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报网讯: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举措。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跳出舟山、发展浙江,更大力度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推动浙江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
(一)基本成就
基本奠定了“131”油气全产业链总体格局。围绕“一中心三基地一示范区”,油气储运、炼化加工、贸易交易、海事服务等产业链基本成型。一是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建设成效初显。三年来,浙江自贸试验区已成为全国油气企业最集聚的地区,累计集聚油气企业6000余家,完成油品贸易额达6525亿元。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量和结算量分别突破410万吨和624.5万吨,分别达到全国40%和50%以上。深化与上期所战略合作,6个油库成为上期所原油和燃料油期货指定交割库,成功开展全国首单燃料油期货交割业务,“浙油中心报价专区”在上期标准仓单交易平台上线。阿格斯、普氏能源先后发布舟山船用燃料油价格指数和估价,初步形成保税燃料油“舟山价格”。二是国际油气储备基地建设初具规模。舟山油品储罐能力达2790万吨,浙石化鱼山原油储罐全部投运,黄泽山油品储运基地项目一期已建成开港,建成投运143.9公里油气管网(含陆上段和海上段)。LNG年接卸能力达300万吨,新奥LNG项目舟山至宁波输气管道建设有序推进,完成接卸量98.5万吨。三是国际绿色石化基地建设快速推进。浙江物产中大、浙石化获批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和配额,浙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引进“世界最大乙烯裂解装置”“单套规模最大重整装置”等系列全球最大装置,累计完成投资1233.2亿元,一期已全面投产,形成2000万吨/年炼化能力,累计加工原油970万吨,项目二期全面开工建设。四是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宁波舟山港跃升为全国最大、全球第八大船用燃料油加注港,率先全国试点开展燃料油加注、生活用品供给、船员轮换等锚地综合海事服务。外轮供应市场加快发展,外轮供应货值突破22亿美元,年均增长107%;万吨级船舶年修理能力达3500艘,占全国市场份额40%。引进国际知名船级社挪威船级社,引进力鸿仕宝、瑞士通标、实华南油等3家全球顶尖油品检测机构,船舶管理、油品检测、航运科技等160余家海事服务产业链企业迅速集聚。五是大宗商品跨境贸易人民币国际化示范区影响扩大。在全国率先开展油品贸易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试点,推出保税燃料油信用证、跨境人民币联合融资等多种创新产品。首单境外发债业务、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试点业务顺利落地。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960亿元,16家银行开办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惠及面由200余家企业增至全省800余家,业务辐射香港、澳门、日本、美国、德国等43个国家和地区。
改革探索推动差异化系统集成制度创新。围绕政府职能转变、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综合监管等领域改革创新,累计形成特色化、系统性制度创新成果123项,其中全国首创58项,11项被国务院复制推广,4个案例入选商务部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走在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前列。在123项制度创新成果中,油气全产业链、“最多跑一次”两大领域系统性集成超过50%。建成全国首个船舶进境通关无纸化口岸,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船舶通关“一单多报”经验成为全国样板,大幅度提升了贸易便利化,船舶进出境申报数据减少2/3,通关时间从16小时缩减到2小时。率先试点船舶通关一体化改革,创新56项口岸通关监管举措,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效率与新加坡持平。此外,设立杭州、宁波、嘉兴、金华、台州、温州等6个联动创新区,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开展差异化特色化改革探索。
投资建设了若干具有乘数效应的标志性项目。浙江自贸试验区聚力龙头产业项目,带动辐射全产业链。浙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是国内民营企业投资建设最大的单体产业项目,成为民营资本进入石化行业的标志性项目;新奥舟山LNG项目是全国首个民营千万吨级的LNG项目,为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提供天然气能源保障;波音项目首个海外完工和交付中心交付使用,带动了航空配件、租赁等航空产业;澳牛进境加工项目带动了肉类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电商销售等生物食品产业链。连续举办三届油商大会,吸引了包括沙特阿美、BP、托克、霍尼韦尔、道达尔、嘉能可等一批世界油气巨头企业参与油气储运、油气贸易、低硫油合作、LNG应用等领域投资建设。引进上海期货交易所等战略投资者入股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推进油气交易“期现合作”,探索油气价格发现机制。
(二)存在问题
国家油气储备体制改革亟需破题。三年多来,浙江自贸试验区的油气储备能力不断提高,但相比4000万吨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且尚未形成国储、义储、商储、企储相结合的油储联动机制,民营企业参与国家储备存在一定难度,商业储罐整体利用率不高。同时,商业储罐因租金收入小于运营成本,基本呈亏损状态,导致民营企业建设储备积极性较低,且未形成成熟的大规模油品贸易业务体系,影响了石油储备的流动性。
高质量外资重大项目亟需落地。2020年1—11月,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全国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贡献外资占比全国16.4%。利用外资是浙江自贸试验区发展短板,存在签约外资项目落地难问题,三年多来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7亿美元,仅占全省三年实际总计利用外资1.54%。
