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民航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布时间:2022-03-23 17:48

中商情报网讯:民航是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和引擎。为推动我省民航高质量发展、加快民航强省建设,依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国家层面相关规划要求,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是指导我省“十四五”时期民航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确定近期建设规划项目、安排政府投资的主要依据。

一、规划基础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我省民航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对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的支撑作用不断显现,对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出行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设施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十三五”期间,实施杭州、宁波、温州、衢州、义乌等一批机场项目改扩建,丽水机场开工建设,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332亿元。完成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机场新一轮总规修编。全省7个运输机场新增航站楼25.0万平米、货站7.8万平米、停机位128个,现有8条跑道、324个停机位、75.6万平米航站楼和25.6万平米货站,保障能力达到年旅客吞吐量6400万人次和货邮吞吐量160万吨。杭州机场具备平行跑道独立运行条件。

机场运营水平持续提升。成立省机场集团,推进全省机场协同发展,安全管理能力和运营水平明显提升。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省民航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应急物资运输、医护人员运送、企业复工复产等提供坚强保障。2019年,杭州机场旅客吞吐量达4010.8万人次,全国排名第10,跨入全球最繁忙机场序列,货邮吞吐量69.3万吨,全国排名第5;宁波、温州旅客吞吐量均突破一千万人次,分别达到1241.4万人次和1229.2万人次。

航空服务质量持续提高。2020年,全省机场国内定期通航点共384个,国际地区通航点42个。全省口岸机场共运营国际地区定期全货机航线22条。机场综合交通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杭州、宁波、温州机场实现轨道交通联通,综合立体交通枢纽逐步形成。圆满完成G20杭州峰会等重大航空运输保障任务。全省机场平均放行正常率达86.87%,较2015年提升22个百分点。

通航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截至2020年底,建成投运A类通用机场11个,数量全国排名第三。通航运营服务稳步发展,2020年各类通用航空企业累计在浙飞行2.0万小时,建德—舟山、黄山等短途运输航线实现常态化飞行,通用航空在医疗救护、抢险救灾、护林防火等领域应用不断拓展。行业示范效应逐步显现,获批军民融合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及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试点,宁波、绍兴入选我国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试点,千岛湖旅游区、天姥山风景区列入国家低空旅游试点项目,设立全国首个省级通用航空重点实验室。德清、建德、新昌等通航小镇加快建设,高空跳伞、低空游览、科普研学等通航新型消费日益活跃。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业态多样的浙江通航发展模式。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省民航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是民航发展结构不均衡。航空客货发展不平衡,存在重客运轻货运问题;民航两翼发展不平衡,相较于运输航空,通用航空发展相对滞后。二是航空枢纽和临空产业能级不强。大型机场枢纽地位不高,链接全球能力不足,竞争能力有待提升;临空经济区产业带动能力不足,全产业链尚未完善。三是地面基础和空中航线支撑不够。现有机场硬件设施滞后,大部分处于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状态运行,杭甬温三大机场尚未引入高速铁路;航线网络不够密集,结构不尽合理,与快速增长的航空客货运需求不匹配。四是空域资源和发展政策供给不足。空域资源紧张是制约机场容量提升、航班正常运行的重要瓶颈;机场投融资、国际航线、航空货运、通用航空的扶持政策系统性、精准性不足。

专栏1浙江省民用机场“十三五”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主要指标 2015年 2020年 预期目标 2020年 完成情况
1 五年投资额(亿元) 145 250 332 完成
2 运输机场数量(个) 7 9 7 低于预期
3 一二类通用机场数量(个) 2 20 11 低于预期
4 千万级机场(个) 1 3 3 完成
5 设计旅客吞吐能力(万人次) 4600 7000 6400 基本完成
序号 主要指标 2015年 2020年 预期目标 2020年 完成情况
6 旅客吞吐量(万人次) 4521 6500 7015 完成
7 设计货邮吞吐能力(万吨) 90 170 160 基本完成
8 货邮吞吐量(万吨) 59 90 102 完成
9 航站楼面积(万平米) 49 80 75.6 基本完成
10 航空公司运营基地(个) 7 10 9 基本完成
11 驻浙机队总规模(架) 120 200 180 基本完成
12 国际及地区航线(条) 70 90 90 完成
13 国际国内航线(条) 392 500 590 完成

