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报网讯:“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第一个五年,必须落深落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着力打造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战略通道和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加快创建交通强国先行区,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现代化水平,更好服务和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本规划依据《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编制,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我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是未来五年我省综合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是制定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相关政策、行业规划和安排重点项目建设与投资的基本依据。
本规划基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高质量发展新成就
“十三五”期间,我省交通投资保持高位运行,累计完成投资达到7230亿元,规划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如期完成,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为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作出重要贡献。全省形成“两纵三横”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初步建成域内互通、域外互联,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综合交通总体发展水平达到全国先进行列,总体适应、局部适度超前经济社会发展。
一、公路网更加健全完善。累计完成投资3485亿元,公路总里程达11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6000公里(密度排名全国各省第3位)、新增约1000公里、在建360公里,实现80%的陆域乡镇30分钟内便捷通高速。普通国省道通车里程达1.1万公里、新改建2600公里、路面改造1500公里、生态示范路建成1900公里,建成普通干线公路1500公里,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75%以上。建成农村公路1.2万公里,实施公路安保工程2.3万公里,在全国率先实行农村公路路长制、灾毁保险、建设养护工程包等机制,经登记的农村公路全面列养,97%农村公路参加灾毁保险,农村公路APP三级联机运行。
二、“轨道上的福建”初步形成。累计完成投资1025亿元,建成通车南三龙铁路、衢宁铁路、福平铁路,建成迄今为止世界最长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铁路运营里程3884公里、新增583公里,其中高快速铁路达1906公里、新增338公里,实现9个设区市动车环形运营。开工建设福厦高铁,龙岩至龙川、建宁至冠豸山、兴国至泉州铁路,福州至长乐机场城际铁路F1线等,在建里程1061公里,已建在建铁路覆盖全省90%以上的县(市、区)。福州、厦门双双迈入“地铁换乘时代”,福州地铁1号线、2号线和厦门地铁1号线、2号线投入运营,运营里程125.3公里,福州4条地铁和厦门3条地铁在建,里程231公里。
三、港口群地位更加凸显。累计完成投资487亿元,港航能力持续保持适度超前。全省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420个、新增59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84个、新增26个,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6.21亿吨,其中福州港2.49亿吨、厦门港2.07亿吨,全省港口年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吞吐量均超过台湾。建成厦门港主航道扩建四期工程、湄洲湾40万吨级深水主航道等,改善航道里程373公里。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初见成效,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全球第14位,全球最大集装箱船“东方德国”号首航靠泊厦门港,邮轮母港初步实现运营本土化。省港口集团获批组建,初步实现全省港口运营企业一体化管理。完成闽江水口水电站枢纽坝下水位治理与通航改善工程船闸主体工程、水口至沙溪口航道整治工程等,为闽江航运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四、民航做优做强双枢纽。累计完成投资100亿元,福厦双枢纽机场建设工作扎实推进,福州长乐机场第二轮扩能航站楼扩建工程竣工,福州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厦门新机场获国家立项批复,武夷山机场迁建工程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超5000万人次,国内省份排名第9位,货邮吞吐量排名第7位,厦门高崎机场和福州长乐机场在全国200多个机场中,旅客吞吐量分别排名第13位、第28位。民航连通度不断提升,开通国际和港澳台空中线路79条,通达世界主要城市。通用机场建设稳步推进,已建成3个,开展前期工作11个。
五、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纳入国家脱贫攻坚考核的“两通”兜底性目标任务和建制村“畅返不畅”整治任务全面完成。省扶贫规划部署的完善国省干线骨架网络、推进通乡(镇)公路建设、实施“交通+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加快通村公路拓宽改造、提升农村路网安全设施水平、实施海岛交通运输精准扶贫、加快陆岛交通码头建设、推进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建设八项任务目标全面实现。全省97%乡镇通达三级及以上公路,约60%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26个县被评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其中全国示范县7个)。农村邮政快递网络不断下沉,建制村直接通邮率100%,快递网点乡镇覆盖率100%,带动农副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超过240亿元。
六、运输服务迈向现代化。累计完成投资700亿元。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网络货运、快递产业两大集群初具规模,年营收超过600亿元;中欧、中亚国际班线持续拓展,“海丝”“陆丝”无缝衔接;入选全国“旅游特色和主题”服务区比例居全国前列;甩挂运输由线成网,货车实载率平均提高20%,成本降低约15%;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多式联运快速发展,货运量年均增长达20%,全省铁路、水运货运量占综合运输比重超过35%;冷链物流稳步发展,生鲜食用农产品冷链物流占比达四分之一。邮政业累计业务收入突破1300亿元,较“十二五”翻一番,支撑网络零售交易规模突破3500亿元。公众出行服务更加便捷,延伸优化公交线路近800条,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晋江等18个县(市、区)实现全域公交化运行,50个老区苏区县实现了县城20公里范围内通公交或公交化运营;所有建制村通客车,80%以上县(市、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达到4A级;建成客货运枢纽56个,各设区市均拥有便捷换乘的综合客运枢纽和高效衔接的综合货运枢纽。闽台交通融合持续深化,“金马”通桥工程有序推进,开通厦门、平潭至高雄的客货滚装航线,湄洲湾港对台铁矿石保税中转常态化、多元化,新开辟台湾经厦门到莫斯科海铁联运通道,启用台湾海峡两岸海上客运票务平台。