辐射带动、联动发展亟需增强。一方面,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区前集中于舟山一域,仅有油气这一单个核心产业且规模小,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另一方面,与上海、江苏、安徽自贸试验区合作不够紧密,尚未完全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共同体。
全球高端创新人才亟需引入。自贸试验区建设要遵循国际化导向,坚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需配套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强以及较强专业能力和实务方面的人才,特别是全球高端人才。三年多来,浙江自贸试验区支撑油气全产业链发展的国际专业人才不足,扩区后亟需引入“五大功能定位”所涉及领域的全球高端人才。
二、发展环境
(一)国际环境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世界经济衰退,加上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国际治理体系与国家发展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呈现全球大流行特征,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全球经济和贸易跌幅都将远超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90%的经济体陷入衰退,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市场渠道面临重构。以美国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愈演愈烈,发起中美经贸摩擦,接连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合作组织,给未来全球治理体系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建成,将有力促进地区经济复苏和拉动全球经济增长。
(二)国内环境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扩散,我国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党中央、国务院为稳住经济基本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并把“六保”作为“六稳”工作的着力点,使各类经济指标出现边际改善,形势正逐步向好的方向转变,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从自贸试验区到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看出,对外政策逐步放开,产业更加高端,融入和参与重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努力将自贸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成为链接双循环的重要平台。
(三)省内环境
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省经济社会,国际贸易、双向投资受阻,诸多传统产业受到重创,企业纷纷将自身经营模式从线下转向线上,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新型贸易快速发展,在线办公、健康码等迅速普及,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逆疫情经济”彰显活力,改变经济运行方式和生活方式。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浙江考察,赋予“努力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迫切需要浙江自贸试验区发挥“试验田”作用,打造以数字经济、新型贸易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集群,为全国、全省新一轮发展担当更加重大的历史使命。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牢牢把握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主线,坚持对标国际最高规则,以数字化改革为方向,发挥油气全产业链、新型贸易、港口运输、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产业优势,加大压力测试,积极开展首创性、差异化的改革探索,把自贸试验区打造成以油气为核心的大宗商品资源配置基地、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和物流枢纽、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把自贸试验区打造成为新发展阶段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战略平台、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节点枢纽,打造成为新时代浙江的“金名片”。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围绕推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高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战略需要,发挥全球最大港口、最大小商品市场、最大电子商务平台和最全油气产业链的特色优势,勇于改革创新,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经济功能区,更好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总体战略布局。