注:一二类通用机场数量为原通用航空相关规范提法,总体与现有A2类及以上通用机场对应;考虑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航空运输业遭受不可抗力的巨大冲击,为较为客观评估“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标6、12、13采用2019年数据进行分析。

(二)发展形势

从国内外形势变化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进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

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看,“十四五”期间,我省将进入加快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阶段,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开启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新征程,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对我省民航的国内国际通达性、服务高效性、网络可靠性和产业协同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民航行业发展要求看,交通强国战略深入实施,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构建,我省民航与高铁等其他快速交通方式逐步由竞争走向合作。我国民航开启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加快建设,我省机场与区域机场群更趋协同,制约我省民航发展的因素逐步减弱,航空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我省民航基础设施进入集中建设期、航线网络进入加速拓展期、要素瓶颈进入攻坚突破期、智慧民航进入发展机遇期、发展方式进入关键转型期,要求我省民航发展重心从民航基础设施全覆盖向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机场体系转变,服务网络从国内基本通达向全球通达畅达转变,发展模式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数字引领转变。

预测2021~2025年,全省机场旅客、货邮吞吐量将分别保持15%、10%的年均增速,到2025年分别超过1.1亿人次、150万吨,其中国际及地区客货吞吐量将分别达到1100万人次、30万吨,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0%、20%。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聚焦聚力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发挥民航立体快捷安全舒适的优势,以协同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为目标,以“四型”机场建设为主线,推动民航区域协同发展,完善民航基础设施功能,注重客货运市场培育,强化国际国内航线拓展,着力构建层次清晰、功能完善、绿色安全、高效畅达的机场体系,着力构建业态多元、辐射力强、服务一流、覆盖全球的航空客货运市场,着力构建创新活跃、特色鲜明、集聚发展、竞争力强的航空产业链条,为我省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原则

安全第一,绿色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夯实民航安全发展基础,提升机场运营安全管理水平;加强民航节能减排,促进资源集约利用,进一步发挥民航立体、快捷、安全、舒适的优势,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远近结合,适度超前。强化全省民航一盘棋思路,坚持系统观念,近远期结合,适度超前、统筹谋划机场基础设施建设和航线网络布局,有力支撑国家战略,推动“四大”建设。

统筹融合,协同发展。机场设施考虑军事需求,民航空域推进精细化管理,构建上接下联、横向协同的军民航协同工作体系,解决制约民航发展的空域瓶颈,促进客运与货运、运输航空与通用航空、民航与其他交通方式间协调发展。

数字引领,创新发展。以数字变革为引领,加快与新技术、新业态、新理念、新模式相融合,推动民航与区域经济社会互促发展、浙江机场群与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协同发展,推动机场建设、运营管理、通用航空等多领域创新。

客货并举,全球视野。着眼打造战略支点、战略枢纽,构建联通国内辐射全球的航空运输大通道,建设高能级机场群及综合枢纽,坚持客货并举,发挥航空运输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战略性作用。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总体上要围绕“123”目标,协同共建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即1个枢纽——高水平打造杭州机场国际枢纽,建成客货并举、服务一流的智慧机场;2个格局——推动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两翼齐飞”,实现航空服务省域全覆盖、A类通用机场设区市全覆盖;3个体系——构建人民满意的航空客运体系,打造保障有力的航空物流体系,培育全国领先的航空产业体系。

——航空保障能力更加充分。全省运输机场数量达到9个,通用机场数量达到20个以上,基本实现全省航空服务全覆盖,“市市有通用机场”。新增航站楼面积80万平米、货站面积60万平米,运输机场客货保障能力实现倍增。机场综合保障能力、运行效率、航空服务覆盖率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航空枢纽功能显著提升。杭州区域枢纽机场能级显著提升,国际航空枢纽功能显著增强,基本构建与杭州国际化大都市发展定位相适应的国际航线网络,国际国内航线达到720条以上。宁波、温州机场区域枢纽功能明显增强。加快推动杭州、宁波、温州机场引入高速铁路,集疏运能力显著增强。

——航空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全省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1亿人次,年均增长15%,其中杭州机场达到5500万人次,进入全球前50大机场行列,宁波、温州机场突破2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150万吨,其中国际货邮吞吐量30万吨,年均分别增长10%、16.8%。全省机场国际及地区通航点总数达150个以上,机场放行正常率达到85%以上。