七、行业治理取得新成效。智慧交通建设步入快车道,重大桥隧和重点路段实现全天候运行监控,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纳入全国6个试点省份之一,在全国率先将农村客车纳入监管系统。建成全国首个省级港口危货安全监管平台、福州港航道遥控遥测系统,厦门港上线运行国内首创集装箱智慧物流平台,厦门BRT建成全国首个商用级5G智能驾驶系统。坚决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实施船舶排放控制区措施,全省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达85.3%,沿海港口港作船舶、公务船舶使用岸电覆盖率达100%,累计完成214台集装箱门式起重机“油改电”,更新购置新能源公交车1.58万辆,占比达到80%,实施了一批绿色交通示范工程。坚决把平安交通建设放在首位,建立重大风险企业、地区和领域三张清单,内河水上客运、港口作业实现“零死亡”,道路运输乘客死亡事故和危货运输亡人事故分别下降20%和80%。应急保障能力在抗击疫情中得到检验,有效阻止了疫情通过交通运输环节传播和扩散,有力支撑复工复产。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行无差别受理、标准化审批、网购式服务,省级审批事项实现100%网上办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信用交通省”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上报公路治超失信联合惩戒量居全国第二。平潭海事、水路运输、船检“三合一”并联办证创新举措获国务院推广。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取消工作走在全国前列、ETC使用率居全国第一。交通减费降负扎实有效,综合行政执法更加规范,交通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厦门港获得“中国十大海运集装箱口岸营商环境测评”第一名。
第二章开启新征程新目标
“十四五”期间,我省肩负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大历史使命和重大政治责任,必须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充分发挥多区叠加的政策优势,推进实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核三支”总体战略,着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枢纽、国家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战略支点、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战略支柱、两大协同发展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全力创建交通强国先行区,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的交通供给,构筑更加便捷高效大通道,完善区域互联互通网络,拓展广覆盖基础网,着力畅通“最先最后一公里”,推进两岸基础设施应通尽通,推动交通改革创新和绿色发展,加速发展现代交通运输服务业,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形成福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多中心多向辐射的交通运输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深落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来闽考察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新任务,按照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交通强国战略,牢牢把握交通运输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服务性定位,以全方位推进高质
量发展超越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适度超前、先行先试,重点突出“稳投资、调结构、增动能、优治理、促循环”,着力建设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着力打造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通“主动脉”、畅通“微循环”,推动交通运输供给质量、效率和动力“三大变革”,培育智慧服务、绿色集约、开放融合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高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国防建设水平,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开好局起好步贡献新的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民生为本。紧紧围绕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以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为中心,以提高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交通运输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服务大局、服务人民,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先行引领作用,推动交通运输与产业群、城市群、都市圈、乡村振兴等联动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改革创新引领发展新常态,统筹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作用,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技术、制度和政策创新,完善综合治理体系,提高行业治理能力,促进综合交通投资建设及其运营管理提质增效。
——坚持优质发展。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从高投入、高速度向高质量、高效益转变,更加精准布局、有效投资,提高供给边际效益,提高综合交通的组合效率、通行效率、转换效率和要素配置效率,打造集约高效、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
——坚持开放融合。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强化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高效衔接,推进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促进交通运输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服务“一带一路”和两岸融合发展,着力实现航线通、陆路通、信息通、物流通,形成与国际供应链相匹配的国际运输网络。