推进规则制度开放。借鉴国际最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经验,在制度规则层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境外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运输高效畅通、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通,率先建立与我国开放发展战略相适应、引领国际经贸新规则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着力提升发展效能。围绕产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走出去”的实际需要,以数字化改革推进系统集成、高效协同,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和数据链融合集成的水平和能级,做强做优做大民营经济,推动实体经济迈向全球中高端,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加强与省内联动创新区联动发展,推动产业优势互补、协调联动、错位发展。加强与长三角区域自贸试验区联动,共建数字长三角、世界级港口集群,放大自贸试验区辐射带动效应。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力争带动所在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速和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增速比重均高于全省平均2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增速高于全省平均3个百分点,跨境人民币结算量1万亿元。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形成一批大宗商品、新型国际贸易、航运物流、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制度成果,成为制度创新的引领区。
——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显著提升。油品储备能力达7000万吨,炼油能力达9000万吨/年,油气交易额达1万亿元,铁矿石混配矿量达2200万吨,LNG接收规模达2300万吨/年。
——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全面巩固。新型国际贸易总额达1.2万亿元,占国际贸易额比重的三分之一,世界电子贸易平台(eWTP)布点国家和地区超过30个。
——国际航运和物流枢纽地位进一步增强。集装箱泊位总长度达1万米,集装箱吞吐量达3500万标箱,航空货运量达120万吨,快递业务量达150亿件,新增10个以上头部航运服务机构。
——数字经济全球示范引领作用彰显。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数字贸易额达7000亿元,培育5家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贸易平台企业,建成全球数字产业基地、国际领先的“数据大脑”和世界级“数字湾区”。
——先进制造业综合实力全面跃升。建设5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浙江本土制造业世界500强企业6家,规上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6%。
四、重点任务
(一)打造以油气为核心的大宗商品资源配置基地
加快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建设。推进与上海期货交易所等国内期货交易所合作,共建以油品为主的现货交易市场,开展期现合作模式创新。招引一批国内外专业贸易商,做大做强能源进口、转口和国内贸易。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和成品油非国营贸易出口业务。加快搭建油品内外贸分销网络,建立成品油、LNG产供销体系。积极拓展国产低硫燃料油交易新品种,加快交易模式等政策突破。加快液化天然气(LNG)接收中心建设,推动六横至宁波LNG外输管道接入省内天然气管网规划,适时接入国家管网。加快建设国际油气能源供应链中心,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油气贸易和定价中心。
加快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建设。对标新加坡,聚焦“船舶、船东、船员”,做大做长海事服务产业链。鼓励优质企业生产低硫燃料油,推进低硫船用燃料油出口退税政策实施。构建长三角港口群跨港区供油体系,打造东北亚燃料油加注中心。加快培育做大外轮供应市场,推进外轮供应三大平台建设,引进培育高能级外轮供应企业。推进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引进知名航运金融、船舶代理、海事商事、法律服务等企业和机构,促进高端航运服务企业集聚。大力发展锚地综合海事服务,加快突破联合外供,逐步实现“同步作业”和“一船多能”。
加快国际油气储运基地建设。推动油气储备体制改革,创新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的石油储备模式,探索建立更加灵活的国家石油储备轮换机制,逐步增加油气储备品种。推进建设用地地上、地表、地下分别设立使用权,探索利用地下空间建设油气仓储设施。推动省属国企、民间资本等多元主体参与管网设施建设,探索创新油气管网第三方运营机制。加快黄泽山等重点油气储运项目建设,推进油气储运设施共享共用。在安全论证基础上,开展LNG罐箱水上多式联运。探索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保税仓库,将保税与非保税油气产品和液体化工品“同罐同储”。推动自贸试验区内企业设立保税仓库,开展国产低硫燃料油出口直供业务。
加快国际石化基地建设。全力保障舟山石化基地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投产运营,推进项目二期建设,谋划项目三期建设,争取纳入国家重点战略项目。积极谋划鱼山石化基地三期项目,加快开展规划修编、先导工程建设。深入推进石化中下游产业国际化招商,聚焦以原油精炼为基础产品,乙烯、芳烃等国内紧缺的高端化工品和化工材料,做大做强化工上下游产业链,加强中下游配套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加快形成国际一流的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石油炼化企业建设石油炼化一体化项目,增加高端炼化产品供给。建立省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推动公共设施设备建设和基地运营。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示范区建设。加强与大宗商品出口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双边货币合作,全力推动保税燃料油、LNG、铁矿石等大宗商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建立优质油品企业“白名单”,探索发展转口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推动在转口贸易中使用LOI等单证作为外汇结算依据。争取国内外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金融机构在自贸试验区内设立分支机构。探索境外人民币回流渠道,扩大境外人民币投资范围。探索构建便利交易和可监管的跨境资金管理模式。争取国家数字货币试点,允许境外个人和企业定额兑换、流通使用数字货币,探索应用于大宗商品期现交易中。