——通用航空产业蓬勃发展。建成布局合理、保障有力的通用机场基础支撑网,有效覆盖、交旅结合的低空短途航线网,辐射全域、快速响应的航空应急救援网,安全便捷、优质高效的飞行服务保障网,通用航空年飞行总量达到5万小时,打造具有浙江辨识度的通用航空先行示范省。

——区域经济支撑更加有力。加快建设杭州、宁波等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形成2-3个产业生态完善、本地配套齐全、优势突出的临空产业集群,民航在我省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中的动力源作用更加凸显,在港产城融合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专栏2“十四五”浙江民航发展主要预期指标
类别 发展指标 2019年 2020年 2025年
业务规模 旅客吞吐量(万人次) 7015 4996.4 11000
货邮吞吐量(万吨) 90 101.9 150
国际地区旅客吞吐量(万人次) 767 77.0 1100
国际地区货邮吞吐量(万吨) 12.5 13.8 30
通用航空作业小时 1.78 2.02 5.0
类别 发展指标 2019年 2020年 2025年
基础设施 运输机场数量(个) 7 7 9
A类通用机场数量(个) 11 11 20
运输机场客运保障能力(万人次) 6400 6400 12000
运输机场货运保障能力(万吨) 160 160 300
五年累计投资额(亿元) 332 750
航线网络 全省机场通航点总数(个) 467 384 590
全省机场国际地区通航点总数(个) 102 42 150
低空短途运输航线数量(条) 8 10 15
驻浙机队总规模(架) 180 180 260
发展质量 机场航班放行正常率(%) 77.6 86.87 85
枢纽机场近机位靠桥率(%) 56 57.8 ≥80
建有综合交通中心的机场数量(个) 1 1 3
空铁联运旅客(万人次) 500
全省应急救援响应时间(分钟) 30
智慧绿色 单位旅客综合能耗(千克标准煤/人次) 7.01 ≤6.66
新技术应用项目数量(项) 10 15
枢纽机场无纸化便捷出行比率(%) 80
货运电子运单比率(%) 80

三、构建客货并举、适度超前的运输航空新发展格局

坚持客货并举、适度超前,加快构建“一核引领、三极支撑、多点联动”的现代化运输机场体系。重点打造杭、甬、温空港综合交通枢纽,推动机场与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高快速路等交通方式的高效衔接,构建智慧便捷、畅达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

(一)培育杭州机场国际枢纽功能

打造长三角乃至华东地区的核心机场、国际枢纽和全球邮快跨集散中心。加快提升杭州机场国际航空服务能级,共同承担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对外联络功能。构建具有突出比较优势的航线网络体系、航空物流体系和综合交通体系,在运行效率、服务质量、智慧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走在全国前列,有力支撑杭州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成为浙江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战略枢纽。

按照2025年,年旅客吞吐量5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10万吨的需求,加快完成杭州机场三期新建航站楼及陆侧交通中心工程,谋划杭州机场四期改扩建;推进机场东区国内货站及配套工程、国际货站及机坪工程建设,着力提升货运保障能力,实施西垂滑及配套工程,提升跑滑系统容量和效率。推动杭州机场双跑道独立运行,着力提升机场时刻容量。

强化机场与城市之间高速、快捷的地面交通联络,建设具有全国示范引领效应的杭州机场综合交通枢纽,与杭州机场三期工程同步建成综合交通中心,实现最全地面交通资源集中布置、最佳中转衔接换乘服务体验、最优空地运输网络智慧协同运行。在接入地铁1号线、7号线的基础上,加快建成机场轨道快线,推进三线快慢并行,实现30分钟通达中心城区,1小时覆盖杭州都市圈。引入杭黄、杭绍台、沪乍杭等高铁,加强空铁运行协同和流程优化,实现1小时高效覆盖全省及长三角主要城市。完善机场周边高快速路网体系,实现进出场东西畅通,与杭州环线快速路网紧密衔接。

(二)提升甬、温、金义航空枢纽能级

全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着力提升宁波、温州机场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区域航空枢纽功能,加快推进金华义乌国际机场前期研究。

宁波机场主要承担宁波都市圈与国内其他地区主要城市之间的区间联络功能,也将承担部分国际联络功能和省内联络功能。按照2025年,年旅客吞吐量2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0万吨需求,加快推进宁波机场四期扩建工程,新建第二跑道、T3航站楼及配套设施,扩建货运设施,建设机场交通中心。谋划第三跑道、改扩建航站楼及配套设施,新建货运设施。积极整合高铁、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资源,完善机场集疏运体系。谋划建设高铁宁波西站,推进宁波机场“空铁一体”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结合宁波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研究新增1-2条轨道引入机场。完善机场周边路网联系,实现与高快速路网紧密衔接。