——坚持远近结合。在规划层面统一发展理念,以“一核三支”总体战略为引领,充分衔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部署,既统筹中长期发展目标,也考虑近期任务落地见效,为福建综合交通运输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围绕福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核三支”总体战略,着力打造福建“211”交通圈(各设区市间2小时通达,福州、厦漳泉两大都市圈1小时通勤,设区市至所辖县、各县至所辖乡镇1小时基本覆盖)。五年投资力争完成8300亿元,到2025年,圆满完成交通强国试点示范创建任务,交通强国先行区建设卓有成效,现代立体互联的交通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交通运输与相关产业发展协同性明显提升,现代服务业规模质量效益显着提高,运输市场统一开放有序,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取得新成效,生态友好、开放融合、智慧高效的交通运输发展模式基本建立,人民满意度明显提高,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建成交通强国先行区,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保持全国先进水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枢纽基本建成;建成两岸往来的便捷枢纽;建成“福建211交通圈”,融入“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交通科技创新中心,交通设施实现数字化及智慧管理;建成绿色生态交通走廊;现代交通运输服务业规模、质量、效益居全国前列;机制活、服务优的交通营商环境国内领先;为我省基本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和“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提供坚实交通运输保障。
(二)“十四五”具体目标
——网络设施更加先进可靠。铁路营业里程超5000公里,其中高快速铁路营业里程约2500公里,铁路网县市覆盖率大幅提升,结构层级更加合理;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1.3万公里,公路网络更加完善;沿海港口新增通过能力约1亿吨,重点港区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水平显着提升;建成福州长乐机场二期、厦门新机场等,现代化机场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形成对接两洲、覆盖省内主要发展轴带的综合交通走廊,两大协同发展区互联互通网络更加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
——运输服务更加便民惠民。客运出行体验显着提升,旅客联程运输水平明显提升,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充分实现。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更具吸引力,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不低于40%,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明显提升。出行信息服务满意度显着提高,联程运输便捷顺畅,个性化、定制化出行服务新业态蓬勃发展,无障碍设施全面覆盖。货物多式联运加快发展,全链条、一体化物流运输组织模式创新突破,货运物流系统经济高效。寄递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基本实现建制村电商寄递配送全覆盖,服务网络可便捷通达全国。
——绿色交通更加低碳环保。绿色交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实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样板目标。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快应用;运输结构更加优化,绿色配送、绿色出行体系初步形成;运输装备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下降,营运车船超标排放现象基本消除;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基础设施生态选址选线广泛推广。
——智慧交通更加创新融合。新一代先进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载装备的数字化采集体系、网络化传输体系、智能化应用体系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和装备智能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交通运输领域新基建实现新突破。行业整体数字化水平显着提升,信息资源深度开放共享,应用更加广泛智能,“智慧交通云”建设迈上新台阶。
——安全应急更加快速有力。交通运输风险防控能力和应急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跨方式、跨部门安全风险防控及应急救援体系基本完善,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机制更加健全,交通阻断信息发布更加及时,应急抢通能力更加高效。道路运输较大以上等级行车事故死亡人数、运输船舶百万吨港口吞吐量水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显着下降。
——行业治理更加规范高效。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建设成效显着,行业法规规章、标准规范更加完善,综合执法、法治监督体系更加完备。简政放权深入推进,审批事项“一网办理”全覆盖,事中事后监管能力持续增强。市场诚信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形成公平开放、统一透明的交通运输市场规则。全社会交通法制意识、安全意识显着增强,服务人员综合素质大幅提升。
第三章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
加快构筑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现代综合枢纽,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紧密衔接和融合发展,提高综合交通运输整体运行效率,推动交通运输适度超前协调发展。
一、构筑高效互联综合运输大通道
按照“主轴扩容提速、副轴便捷互联、骨架综合高效”的总体思路,全方位推进综合运输大通道再升级,提升沿海通道能力与效率,打通出省通道瓶颈,补齐内陆通道发展短板,启动台海通道规划方案研究,全力推进闽台“四通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厦门、泉州至金门通道、福州至马祖通道建设。到2025年,初步形成立体化、快速化、大容量,高效对接周边省份、便捷联通两大协同发展区的“三纵六横两联”综合运输大通道。
二、构筑协同一体的综合枢纽体系
推动“两群、一片、多节点”协同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以协同联动促进全省枢纽整体能级提升,以集群化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打造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城市。福莆宁、厦漳泉两个枢纽集群构筑国家级组合枢纽,福州、厦门打造海丝国际核心枢纽;南平、三明、龙岩内陆片区突出浙赣闽粤交汇优势,强化与两群枢纽便捷联通,打造区域性综合枢纽;推进全省港口、机场、客货运枢纽、物流园区便捷互通、信息共享、功能互补,共同打造多节点支撑、协同发展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提升枢纽换乘换装联运水平。福州长乐机场、厦门新机场打造为集“空铁公”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福厦高铁沿线的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高铁站建成便捷换乘的示范性综合客运枢纽,力争实现新建综合客运枢纽换乘距离小于300米,换乘时间小于5分钟;推进既有综合枢纽改造升级,提升衔接水平,推动具备条件的客运枢纽与城市综合体紧密融合发展。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建设,推进福州现代物流城建设,加快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冷链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已建成或在建的高速公路互通、公路货运场站、铁路货站、机场货运系统等,规划建设若干货运交通枢纽及其配套的物流产业集中区,努力打造多式联运示范基地,大力支持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支持重点港区、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铁路专用线和集疏运公路,完善集疏运通道等配套设施,建设现代化综合货运枢纽。