建设亚太铁矿石分销中心。积极开展保税前提下油品、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物理混兑。加强与国际知名贸易商深度合作,做大做强混配矿国内国际分销业务。打造以铁矿石现货贸易为重点、供应链金融服务为特色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探索研究仓单融资等服务贸易产品,推动铁矿石贸易在自贸试验区落地开票。搭建铁矿石全程物流信息平台,形成铁矿石全程配送体系,加快发展铁矿石全程供应链服务。深化与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必和必拓等铁矿石巨头的混配矿合作,全力打造集铁矿石装卸、保税混配、保税堆存、现货分销、期货交割、供应链融资等功能为一体的亚太铁矿石保税混矿分销中心,形成鼠浪湖和马迹山(三期)两大混配矿服务中心。探索建立矿石进口口岸,开展国际大宗商品保税交割业务。
建设浙江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加快中澳现代产业园建设,争取纳入中澳自贸协定补充条款或国别产业园。推动澳牛进境加工项目建设,发展进境牛肉等高端动物蛋白加工贸易产业。建设进口粮食保税存储中转基地,健全粮食进口检疫审批制度。推动经营进口食品的跨境流通企业扩展加工服务业务。推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深水网箱、健康养殖等产业,鼓励自捕鱼回运,争取放宽远洋捕捞船网工具标准。探索开展远洋渔业引进外籍船员试点。推进舟山国际粮油产业园区建设,研究形成以海峡型船舶与主产国直接对接粮食物流通道。
(二)打造新型国际贸易中心
创新发展跨境电商。加快杭州、宁波、义乌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推动1210和9610出口模式运邮常态化,探索将C类快件纳入货物的一体化通关管理,推进邮件和A类、B类快件通关整合。鼓励跨境电商企业建设国际转口配送基地,依法与结算银行、支付机构开展人民币计价、结算。试点开展寄递渠道进口个人物品数字清关模式,推进药品及医疗器械跨境零售进口。完善跨境电商进口退货处理机制,开展海关特殊监管区跨境电商出口商品退货试点。探索开展全球库存同仓存储、自由调配,实现内外贸货物、退换货商品一仓调配。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进口商品展销平台,打造进口商品“世界超市”。
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深化杭州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构建“互联网+服务贸易”新体系,逐步推进服务贸易数字化。鼓励以市场化方式推进世界电子贸易平台(eWTP)全球化布局,推进eWTP进口“数字清关”项目。加快数字贸易平台和载体建设,举办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加快数字服务出口,将杭州高新区物联网产业园打造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数字贸易综合服务平台,打通支付、关汇税通道。探索在跨境数字贸易中应用区块链技术。推进服务外包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信息通信、软件、金融、物联网服务外包,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
深化市场采购贸易。加快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创新市场采购进出口贸易机制。提升市场采购贸易通关便利水平,创新多种贸易拼箱货物运输单证签发、流转机制。开辟外国人来华采购快捷通道,便利有常驻记录的外商入境。完善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监管机制,规范组货人管理。支持义乌依托小商品城等建设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健全海关税款担保机制。
探索发展易货贸易。推动宁波、舟山、金华、义乌等地联动发展“日用消费品、农产品、大宗商品”的新型易货贸易。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整合境内仓、海外仓和结算等全球供应链服务体系,建设供应链易货贸易服务平台和中非交流合作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在义乌小商品城等地开展小商品、大宗商品贸易联动以人民币定价的新型易货贸易模式。
(三)打造国际航运和物流枢纽
强化“四港”联动。对标国际,构建设施水平、国际化水平、航运水平、服务水平四大指标体系。争取宁波舟山港建设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推动义乌国际陆港一体化发展,在义乌建设“第六港区”。在有效监管、风险可控前提下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争取金华、义乌等海铁联运机场站成为启运港、宁波舟山港为离境港。建立多式联运转场机制,促进海港功能和口岸功能向义乌港、浙中多式联运枢纽港等延伸。推动简化开辟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国际航线的经营许可审批程序,落实开通第五航权航线。探索航空中转集拼业务。争取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外开展全球航空维修业务。
推进中欧班列民营化高质量运营。推进中欧班列(义新欧)的常态化运营,积极扩大进口,依托进口肉类、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开通“义新欧”定制冷藏班列。推进中欧班列(义新欧)便利化,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铁路运输国家试点项目,推进信息共享和电子数据传输交换,推动班列向数字化、信息化转型。加速创新班列经营模式和经营业务,提高班列附加值和盈利能力。构建复合型多式联运通道,向西畅通欧洲、俄罗斯、中亚等贸易通道,向南开辟通达越南等东盟国家,进而辐射澳新、中东等区域的多式联运线路,向东对接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发展日韩等亚太国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国际中转业务。
构建国际物流运输体系。建设全球快递智能骨干网络,搭建快递智控服务平台。推动快递物流指数成为全球航运物流风向标。建立浙江省国际快递物流出海网络联盟,整合平台型快递物流企业及现有海外仓和境外分拨中心。实施快递出海计划,在境外关键节点组建境外自主分拨体系。支持物流企业在RCEP区域市场和中亚、欧洲、北美等重点国家开展本地网络建设。
(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
