼓励交通运输企业参加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努力推动“小巷公交”碳减排量纳入重庆市碳交易市场进行交易。

第二节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

建设路景融合绿色公路。推动绿色普通干线公路样板工程建设,在G348、G350等路段实施旅游公路示范工程,打造路景融合绿色旅游公路。推动高速公路绿色服务区升级改造,高标准打造高速公路服务区示范工程。落实国土绿化行动,在合川至安岳、成渝环线、渝广等高速公路沿线开展绿化整治行动,建设美丽绿色交通廊道。

建设生态美丽港航设施。推进生态港口建设,加强港区绿化、水域生态修复,推动中心城区果园港、万州新田港以及寸滩邮轮母港打造生态港口示范工程。高标准建设涪江智能美丽航道交通强国试点工程。建设阿蓬江、酉水河等生态旅游航道,建成航旅融合的巴渝文化水上风景线。推动万州、奉节等一批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建设。

持续推进交通生态修复。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新建交通基础设施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准入规定。针对早期建设不能满足生态保护要求的交通基础设施,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无害化穿(跨)越生态脆弱区、敏感区。完善生态环境敏感路段跨河桥梁排水设施。依托嘉陵江利泽、涪江双江航电枢纽工程,建设鱼类洄游通道、鱼类增殖放流站。

第三节强化交通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加强港口岸线和通道资源集约利用。统筹存量与增量,完成中心城区“两江四岸”货运码头功能退出和转型升级。推进港口岸线资源整合、集约利用。统筹铁路、公路和城市交通通道线位、桥位等资源,推动通道资源融合利用。对改扩建和升级改造的交通项目,尽可能利用既有走廊,提高通道利用效率。

促进资源循环节约利用。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力度,推动废旧路面、沥青、疏浚土等材料和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在公路建设中推动沥青冷(热)再生、水泥路面破碎再生技术,努力实现路面旧料“零废弃”,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分别达到98%和85%以上。持续加强港口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客运枢纽水资源循环利用。

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先进技术。推动港口、机场、货运枢纽装卸机械和运输装备实施“油改电、油改气”工程,积极推进港口作业机械能量回收、供电设备节能改造。开展机场辅助动力装置替代设施建设和应用、新能源装备设备综合利用示范。在公路、桥梁、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中,全面推广低噪声路面、节能灯具、智能通风控制、智能供电、隔声屏障等节能环保先进技术和产品。

第十三章打造坚实可靠平安交通体系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安全贯穿交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加强交通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交通安全保障能力。

第一节构建更加严密的安全责任体系

严格党政领导责任。深化落实《重庆市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完善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体系,强化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人责任和分管负责人直接领导责任。

严格行业监管责任。健全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权责清单和工作责任规范,明确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事务中心、执法机构安全职责,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职责。健全安全生产责任考核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严格企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法定职责,确保企业实现安全责任、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应急救援“五到位”,强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双重防控建设。积极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信用建设,将安全生产信用评定结果作为差异化管理的重要依据,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

严格灾害防治责任。按照职能职责加强综合交通枢纽、桥梁隧道等重点设施的灾害防治;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加强江河行洪清障;按照“谁诱发、谁负责”的原则,加强交通建设施工活动诱发地质灾害治理。开展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水路承灾体普查工作。

第二节构建更加科学的风险防范体系

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把标准化建设作为企业提升本质安全的有效载体,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管理,切实强化安全管理地方标准规范建设,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施分类指导、差异化监管。

强化风险研判管控。完善安全生产风险研判机制、决策评估机制、防控协同机制和防控责任机制,建立安全生产系统风险管理、区域风险管理机制,深化安全风险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企业风险辨识评估,健全安全风险“一图一表一库”,制定落实针对性管控措施,全面构建预防控制体系。健全重大风险清单管理模式,实施重大风险全过程动态科学管控。

深化隐患排查治理。督促企业严格落实“日周月”隐患排查制度,形成闭环管理。严格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推动重大隐患清零,一般隐患“减增量、去存量”。

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加强科技成果在安全生产各个环节中的深入应用,持续实施“平安交通”创新案例推广工作。积极推广小微企业安全技术托管先进模式。大力实施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消防安全、案例警示教育等活动,试点开展安全体验教育基地建设,提升从业人员和社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

第三节构建更加坚实的基础保障体系

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加强公路安防工程建设和地灾整治,实施以村道临水临崖等危险路段为重点的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2万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旧桥隧500座,治理普通公路地质灾害100处,推动实施“渡改桥”。严格开展桥梁、隧道等重点基础设施和临水临崖、高边坡等重点区域的监测。加快布设具备事件感知、分析、预警功能的智能监控设备,提升基础设施安全韧性。开展港口码头靠泊能力评估,确保船舶靠泊安全。

提升运载工具及运输装备安全。严格长途客运车辆、旅游客车等营运车辆安全技术准入标准,推广安装智能安全带装备,提高客运车辆安全性能。持续推动船舶标准化建设,完善老旧船舶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强制报废标准,推动老旧船舶更新换代、技术改造。继续推动船载AIS、北斗卫星导航等智能化设施设备安装使用,提高船舶主动安全防护能力。