推动枢纽联动融合发展。推动福莆宁、厦漳泉两个枢纽集群一体化发展,支持各城市间铁路枢纽、机场、客运枢纽、港口码头,通过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实现便捷连通,力争实现福州、厦漳泉都市圈内部主要枢纽间交通转换时间不超过1小时;推动南平、三明、龙岩主要客货运枢纽、机场与两大枢纽群港口、机场通过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航道便捷连通。鼓励全省枢纽港站信息共享,推动形成全省枢纽体系协同联动、集成发展新格局。推动综合交通枢纽与周边土地综合开发,促进与商贸金融、旅游餐饮、购物娱乐等协同发展。推进主要港口与临港工业、国际贸易、大宗商品交易等产业联动发展。发展临空经济区,推动枢纽机场集聚高端国际贸易、制造、快递等产业。
三、推进新一轮轨道交通提速扩面
推进新一轮铁路提速扩能。着力加强与国家高速铁路大通道衔接,推进以福州和厦门为中心的沿海高速铁路及中部地区高速铁路双贯通,建成福厦高铁、龙岩至龙川铁路武平至梅州段、漳汕高铁,加快建设温福高铁,开工建设南昌至福州(厦门)高铁,畅通出闽大通道;开通运营建宁至冠豸山铁路、兴国至泉州铁路,开工建设温州经武夷山至吉安铁路,加快推进福州至龙岩等省会通设区市高铁项目、南平至衢州高铁项目前期研究,进一步提升快速铁路、普速铁路县市覆盖率。
推进城市(城际、市域)轨道交通连片成网。续建福州、厦门第二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项目,重点抓好福州地铁4号线一期、5号线一期、6号线、2号线马尾延伸段,厦门地铁3号线、4号线、6号线和漳州角美延伸段等项目建设,启动建设福州、厦门第三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项目,推动规划建设福莆宁、厦漳泉都市区市域(郊)轨道交通。积极推进城际轨道交通及高铁进机场建设,促进城市群多层次轨道交通网融合发展,建成福州至长乐机场城际铁路(F1线)、武夷新区旅游观光轨道交通南平市站至建阳西区生态城线(武夷山旅游观光轨道二期工程),开工建设莆田至长乐机场城际铁路(F2线)、宁德至长乐机场城际铁路(F3线)、厦漳泉城际铁路(R1线)等项目建设,力争“十四五”期末全省城市(城际、市域)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480公里,在建里程655公里。
四、全方位推进公路网高质量发展
推进高速公路网提质增效。实施“三扩二提一融”工程(沿海扩容、山区扩面、路网扩能、提升道路服务水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新基建融合发展),畅通高速公路主通道,优化高速公路出入口布局,力争全省境内国家高速公路全面贯通。全面实施国家高速公路沈海线扩容工程,开工建设宁德段扩容、福厦段扩容二期、漳州龙海至诏安段扩容、泉厦段扩容(轻型智慧高速公路)项目;加快补齐内陆山区发展短板,有序实施山区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工程,推进尤溪至建宁、永定至南靖等在建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上饶至浦城、大田至安溪、永泰至德化等项目;积极推进翔安机场高速公路、福州机场第二高速公路、古雷疏港高速公路、莆炎高速埭头至湄洲港等衔接空港、海港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厦门第二东通道、福州滨海新城高速公路、晋江至同安等一批人口密集地区高速公路加密、优化项目,打通瓶颈路段,提升高速公路网整体效能。推动高速公路沿线乡镇开设互通口或出入口,实施乡镇便捷通高速工程,推进重要景区便捷通高速,持续扩大高速公路服务覆盖面,助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力争“十四五”期建设高速公路1600公里。持续深化高速公路养护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养护决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推动高速公路高质量发展。
推进普通国省干线连段成线。推进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区便捷联通、重要路线贯通、断头路打通,实施普通国省道提升补短板工程,重点推进G228线建设,加快G322、G534等局部待贯通路段建设,有序推进重要拥堵节点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城镇化地区干线公路优化提升,注重推进干线公路与城市干道衔接融合,因地制宜推进普通国省道城镇过境段、出入口路段改造。进一步扩大普通国省道对乡镇、产业基地、旅游景区、枢纽节点的连通和覆盖,加快“交通+旅游”融合发展。“十四五”期间,普通国省干线新改建3000公里,路面改造1500公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1000公里,建成普通国省干线800公里,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80%(其中国道85%)。加快提升普通国省道管养现代化水平,形成出行服务、运行监测、应急处置、科学决策、协同高效的管养体系。
推进农村公路广覆盖惠城乡。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加强农村公路与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衔接,推动高等级公路扩大对乡镇、产业园区等县乡节点覆盖范围,实现85%以上陆域乡镇30分钟内便捷通高速;加大对苏区老区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县道“四晋三”、乡道“单改双”等建设,有序推进通较大自然村公路建设,让交通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十四五”期间,新改建农村公路5000公里;实施生命防护工程5000公里,改造危桥500座。突出补齐农村公路管养短板,加快形成农村公路发展的高效治理体系和长效养护体系。
五、打造一流港口建设海洋强省
全力建设现代化港口群。做大做强省港口集团,优化壮大以福州港、厦门港两个主枢纽港为核心的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群,推进各港口分工协作、专业发展,发挥整合效应。着力发展智慧港口、邮轮运输、港口物流等新兴业态,推动港口高质量发展。建设福州国际深水大港,加快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厦门邮轮母港建设,积极发展东北亚、东南亚等邮轮航线,构建国际先进的邮轮服务集聚区,持续巩固邮轮运营本土化。
着力提升重点港区专业化集约化水平。加快推进厦门港集装箱干线港和福州港江阴港区建设,增强福州江阴港区、厦门海沧港区整车进口能力;力争将福州港罗源湾可门、湄洲湾港罗屿、宁德城澳打造成为东南沿海能源矿产进口的重要口岸和大宗散货接卸中转基地。加快福州港漳湾港区、江阴港区和松下港区,泉州港石湖港区和围头湾港区,厦门港古雷港区、湄洲湾港肖厝港区和斗尾港区等临港产业配套建设,服务石化、汽车、先进制造业等临港产业发展,壮大湾区经济。到2025年,规划新增通过能力约1亿吨,其中新增集装箱吞吐能力200万TEU。
加快完善沿海港口公共设施。进一步完善重点港区深水航道、防波堤、公共锚地建设,完善港口支持保障系统建设,提升沿海航道通航保障能力,满足干散货、油轮、LNG、集装箱等主力船型通航条件与服务需求。有序推进沿海重点港区铁路进港,加快建设福州市港口后方铁路通道、厦门海沧经安溪接兴泉铁路等港后铁路项目,着力打通沿海港口后方货运铁路通道。支持“陆地港”“飞地港”建设,促进港口经济腹地向内陆省份延伸,持续扩大“借闽出海”通道效应。