温州机场主要服务于浙江省南部和福建北部的部分旅客,承担通用航空服务功能,促进机场区域成为温州都市区的开放门户和经济增长引擎。按照2025年,年旅客吞吐量2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8万吨需求,推进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新建第二跑道、T3航站楼,改扩建T2航站楼和货运设施,着力提升机场保障容量和效率。谋划研究第三跑道和跑道延长,新建T4航站楼及配套设施、货运设施。以温州机场为核心,强化铁路、轨道交通衔接,打造温州东部空铁综合枢纽。加快建成投用温州机场综合交通中心,引入市域铁路S1、S2线等轨道交通。优化温州高铁东站建设选址,加强与机场的有机联系,实现机场依托高铁网构建空铁1小时出行圈。结合机场建设,积极优化机场周边路网,提高集疏运效率。

金华义乌国际机场主要服务义乌国际贸易商都和金义都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辐射浙中和华东地区重要的航空物流基地。按照年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5万吨的需求,开展两条跑道,实现军民航分区相对独立运行,飞行区指标4E的前期研究。加快机场集疏运体系布局,深化金义东城际铁路、金华至义乌沪昆高铁三四线与机场的衔接研究。

(三)推进非枢纽机场协同发展

统筹全省航空运输市场需求和机场功能定位,优化配置各类资源,强化与枢纽机场协调联动,增强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辐射能力。加快提升非枢纽机场的保障能力和运输服务水平。

建成嘉兴、丽水机场。将嘉兴机场建设成专业性航空货运枢纽和长三角航空多式联运中心,服务长三角核心区航空货运市场需求。将丽水机场建设成浙南地区重要的旅游机场,区域性通用航空基地,服务区域航空出行和地方特色旅游业发展。

提升舟山、台州机场服务水平。将舟山机场建设成浙东中型国际机场,长三角重要的通用航空基地和航空产业制造基地配套机场。将台州机场建设成浙东南沿海地区中型国际机场,结合地区产业优势发展航空货运功能。

加快衢州机场迁建工作,将衢州机场建设成浙皖闽赣四省边际地区的重要机场,浙西旅游特色机场,服务浙皖闽赣四省交界处旅游经济发展和航空出行。

(四)高质量推动“四型”机场建设

打造以“平安、绿色、智慧、人文”为核心,依靠科技进步、改革创新和协同共享,通过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优化,实现安全运行保障有力、生产管理精细智能、旅客出行便捷高效、环境生态绿色和谐,充分体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四型”机场。

建设平安机场。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压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建立安全隐患零容忍长效机制,推动各运输机场完善安全管理体系(SMS)和航空安保管理体系(SeMS)建设,全面实施安全绩效管理。开展以“三个敬畏”为内核的安全从业人员工作作风建设。完善机场安全功能设计,把安全贯穿于机场建设工程全过程,全面提高机场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安全新技术应用,各机场根据实际需要建设跑道状态灯、跑道异物监测系统(FOD)、鸟击防范系统、无人机管控系统等,引入人脸识别等安检新技术,实施自助安检和差异化安检。

建设绿色机场。打造资源节约型机场,优化运输机场平面布局和功能分区方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实施航站楼建设;推动机场节能管理,积极应用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打造低碳减排型机场,优化机场用能结构,提升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打造环境友好型机场,推进“多规合一”,加强机场总体规划与周边区域规划的协调对接;结合机场各功能区特点及当地自然条件,加强机场景观设计,提高绿化覆盖率,提升机场整体环境水平;加强枢纽机场的噪声监测和综合治理。

建设智慧机场。发挥“数字浙江”先发优势,将杭州机场打造成为全国智慧机场标杆,引领全省乃至全国智慧机场的发展方向。聚焦智慧运行,建设全省机场智慧大脑,打通机场各系统、各机场、机场内外之间的信息数据壁垒,推进数据共享复用。聚焦智慧出行,在值机安检、证件核对、改签中转、登机和行李追踪等重要环节开展全流程自助服务创新。聚焦智慧物流,加快航空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货物全流程跟踪系统、智能货站等建设。