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一中心、六基地、十站所、N个应急救助点”水上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地方水上救援中心及应急处置平台等附属设施和配套项目,推进万州、巫山、合川等基地建设,建造一批功能性应急艇趸,开展视频会商联网改造。完善公路应急抢险指挥与物资储备中心功能,布局一批安全高效、功能完善的公路水路应急救援基地和综合服务区。继续加强道路运输、水路、公路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开展实战演练,打造全区域覆盖、全天候运行、快速响应的现代化应急救援体系,实现公路救援半小时速达,地方水域救援10公里内20分钟、20公里内40分钟、30公里内60分钟到达。完善交通运行监测与应急调度平台功能,增强交通调度中心与各行业分中心的协同能力,建立数据流动机制。

第十四章打造多元融合交通产业体系

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交通产业链,大力发展交通路衍经济、枢纽经济,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新引擎。

第一节大力发展交通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交通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完善跨座式单轨交通产业链,积极布局胶轮导向电车、都市快轨车、轨道车辆检测维修等新型产品与服务项目,推动轨道交通装备“走出去”。打造融合协同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构建跨界融合的无人驾驶产业生态体系,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研发。推动建设航运装备产业集群,强化大中型邮轮、智能船舶、新能源船舶等自主设计能力,整合造船工业、邮轮配件制造、船舶维修补给等产业,推动全产业链发展。积极引进成熟的通用航空器产品和技术,培育航空器产业集群。

不断壮大交通运输业。以提质、降本、增效为导向,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港航物流、道路运输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电商快递、智慧出行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互联网+”交通运输升级版。加快培育一批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一梯队的交通企业,支持运输企业联盟化集群式发展。

第二节大力发展交通经济

大力发展路衍经济。充分发挥铁路、公路等带状引领作用,聚焦项目沿线土地资源开发、空间场地资源开发,推动各类要素沿通道布局,有力带动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等综合开发。围绕交旅融合、通道物流、乡村产业等重点领域,加快培育形成路衍经济产业集群,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有力推进路衍经济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大力发展临港经济,打造航运总部基地,完善枢纽型港口航运服务及口岸功能,推动“港口+现代物流”升级发展,提升港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大力发展临空经济,不断完善江北国际机场临空商务区、综合保税区等服务功能,形成以航空运输为核心的航空产业链,打造临空经济集群。大力发展临站经济,强化枢纽站点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广高铁商务圈等站城一体化发展模式,助推站点与商业、居住等城市功能无缝衔接。

第五篇健全交通发展保障机制

统筹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突出新机制、新手段,着力提高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强化规划实施保障体系,全力推动规划有效实施。

第十五章打造协同规范现代治理体系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交通运输行业重大领域改革,完善行业地方法规体系,建立完善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协作的现代交通运输治理体系。

第一节建立健全交通运输法治体系

健全综合交通法规体系。推动综合交通等重点地方立法项目制定修订进程,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立法协同,联动四川制定《重庆市铁路安全管理条例》,促进成渝地区形成相对统一的铁路安全管理制度体系。修订《重庆市道路运输管理条例》《重庆市轨道交通条例》《重庆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适应交通发展和行业规范管理需要。

深化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制定《重庆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清单》,明确执法事项清单和实施层级。推动区县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做到机构到位、职责到位、人员到位,确保改革全面落地。持续推进“四基四化”建设,提升执法队伍素质能力,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动川渝两地交通执法协同发展,贯彻落实合作备忘录,持续在执法标准统一、执法联勤联动、执法信息互通互认等方面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

深化交通运输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交通运输领域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持续深化全面依法治交,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制度,优化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完善决策后评估制度。健全交通运输领域行政权力制约、监督、评价机制,认真落实接受人大代表质询、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制度机制,切实加强行政复议、行政调解和行政应诉工作。加强合法性和公平竞争审核工作。落实普法责任制,做好交通运输行业普法工作。

第二节构建现代化交通运输管理体系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高质量发展政策标准。深化铁路、公路、航道、空域管理体制改革,落实交通运输领域市级与区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建立与交通强市目标任务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推动交通领域新型交通基础设施标准体系建设,强化交通运输前瞻性﹑战略性领域技术研发和标准布局,加快基础性关键标准研究和应用。研究出台《重庆市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标准》,指导“一区两群”差异化发展。研究制定公共交通用地综合开发利用配套政策。优化完善公交换乘优惠、多式联运等支持政策。

深化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持续应用PPP、BOT等多种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资交通,形成权责清晰、主体多元的交通投融资格局。探索将交通设施建设与土地开发、资源开发等有机结合,利用土地资源开发收益反哺交通建设。积极研究开展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工作,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筹集建设资金。探索“经营性公路+公益性交通项目”打捆招商模式,鼓励将收益较好的高速公路与普通国道搭配招商,缓解交通建设资金压力。积极开展新型交通投融资模式研究,拓展交通建设资金来源,形成多元筹资、风险可控的资金保障和运行管理机制。