全面振兴闽江航运。加快推进闽江沙溪口至三明台江航道整治工程、闽江水口水电站枢纽坝下水位治理与通航改善工程、南平港延平新城港区洋坑作业区码头工程建设,开工建设闽江尤溪航道工程、三明港内河码头工程,力争2022年闽江内河(闽江口至三明台江段)航运全线通航。支持内河库湖区特色旅游航道建设,培育壮大内河航运企业,推广应用内河标准化船型,优化闽江船舶吨位和船型结构。全面推进闽江内河搜救系统建设,推动成立内河水上搜救中心及分中心应急指挥常设机构,持续提高内河水上交通安全和应急救援保障能力。
六、奋力建设海丝一流现代化机场
推进新一轮现代化机场建设。加快福州、厦门“海丝核心区”门户枢纽机场建设,建成福州长乐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厦门新机场。推进武夷山机场迁建等重大机场工程及集疏运体系建设,支持泉州晋江机场扩能改造,力争龙岩新机场开工建设,加快开展泉州新机场前期工作,着力构建相互协调、干支结合的机场群布局。建设现代化国际空港,以航空运输带动高端冷链产业、跨境电商物流产业、航空快运业等发展。拓展航班航线,持续扩大“丝路飞翔”的国际影响力,完善航空枢纽快速换乘体系;稳步推进空域精细化改革,提升空域容量和保障能力;支持福州航空、厦门航空做大做强,优化航线网络布局,着力推动国际客运直达化。到2025年,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突破6000万人次。
有序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因地制宜推动通用航空、临空经济区发展,加强通用航空在应急救援、公共服务、低空旅游、航空护林、引航作业等方面的应用,升级改造既有通用机场,合理规划新建通用机场,全面提升航空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到2025年,力争实现各设区市拥有1个以上通用机场。
第四章做优现代运输服务业
一、推进客运服务体系再上新台阶
切实推进旅客联程运输发展。以空间无缝、时间无缝、信息无缝、服务无缝为导向,创新推动旅客联程运输快速发展,全面提升旅客出行全链条、各环节的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强化旅客联程运输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既有综合客运枢纽功能优化改造,鼓励在枢纽站场根据需要配设城市候机(船)楼、高铁无轨站、旅游集散中心等联运设施。推进联运票务一体化,鼓励不同运输方式依托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深度合作,积极发展“空铁通”“空巴通”和公铁联运、海空联运等服务产品,进一步优化客运运输结构。鼓励运输企业在城市候机(船)楼及枢纽站场为联运旅客提供“行李直挂”服务,实现旅客行李“一站到底”。鼓励综合枢纽设置封闭、连续的联运旅客换乘通道,在保障运输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跨方式安检互认。强化政策制度保障,探索对旅客联运企业从税费补贴和道路通行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十四五”期间,以市市通动车为基础,以福州长乐机场二期、厦门新机场、武夷山机场、福州至长乐机场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为契机,着力推进“空铁通”建设。鼓励现有未通动车的县城客运站,视需求配置高铁无轨站,开通“巴铁通”。
加快提升城市公共客运品质。依托主要轨道交通站点、商业综合体等,打造50处具有公交换乘、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停车等功能的交通“微枢纽”,完善城市轨道站点公交“微循环”接驳、慢行交通接驳,促进公交与地铁双网融合。实行公共交通优先,优化公交经营模式、提高线网密度、优化站点布局,推行高峰快速直达专线、学生专线、旅游公交、节假日公交等多样化服务,打造“出门上车”的公共交通系统。加快推进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加强主要景区公共交通建设。积极推广“互联网+”共享出行,鼓励和规范发展智能公交、智能停车、网约车等城市出行服务新业态。完善无障碍设施设备和服务,构建无障碍出行体系。推进手机移动支付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应用,打造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指尖出行”服务系统,实现出行即服务、畅行新福建。
持续优化农村客运网络。完善城区、乡镇、乡村三级城乡客运网络,探索适应公众出行特点的农村客运发展新模式,形成完善的农村客运政策支持和标准体系。优化公路客运班线,推进机场、高铁站、公路客运站、客运码头的城乡客运接驳接续。巩固提升村村通客车成果,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十四五”期末,实现95%县(市、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评价达到4A及以上等级。
多举措推进两岸客运便利化。巩固“大三通”,提升“小三通”,构建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的闽台海空直航方式。加密闽台海空直航联接,推动增开福州、厦门、泉州至台中、高雄空中直航航班,开展泉州至澎湖空中直航航线前期工作。巩固发展平潭、福州、厦门、泉州至台湾客货航线和推动开通东山至澎湖海上直航航线,推进“两门”“两马”游艇双向直航。做大做优厦门对台邮轮始发港,建设福州松下邮轮始发港,争取新增开通闽台邮轮航线,打造“两岸邮轮经济圈”。持续推动闽台车辆通过客滚航线互通行驶,为台车入闽简化手续,便利往来,力争早日实现两岸机动车辆互通行驶。
二、构建集约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
提升丝路海运品牌国际影响力。构建以国际航线为骨干、外贸内支线为支撑、内贸线为补充的“丝路海运”航线体系,不断拓展“丝路海运”命名航线,做大做强海洋运输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一带一路”国际航运物流品牌。整合陆海运力资源,深化与中西部物流节点城市合作,开辟大宗物资铁路运输和海铁联运通道,打造覆盖全省、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海铁联运基础设施体系,做好“丝路海运”与“中欧班列”无缝衔接,畅通海铁联运、水水中转,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国际贸易物流新通道。打造海丝最便捷的陆港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晋江陆地港国际寄递物流协同发展体系。拓展完善两岸邮件、快件集散通道,试点海运国际和台港澳中转集拼业务。
发展绿色集约的运输组织方式。持续优化运输结构,积极推进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加快多式联运信息共享,推动多式联运“一单制”;优化布局具有公共服务属性、多式联运功能的港口物流园区,加快形成以闽江干流高等级航道为骨架的江海联运体系。加快构建城市绿色配送体系,优化完善城市配送车辆便利通行政策,鼓励配送企业开展集中配送、共同配送、夜间配送等集约化配送模式,积极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物流装备。加快推进物流包装绿色转型,着力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推广应用标准化物流周转箱。全面推动冷链物流产业升级,鼓励企业提高冷链运输装备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培育、鼓励冷链运输企业做大做强。完善城乡末端配送网络,加快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优化乡镇综合服务站布局;支持和鼓励农村客车代运邮件快件业务,降低配送成本,并引导企业开通城乡货运物流专线;创新农村物流组织运营模式,提高农村物流网络节点综合服务能力,鼓励邮政局所、快递网点与乡镇综合服务站共建共营共享,积极推动村邮站纳入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畅通农产品和消费品双向流通渠道。