建设人文机场。加强文化彰显,在机场主题理念宣传、文化表达、形象系统设计方面融入具有浙江特色的吴越文化和江南文化。加强人文关怀,在机场空间环境、功能规划方面注重旅客出行体验。践行“真情服务”,完善机场服务设施,健全机场服务质量标准及监管体系,提供全流程、多元化、高效率和高品质的服务产品,打造浙里畅行“从家门到舱门一触即达”的全流程出行服务品牌,完善航班正常管理体系,稳步提升航班正常率。

专栏3“十四五”浙江运输机场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杭州机场三期、丽水机场、台州机场改扩建等续建项目,有序推进嘉兴机场、宁波机场四期扩建、温州机场三期扩建等开工项目,谋划推进义乌机场迁建、衢州机场迁建项目。

四、构建服务民生、融合创新的通用航空新发展格局

建设通用机场基础支撑网、低空航线网、航空救援网和飞行保障网,打造服务民生、融合发展的具有浙江辨识度的通用航空先行示范省。

(一)建设布局合理的通用机场网

实施《浙江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2020-2035年)(修编)》,到2025年形成“9+20+X”的通用机场布局。

9个运输机场兼顾通用航空功能。推动运输航空与通用航空融合发展,支持舟山机场打造成为华东地区通用航空特色基地,嘉兴、丽水等新建运输机场同步建设通用航空配套设施。

建成20个A2级及以上通用机场。结合公共服务、市场消费、产业发展等需求,在现有11个基础上,新建宁波宁海、温州泰顺、衢州开化等9个通用机场,改扩建杭州建德、东阳横店等通用机场,完善通用机场集疏运道路、航油、机务维修等配套设施建设。

布局建设一批其他起降场地。在偏远山区、海岛地区、三甲医院、旅游景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布设一批起降点,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水上机场。

(二)构建服务多元的低空航线网

构建交旅结合低空航线网。依托低空航路,以偏远山区和海岛等交通不便地区为重点,积极开辟舟山—文成(泰顺)、开化—舟山等航线,保持现有短途运输航班的常态化运行,逐步构建联通全省的低空航线网,打造全省空中1小时交通圈,满足公共服务、交通出行、应急救援等需求。依托省内及周边优质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山、海、湖、景特色的航空旅游精品航线。根据市场需求支持东阳横店等机场有序发展公务航空。有序发展无人机物流。

(三)健全响应快速的航空救援网

构建航空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加强体系规划建设、任务指挥调度、航空保障协调、飞行监控评价、资源动态监控,实现各种航空救援力量信息、资源同步化,搭建起协调联动的航空应急救援指挥平台,规范应急救援直升机的调度使用,实现航空应急救援需求的快速响应和受理。

建立应急救援航空网络。布局5架以上常年备勤直升机,建成1个航空应急救援主运营基地+10个常态化备勤基地,在全省高速公路和三甲医院等重要节点合理布设一批直升机临时起降点,支持丽水、衢州等山区县市建设通航应急救援点,逐步形成覆盖全省、辐射浙闽赣边界区域、长三角区域的航空应急网络。搭建“空中120信息平台”,打造全省30分钟应急救援网络。

建立航空应急救援关键力量。以培育适合多灾种的航空应急救援力量为目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建立应急物资装备、救援人员快速投放的航空应急救援力量。加强和交通运输部、应急管理部、公安部、国家卫健委等各类救援基地合作,推动部省共建。加强地面航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和航空技术支撑队伍建设。

(四)打造安全高效的飞行保障网

构建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依托建德省级飞行服务保障中心,提供低空飞行、气象、情报服务,提升全省低空飞行服务保障能力。在已建成的绍兴新昌、湖州德清、舟山普陀等3个市级飞行服务中心基础上,加快建成温州文成、金华东阳、衢州开化等7个市级中心,构建“1(省级中心)+10(市级中心)”全省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结合低空航线飞行需求划设低空航路,建设地面通信监视设备,推进ADS-B应用,编制低空目视航图,为通用航空提供高效飞行服务。

专栏4“十四五”浙江通用机场重点项目建德千岛湖通用机场改扩建、东阳横店通用机场改扩建,新建宁海通用机场、杭州湾通用机场、泰顺通用机场、开化通用机场、文成通用机场。