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卫星互联网、北斗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云上浙江”建设,统筹以杭州、宁波、金华等区域为核心节点,增加数据中心与国家骨干网的互联带宽,开展传统数据中心整合改造试点。积极推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与自贸试验区改革联动、创新联动。推进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建设。推进“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搭建5G基站,集中开展IPV6规模化应用。招引国内外顶尖的云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企业,打造全球工业互联网研发应用基地。加快建设攻防实验室,增强风险防范。
创新数字经济业态新模式。以数字化、品质化、全球化为主线,推进电子商务、新零售、跨境电商、服务贸易、数字自贸区建设及传统贸易数字化转型。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快递经济和“宅经济”。鼓励依法设立银行卡清算机构,开展多元化支付清算服务。争取拥有境外支付牌照的企业通过并购方式获取境内支付牌照,争取金融科技企业依法备案成为证券期货市场信息技术服务商。深入推进“移动支付之省”建设,全面推广移动支付,推动手机PAY、二维码、刷脸支付、指纹支付、语音支付等多元化移动支付方式应用,拓展应用场景,在商贸旅游、交通医疗、市政公用、政务服务等领域全面实现移动支付。
加快数字经济领域规则制定。加快建设国家科技标准创新基地,做大做强浙江(义乌)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加强数字贸易研究和数字贸易标准化建设,加强产业间知识和技术要素共享。加强数字贸易规则研究和国际合作,探索数字确权。完善“城市大脑”顶层框架体系,接入区域数字驾驶舱,加快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行业组织数字平台一体化建设,提升数字治理能力。
(五)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增强制造业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实施科技创新尖峰、尖兵、领雁、领航计划,开发一批战略创新产品。着力打造高水平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及科创平台,建立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探索设立科创飞地。探索建立“离岸研发、就地转化”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广“5G+工业互联网”、网络协同制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技术,鼓励重点企业开展协同研发。完善制造业创新生态,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探索建立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容错保护机制。
建设制造产业集群。优化制造业布局,培育生命大健康、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集群。加快生物技术研究,发展抗体、重组蛋白、新型疫苗等新型生物技术类药物。建立关键零部件国际国内双回路供应政策体系,前瞻布局符合材料、海洋新材料、汽车轻量化材料等新兴领域。加快智能汽车、智能装备、航空航天等产业关键基础件研发,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布局氮化镓、碳化硅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项目,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入融合。建设全球数字安防产业中心,重点发展视频监控人工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射频识别等新技术的配套终端设备和解决方案。建设海洋科技基地,推动海洋产业规模化。
推进产业配套建设。加强先进标准供给,构建浙江制造标准体系,组建产业技术标准创新联盟。建立健全品牌培育、发展与保护机制。开展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落实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争取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开发机构、学校等单位依法享受进口免税政策。开展浙江制造拓市场“严选计划”专项行动。研究探索国际合作新内容、新规则、新机制,推进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
(六)强化内外合作联动发展
加强自贸试验区与联动创新区联动发展。紧扣全省八大万亿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加强与联动创新区联动试验和系统集成,探索在油气、海洋科技、数字经济、民营经济、智能制造、小商品贸易等领域改革联动协同创新,争取形成一批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改革创新成果。加快联动创新区建设,积极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经验,共享制度和政策红利。鼓励自贸试验区与联动创新区开展平台、产业、项目、人才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推动产业优势互补、协调联动、错位发展。
加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与上海、江苏、安徽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加强与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联动,共同探索建设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协作区、期现一体化油气交易市场和“数字长三角”。探索在小洋山北侧区域建立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协作区,借助临港新片区和洋山特殊综保区政策,强化“两区”在大宗商品交易、保税船用燃料油、高端港航服务、国际贸易加工、离岸跨境金融等领域的直联互动。利用临港新片区数据跨境流动特殊政策,加快发展数字贸易,共同建设数字自贸区。推进上海港、宁波舟山港、连云港、芜湖港协作发展,打造世界级港口集群。
加强全省自由贸易区域联动发展。深化与宁波、杭州、义乌等地在产业发展、项目合作、资源共享上的联动。加快甬舟一体化建设,打破区域壁垒,推进六横、金塘等地产业发展,谋划建设甬舟合作区。谋划推进北向大通道建设,打通宁波、舟山、上海沿海陆路通道,使上海港、宁波舟山港连为一体,形成东部沿海环形集疏散公路网络,推动长三角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探索在杭州等地设立“飞地园区”,推进两地政策叠加、人才共享,推动企业在杭创新、在舟创业。探索与义乌在小商品贸易、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领域联动,提升贸易便利化。