推进海峡两岸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拓展两岸集装箱班轮航线和散杂货不定期航线,扩大空中货邮直航范围,深化闽台航空邮件、快递物流合作。继续推动湄洲湾至台湾大宗散货中转,积极促进两岸海铁联运发展。推动两岸海空航线与“丝路海运”“中欧班列”对接,打造台闽欧国际物流大通道。支持省内港航企业与台湾港航企业相互参股、合作经营,引导企业组建闽台港口联盟、物流联盟,探索闽台两岸物流合作模式。
三、推进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增产增效
实施增产增效千亿工程。围绕智慧出行、网络货运、快递电商、邮轮经济、现代航运、多式联运、陆地港、城市绿色配送、冷链运输、航空器研发与制造、飞行器维修及飞行员培训、汽车维修与驾培等运输服务新业态、优势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发展动能,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提升服务品质,打造品牌效应,扩大交通运输经济贡献率。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大力实施网络货运集群提质、快递电商产业升级、行业新旧动能提速、港航服务转型升级等“四大行动”,打造网络货运、快递电商、现代交通物流、港航现代服务业等四大“千亿交通产业集群”,推动我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推进“两业”融合发展。推进交通运输物流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商贸流通业“两业”融合发展,推动创新、产业、资金、政策“四链融合”。积极打造集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货物仓储、商品交易、运输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促进现代物流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创新农产品物流经营模式,打造产运销一体化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推进电商快递与新零售服务深度融合。
培育交通文化旅游新业态。完善交通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顶层设计,推进相关政策、标准、管理制度等研究。结合打造蓝色海丝带、绿色生态带、红色旅游带,健全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高质量建设沿海岸线滨海风景道和沿山、沿河生态交通廊道,促进“吃、住、游、购、行”全产业链开发。创新交通和旅游融合产品体系,建设精品旅游公路、旅游航道等交旅融合产品。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提升示范,依托有条件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出入口,实施服务功能特色化、多样化提升改造,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与旅游休闲驿站、自驾游基地等融合发展。支持邮轮旅游和低空旅游及相关新业态发展。支持汽车租赁异地租车还车信息服务
平台建设,推动交旅融合产品融入全省旅游联盟在线网络交易平台,全面打响“清新福建”“全福游、有全福”旅游交通品牌。
扎实推进企业减费降负。持续落实落细我省《关于加快推进交通运输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全方位推动企业降本增效。用足用好政策优势,各地政府对交通物流总部企业加大开办补助、经营贡献奖励、规费减免返还、人才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交通物流总部集聚发展;降低制度成本,完善证照和许可程序,提高审批效能,持续推进货运领域简政放权;降低物流要素成本,对列入省级及以上的重点交通物流项目用地指标由省里统筹保障,拓展投融资渠道,完善风险补偿分担机制;降低物流税费成本,落实物流领域税费优惠政策,深化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试点,规范海运口岸收费,加强物流领域收费行为监管。
第五章推动交通可持续发展
一、构建智能融合交通支撑体系
打造智慧交通云。持续完善“1151”福建“智慧交通云”总体框架,推进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建设公路、港口、航道等智能感知系统,重点实施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全省交通大数据中心、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TOCC)等,持续开展高速公路、普通公路、港口航道、道路运输、综合执法、质量监督、工程造价、综合安监、行政审批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整合完善现有信息系统,深化交通公共服务和电子政务应用,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提升交通运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有序推进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智能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现代交通体系,有序推进既有交通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探索建设轻型智能高速公路。开展人工智能、物联网、北斗导航、5G网络、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交通应用示范,打造智慧航空、智慧轨道、智慧港航、智慧高速、智慧公路、智慧枢纽等新型智能化管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一代全息感知与智能管控智慧道路试点工程和无人集装箱码头示范区,推进智慧停车平台、冷链物流园区、智能仓储、智慧物流等建设,提升智能化水平。规划布局以轨道交通装备整车制造与维保基地和关键系统、重要部件研发等为主体的轨道交通产业园,推进智能船舶、特种船舶制造。
二、加快构筑绿色交通生态网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严格遵循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要求,构筑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相协调的交通生态网。加快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推进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内既有交通基础设施生态化提升改造,开展“无害化”穿越技术和政策创新研究。持续推进“绿色公路”“品质工程”双创建、双示范,推行生态环保设计,建立并完善绿色公路、品质工程的标准规范和考核评价体系,打造“福建标准化品牌”。
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筹交通线路、枢纽等设施布局,集约利用土地、海域、岸线、通道线位等资源,提升用地用海用岛效率。加强老旧设施更新利用,推广施工材料、废旧材料再生和综合利用,推进邮件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和可循环,鼓励交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
推进节能减排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设绿色低碳交通网络,深入推进低碳交通发展;优化交通能源结构,推进煤炭、焦炭、铁矿石、砂石骨料等大宗货物由公路运输转向铁路运输。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促进公路货运节能减排,加快推进城市客运、城市物流配送车辆电动化、新能源化和清洁化。
强化交通行业污染防治。推进船舶和港口污染治理,沿海重点港口严格实施船舶排放控制区管理,专业化煤炭、矿石码头堆场全部建成防风抑尘设施,深入推进煤炭、矿石码头实现封闭存储和装卸、装运。促进港口岸电设施常态化使用,沿海主要港口60%以上专业化泊位(危险货物泊位除外)具备向船舶供应岸电的能力。降低交通沿线噪声、振动影响。