五、构建人民满意的航空客运体系

聚焦服务“双循环”,以培育杭州机场国际枢纽功能为重点,构建以精品快线为核心,全面覆盖的国内、国际航线网络。

(一)拓展国际国内航线网络

加快拓展国际洲际航线网络。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洲际航线、亚运航线为重点,推进国际航线拓展力度,加密现有国际航线。着力优化提升中转服务功能,有效提高国际与国内、国际与国际航线航班衔接效率。着力缩短最小中转时间,积极发展跨航司中转,推进通程值机和行李直挂服务。全省机场国际地区通航点达到150个,其中杭州机场达到80个。

提高枢纽机场国内航线覆盖。强化杭州机场国内航线网络对腹地的覆盖能力,实现与国内主要枢纽机场之间的快线运输,构建北京、广州、深圳、成都、昆明、西安、重庆等7条精品快线(每日出港15班以上)和15条标准快线(每日出港10班以上),进一步挖掘国内航空市场,优化二三线城市航线网络布局,拓展国内新兴航点。着力提高宁波和温州机场国内航线网络覆盖度,优先拓展中南、西南、华北地区航线,不断完善连通西北、东北地区枢纽机场航线,构建覆盖更为广泛的国内网络。

增强中小机场航线通达能力。加强中小机场航线培育力度,推动省内机场增加至国内主要机场的航线,提高航空运输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推动具备条件的省内机场开通航线,构建便捷高效的省内航线网。做好丽水、嘉兴等新建机场的航线开通前期筹备工作。至2025年,全省中小机场旅客吞吐量超1000万人次。

(二)培育主基地航空公司

强化与国航、厦航、南航、长龙、东航、川航等基地航空公司战略合作。研究组建浙江航空公司,推动有实力的航司在杭州机场建设主运营基地,加大运力投入,加强洲际航线开辟,建设枢纽航线网络,强化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完善中转服务体系。鼓励各基地航司通过联盟合作、航线联营、股权合作、合并重组等方式,加强市场资源整合,提升航线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枢纽机场时刻、机位、候机楼等资源分配向主基地航空公司倾斜。引导各航司加大在全省机场的运力投入,优化运力布局,提升航班计划执行率。协助航司做好航线市场营销工作,提高航班客座率,共同推动全省机场航线网络优化和航空服务品质提升。鼓励春秋、中联航等低成本航空公司在我省机场设立运营基地,推进航空服务多元化,提升航空大众化水平。

(三)提升机场枢纽服务品质

以提升旅客出行便利性为导向,打造运行高效、服务智能、体验最佳的空地一体运输服务。积极发挥数字化手段,推动航空领域多跨场景应用,实现数据共享、标准对接、运行协同、服务融合和管理联动,打造联运服务“出行一张脸、通关一次检、服务一键通”的浙江模式。按照出行即服务的理念,积极延伸民航出行服务链条,整合航空、铁路、城市轨道、高速公路等运输资源,推进行李门到门递送、移动值机等新模式。加强交通资源跨方式整合,在重点商务区、旅游景区、主要交通枢纽场站合理布设城市航站楼,实现远端值机和行李托运,便捷旅客航空出行。

六、打造保障有力的航空物流体系

依托空港型物流枢纽,形成高效便捷的物流体系,提升航空运输服务能级,发挥好民航战略性、先导性作用。

(一)构建国际航空货运体系

加强航空货运机场建设。加快打造联动全省、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两枢(纽)两特(色)一专(业)”国际航空货运机场体系,构建形成布局合理、要素聚集、供需匹配、畅通高效的国际航空货运发展格局。打造杭州、宁波两个高地,杭州机场形成以邮快跨为特色的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机场,宁波机场形成以普货和邮快跨均衡发展的区域性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机场。发挥温州、义乌两地特色,温州机场结合外贸特点,提升温州机场国际航空货运能级,义乌机场重点建设义乌跨境航空集散中心。培育嘉兴机场专业性航空货运枢纽功能。

加密国际航空货运航线。立足口岸机场优势,大力拓展以全货机航线为主的国际航空货运航线网络,持续提升全省口岸机场国际航空货运航线网络密度,打造“横向错位、纵向分工、国内通达、全球可达”的全球72小时航空货运骨干网络。杭州机场依托邮快件和跨境货物特色优势,加密至比利时列日、俄罗斯莫斯科航线,开通至欧洲、美洲等方向5条以上洲际全货机航线;宁波机场依托港口优势,加密至德国法兰克福,开通至东盟、中东欧等方向3条以上国际普货运输全货机航线;温州机场依托跨境电商综试区,开通至日韩和东南亚的全货机航线,实现国际全货机航线零突破;义乌机场依托国际小商品集散地优势,加密至日本大阪等国际航线班次,开通至东南亚方向2条以上国际全货机航线。全省新拓展国际全货机通航点18个以上。