深化交通运输“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许可事项,深化交通运输领域“证照分离”改革,动态调整交通领域三级行政权力清单,加强和规范“互联网+监管”等事中事后监管,推动交通运输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常态化、制度化,完善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推动交通行业行政许可整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助力“互联网+政务服务”和行业审批“一网通办”和“跨省通办”。

加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继续开展“信用交通市”创建,持续完善公路水路交通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信用数据采集,加强从业人员、从业单位的信用数据分析,推动信用信息在行政审批、招投标、行政检查等业务的深度应用。推进交通运输领域信用评价和分级分类监管,建立健全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的新型监管机制。依法依规对交通运输失信行为进行惩戒,对守信行为进行激励,完善失信主体信用修复机制。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建立政务诚信监测治理体系。

提升公路水路管理养护水平。加强日常养护实施力度,推动全市路况水平提质升级,次差路段总里程逐年减少,实现高速公路路网畅通率高于95%,高速公路、普通国道平均路面使用性能系数分别达到94和87,普通国省道优良路率达到85%。完成500公里普通国省道提质工程,打造新时期养护示范路。加强嘉陵江、乌江等高等级航道达标养护,缓解通而不畅问题。持续推进服务区品质提升,实现全市服务区100%达标,星级服务区达到50对。实施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老旧桥梁改造,到2025年,高速公路一二类桥梁占比达到95%以上,普通干线公路一二类桥梁占比达到90%以上。开展船舶碰撞桥梁隐患治理专项行动。全面落实农村公路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工作,健全政府主导、行业主管、镇村协同的工作机制。推动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抓好永川、武隆、奉节、石柱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工程,进一步压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开展路产保护专项行动,每年按专题开展桥梁及桥下空间、隧道、涵洞、建筑控制区专项排查整治。

强化高素质交通运输人才保障。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以高层次人才及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加强优秀拔尖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加强交通运输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职业院校为基础、行业企业为主体,健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交通运输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的选拔任用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努力打造高素质交通运输干部队伍。加强交通运输人文建设,强化交通文明宣传教育,弘扬优秀交通文化。

第十六章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保障。市政府成立交通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本规划实施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等工作。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交通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能职责,分解落实责任,强化协同联动,确保项目落地实施。各区县政府切实履行重大项目属地责任,做好政策处理、征地拆迁等用地属地管理工作,确保重大交通工程项目按时开工建设。

加大政策支持。加大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衔接力度,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规划,主动争取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积极争取中央车购税、燃油税转移支付等资金支持地方公路建设,市级财政延续“十三五”期间对地方公路建设补助资金支持政策。研究财政出资分摊政策,支持政府专项债券向交通建设项目倾斜。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等同步对接,保障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需求。统筹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关系,研究生态红线内开展交通基础设施活动的相关政策。

拓展投融资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建设,支持采用运营期补贴的PPP模式推进后续高速公路建设。探索主城都市区普通公路升级改造,带动项目沿线土地增值,提取适当比例的土地等综合开发收益反哺交通建设。

强化项目及资金监管。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项目及资金精准化管理。通过信息平台建立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项目库,形成“五年储备、三年滚动、年度实施”的项目滚动储备机制。在确保“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前提下,按照项目成熟条件,动态调整规划库和储备库项目,提升规划的可操作性。加大项目资金监管力度,完善资金管理程序,禁止挪用、套取项目建设资金,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名词解释

2小时重庆:指重庆市域内各区县在2小时内到达中心城区。

五大基础网络:指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五大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六大运输体系:指客运服务体系、现代物流体系、智慧交通体系、绿色交通体系、平安交通体系、现代治理体系。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1小时交通圈”:指成渝双核超大城市之间1小时通达、成渝双核至周边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成渝地区相邻城市1小时通达、成渝都市圈1小时通勤。

一干两支六线:一干是指长江;两支是指嘉陵江、乌江;六线是指涪江、渠江、綦江、小江、梅溪河、大宁河。

三枢纽五重点八支点:指中心城区果园、万州新田、涪陵龙头3个战略性枢纽港;江津珞璜、九龙坡黄磏、渝北洛碛、忠县新生、奉节夔门5个长江干线区域性重点港;江津兰家沱、巴南佛耳岩、长寿胡家坪、丰都水天坪、云阳复兴、合川渭沱、武隆白马、开州白家溪8个专业化支点港。

1大平台、2大网络、3大样板:1大平台是指综合交通大数据管理平台;2大网络是指新型交通基础设施网、智慧运输服务网;3大样板是指西部(重庆)科学城、永川智慧交通样板区、两江新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

报告库会员(¥)199/年起售

海量行业报告和相关实用干货寂集锦
开通报告库会员
乐享更多下载,购买超值优惠

查看更多报告

扫一扫获取
最新情报资讯

扫一扫免费
阅读最新报告

特色服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