三、健全安全应急保障体系
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构建现代化交通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打造百年平安品质工程。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养护,强化运行监测检测,增强设施耐久性和可靠性。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投入,提升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强化载运工具质量治理,
保障运输装备安全。
创新安全监管体系。坚持安全生产底线就是人民群众的生命线,建设统一、高效的全省交通运输安全监管体系。构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管大数据资源池和数据链,研究基于大数据的交通运输安全监管技术体系、支撑体系和运营体系,形成全省公路水路安全监管标准规范,建成智能化安全检查、针对性执法系统和交通安全监管平台,实现对安全监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加强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治理,严格监管执法,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完善应急救援应急运输体系。完善省、市、县三级交通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应急通信传输网络,深化北斗系统应急保障应用。加强应急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应急运力、征用补偿等制度。建立健全跨方式、跨部门综合交通预警、应急信息沟通、应急运输保障协调机制,完善综合交通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对重大疫情、反恐怖袭击、保障信息安全等非传统安全的应急交通组织,建立“平战结合”的交通管控制度。
积极培育交通文明。弘扬以“两路”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民航英雄机组等为代表的交通精神,增强行业凝聚力和战斗力。推进优秀交通文化传承创新,讲好福建交通故事。深入开展交通文明宣传引导,全方位提升交通参与者文明素养,引导文明出行,营造文明交通环境,推动全社会交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第六章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
一、以放管服改革优化交通营商环境
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行政审批、政务服务标准化,持续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减少申报材料,完善“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跨部门协同监管。推进各级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全省范围的规范统一,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以“亲”为先,把“亲商”作为抓发展的关键,健全“政企直通车制度”;以“清”为要,筑牢思想防线,绷紧法纪“红线”,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
二、以便民平台建设提升许可服务水平
以省级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平台为基础,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建设整体联动、部门协同、一体化办理的全省交通运输行政服务体系,形成“一网办理”“一网审批”“一网监管”“一网汇聚”的政务服务标准规范。
三、以信用体系构建激发开放透明市场
构建全省交通信用监管平台,建立福建信用交通评价体系,形成跨部门信用监管制度机制。推动信用信息深度开发利用,实现全领域覆盖、规范化归集、系统化共享、规模化应用。在交通工程建设、交通出行、运输物流、行政执法等重点领域开展信用监管。运用信用承诺优化行政许可,运用信用评价开展分级分类监管、信用奖惩和信用修复。以信用体系建设优化交通运输行业治理机制,完善市场规则,形成公平开放、统一透明的交通运输市场,激励交通运输市场主体创业、创新、创优,释放强大的活力和动力。
四、以科技运用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通过货物装载源头称重检测、重点路段车辆动态检测技术监控、交通公安治超站电子抓拍、高速入口称重等技术设施设备的设置与并网运行,构建我省全路面监控、全环节上线、全链条监管、全数据共享的“四个全”公路科技治超新局面;采取重点场站(区域)视频监控、营运车辆动态监管、稽查布控系统跟踪嫌疑车辆等先进手段,构建我省网格化、可视化、精确化、高效化的运输市场监管新格局。
五、以制度完善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
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快推进公路管理、货物运输超限超载治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管理等方面立法进程,配合抓好《福建省航道条例》《福建省港口条例》《福建省道路运输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修订完善工作。深入推进法治政府部门建设,坚持和完善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化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构建行政执法主体适格、运作顺畅、高效协调、执行有力的交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实现执法水平提质、执法形象提标、执法基础提档、执法效能提升。
第七章先行先试探索新经验
一、积极推进交通强国试点示范
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为统领,围绕“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加快落实《福建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方案》,在苏区老区“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交通运输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区域交通协调发展、交通运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公路水运“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优势领域,先行先试、探索实践,力争在信用体系建设、农村物流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绿色港口发展、工程品质关键技术攻关、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努力打造交通强国建设全国样板,全力创建交通强国先行区,争取到2022年取得试点任务的阶段性成果,2025年取得相对完善的系统性成果并推广实施。
二、全面推动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示范