(七)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按照“整体智治”理念,强化数字赋能,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探索新型行政服务中心,推进部门数据轨迹、对接和服务下沉,建设数字自贸区驾驶仓。纵深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纳入服务贸易管理实现。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建立与负面清单管理方式相适应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加快推进本外币合一账户试点。推进人才管理改革,探索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差异化流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体系,探索建立自贸试验区专业市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机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商事、海事仲裁平台,健全诉讼、仲裁、调解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纠纷解决机制。
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加强风险防范顶层设计,健全风险责任机制。完善与投资规则相适应的过程监管制度,开展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对油气等高风险行业和领域实行重点监管。探索跨境数据流动分类监管,开展数据跨境运输安全管理试点。建立健全资金流动监测和风险防控体系,强化开展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工作,防止非法资金跨境、跨区流动。创新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建设高标准智能化监管平台,探索沙盒监管模式和容错机制。建立全链条信用监管机制,探索信用评估和信用修复制度。
(八)谋划建设自由贸易港
探索建设衢山自由贸易港先行区。衢山岛海岸线长、离岛资源丰富,经济体量小,有利于控制风险,是国内最适合探索实施国际自由港开放政策的区域之一。借鉴新加坡沙盒监管模式,先行先试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人员自由、航运自由等相关深度开放政策,经验成熟后在新片区推广实施。探索发展“离岸经济”,实施对标国际的特殊政策,吸引全球VIE模式(可变利益实体)企业在衢山岛注册,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国际滨海新城,打造与新加坡香港类似的国际旅游度假区,为自由进出的国际高端人才提供工作、生活配套。
推动沪甬舟共建自由贸易港。上海、宁波、舟山建设自由贸易港基础条件扎实,具有连接国内外的区位、良好的港口(海、空、陆)、强有力的腹地支撑、良好的营商环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等优势。依托强大的港口优势和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国际航运、海事服务、转口贸易、数字贸易等产业,打造全球资源配置枢纽、全球航运核心枢纽和全球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对照国际自由港标准,探索建立以“一线完全放开,二线高效管住”为核心的境内关外制度体系,实行一体化、封闭式管理,放开区内与境外之间的要素流动限制,对区内与国内市场之间的业务比对跨境业务实施安全高效管理。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境内关外财政税务体系,对自由贸易港内企业在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关税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在省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赋予各片区管理机构建设主体职能,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自由贸易发展。按照“权责明确、管理高效、运转协调”的原则,构建更为完善的管理体制。鼓励相关部门积极主动服务,形成省市县(市、区)一体、部门间联动的工作局面。建立健全自贸试验区与联动创新区统筹协调发展机制,推动解决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强化动态考核,建立改革的正向激励机制。
(二)强化要素保障
研究依法将下放至设区市级以上城市的省级管理权限下放至资源禀赋相近的区域。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土地、能源、金融、数据等要素倾斜。对从事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新材料、生命健康等关键领域核心产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建立自贸试验区专项发展基金,统筹用于区内产业扶持、人才引进等。支持符合条件的公益性项目申请地方政府债券,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三)完善工作机制
建立“131”工作体系,即一个工作专班、信息发布、项目推进、评估推广三个机制和一个集成智库,建立“专班干、周会商、月例会、季通报、争高分”的工作推进机制,强化浙江自贸试验区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建设。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完善信息交流、发布机制和项目推进机制,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完善评估推广机制,对建设成效、制度创新、营商环境、最佳实践案例等开展第三方评估。
(四)加大宣传力度
统筹推进自贸试验区和联动创新区宣传工作,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宣传模式,利用世界油商大会等国际性会议,向世界推介浙江自贸试验区和联动创新区。依托浙江省新时代自贸港研究院,积极对接商务部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浙江大学等,开展各类学术研讨、培训交流等活动;汇集全国自贸试验区研究成果集,谋划编写自由贸易发展蓝皮书;谋划举办自贸试验区年度高峰论坛暨改革创新案例推介会,发布改革创新案例。
扫一扫获取
最新情报资讯
扫一扫免费
阅读最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