以中央《关于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引领,全面紧扣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围绕“新福建”现代交通、“海丝”核心区建设和两岸深度融合发展,以“跨区域一体化发展、跨领域协同发展、跨界融合发展、跨环节持续发展”为主要试点方向,以“全面系统集成、全域互联互通、全方位精准提质、全生命周期高效管控”为主要路径,着力在“顶层设计、区域协同、开发导向、产业带动、创新应用、降本增效”等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积极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交通走廊经济带”“临空临港枢纽经济区”,加快建设“两岸融合”的台海通道、“立体互联”的综合交通枢纽、“干支协同”的公铁路网、“全球互通”的丝路联运、“以城带乡”的农村交通和“智能互联”的智慧交通先行区等工程,发展高效协同的现代物流,努力打造厦门和福州机场综合枢纽、“丝路海运”国际物流大通道、轨道交通+TOD等示范工程,力争到2025年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现代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和发展模式,形成推进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福建经验”。
第八章环境影响篇章
一、环境影响因素
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农田占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施工场地的扬尘、污水、泥沙和噪声,以及港口对海洋环境影响等。交通营运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危险品运输可能造成的污染事故,交通工具的噪声污染,交通集散场所的污水排放等。交通运输对社会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征用房屋、土地和海域,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环境保护要求
设计阶段,重点合理设计项目线路走向和场站选址,尽可能避让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水源地、湿地、自然保护地等生态敏感区,与当地国土空间规划、环境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做好衔接,制定合理的建设方案,尽可能减少对植被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尽量不占用基本农田、基干林带,避免直接排污进入水域,充分考虑各项减噪措施。施工阶段,合理安排工期、工序,防治水土流失,处理好施工污水等,防治水污染,采取场地洒水、密闭式运输等,防治大气污染,尽可能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等,防治噪声污染。营运阶段,要严格控制尾气排放未达标车辆上路,居民密集区应禁止车辆鸣笛,使用吸声路面材料铺设或建设隔声屏障,对危险品的运输安全采取应急措施。
三、环境保护措施
本规划涉及的交通运输发展项目,必须全面考虑环境影响因素和环境保护要求,严格执行交通建设规划、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全面开展工程环保设计、工程环境监理和施工期及运营期环境监测,逐步开展运营工程的环保后评估工作,加大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交通运输项目建设营运全过程,都要落实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第九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强化政治保障。加强党对交通运输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为规划实施提供政治保障。
明确责任分工。省直有关部门要围绕本规划主要任务,细化年度工作目标及推进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要落实属地责任,细化落实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责任清单,健全责任体系,统筹协调推进综合交通发展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培育交通人才。坚持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优秀年轻干部梯次培育工程,完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培育高素质交通科技人才。
二、加强政策协同
强化协调衔接。加强与国家规划、政策衔接,积极争取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进规划、入盘子。各级党委政府要督促协调发改、自然资源、财政、交通、水利、林业、生态环境、海洋渔业、海事等部门主动作为、密切配合,研究出台政策措施,对交通运输资金供给、用地用海用林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保障建设用地。将综合交通运输建设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考虑。对接国家和福建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加强重要通道、重大设施和重点项目的空间预控,规划战略性空间储备用地。积极争取自然资源部门支持列入国家沿海港口布局规划的项目围填海,保障港口建设发展所需的用地、用海需求。
强化政策创新。探索用地用海保障、土地收益补偿、税费优惠等支持政策,促进交通项目与土地资源,与产业、旅游等经营性项目综合开发,推动交通运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三、着力项目带动
强化项目策划生成。重点策划生成一批新型基础设施项目、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项目,完善重点项目增选平台和机制,提升项目策划生成水平,健全项目储备管理制度。
加强项目建设管理。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完善项目建设各环节管理制度。认真落实“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增资一批”的工作部署,完善项目推进机制,促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四、强化资金保障
夯实公共财政保障。积极争取国家关于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多式联运、公交都市、绿色交通和交通扶贫等方面的资金支持政策,积极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关键作用。研究重点领域资金补助、财政贴息等政策。
创新融资模式。鼓励利用专项债券、企业债券、REITs等方式,拓宽交通项目建设资金来源,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积极进入交通领域,强化债务风险防控。灵活运用信托基金等金融工具盘活存量优质资产。探索建立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基金,探索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相结合的投融资模式。
鼓励民营企业投资。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二部委《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民营企业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沟通协商机制,破除市场准入壁垒,保证各类主体平等准入、公平竞争,调动民营企业参与建设投资积极性,激发民间投资潜力和创新。
五、加强评估监督
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和监督检查,完善中期评估制度,建立规划实施的考核评价机制。分析规划实施效果,及时把握交通运输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和方法,适时调整规划和相关政策。
扫一扫获取
最新情报资讯
扫一扫免费
阅读最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