巩固国内货运航线网络。在高效利用航班腹舱运力的基础上,持续拓展国内货运航线,构建全面连通国内货运枢纽机场的全货机航线网络,巩固杭州机场的全国航空快件中心地位,支持宁波、温州、嘉兴、义乌、台州等机场加强货运网络建设。

培育壮大航空货运市场主体。坚持培育与引进相结合,进一步做强做大国际航空货运业务。培育壮大中外运、菜鸟网络、东捷运等本土航空货运企业。支持圆通航空、顺丰航空、国际航空等公司拓展扩大全球货运业务,鼓励积极参与机场货站的投资、建设与运营。引进DHL、UPS等全球30强航空货运代理企业,加强与我省企业在产品结构、国际化水平和货运网络等方面的合作。培育引进5家以上在我省口岸机场设立操作中心的国际知名货运代理和设立运营基地的货运航空公司。

(二)提高航空物流服务品质

提升航空物流设施保障和效率水平。加快国际货站基础设施扩容升级,建成国际货站20万平米以上,货运收运通道40条以上。优化航空货运中转操作流程,推动安检互认,提升空空中转服务能力。加大国际航空货运时刻供给。优化口岸机场的通关服务模式,支持杭州机场国际邮件交换站、跨境电商9610进口、1210进出口及医药冷链CEIV等资质建设,扩充宁波、温州和义乌等机场口岸通关资质,提升口岸服务保障能力。推广杭州机场“一次办理、随到随检、快速通关”的通关模式,推进宁波、温州和义乌机场“7×24小时”无障碍通关。推广异地货站集货模式。

积极发展货物多式联运。以物流效率为核心,优化航空物流运输组织,减少物流转运环节,减少航空物流综合运输时间。大力发展卡车航班,强化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其他重要功能园区之间的衔接,打造航空货物“门到门”快速运输体系。加快货运运单电子化,推进航空货运多式联运载具标准化,加快“一单到底”联运服务,提升多式联运服务品质。加强与自贸试验区、重点产业园区和有关企业的物流需求对接,完善异地货站布局,打造专属航空物流专线服务品牌,增强航空物流供应链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七、培育全国领先的航空产业体系

依托各类临空经济区、通航特色小镇、航空产业基地等航空产业发展平台,聚力推进市场培育、制造突破、创新融合、集聚发展,加快航空产业赶超进位、跨越发展,为我省打造全国领先的航空产业奠定基础。

(一)支持航空制造业模块化发展

依托各类航空产业园区、基地良好的交通条件、产业环境,加快引进国内外高质量航空制造项目,形成干线飞机、通用飞机装配生产能力,开展机体大部件、客舱系统、机载系统的集成配套。以杭州、宁波、舟山为重点,全力争取大型干线飞机和支线飞机产业链重大项目布局。以台州、绍兴、嘉兴为重点,全力支持大中型通用航空器及其关键部件的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引进航空维修战略合作伙伴,发展航空维修市场,适应航空货运发展需要,拓展客改货市场。依托通用航空小镇建设,提供通用飞机维护、定检、飞机加改装服务,提升通航飞机维修能力。

(二)加快发展临空特色服务产业

依托口岸机场和临空经济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积极争取离岸金融、电子结算、金融租赁、货运管制代理人等民航领域改革试点政策,促进航空金融、保税物流、保税维修、保税航材、电子商务等关联业务的发展,推动机场向产业发展支撑平台的转变。依托临空经济功能区,加快集聚物流仓储配送、邮政快递、航空会展、地面和空中服务产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高端要素的集聚,鼓励企业利用空港优势设立财务中心、结算中心,加快推动杭州、宁波、温州、金义等临空经济功能区转型升级。

(三)大力培育通航新消费新业态

推进通航消费市场发展。激发大众航空运动消费,打造航空运动飞行区、集聚区、飞行带,大力开展各类群众性航空运动休闲活动,努力发展壮大航空运动产业。大力培育低空旅游消费,加快低空游览、高空跳伞、旅游公务包机、“影视+低空游览”等新型航空消费,打造“建德跳伞基地”“浙东唐诗之路”“空中看横店”“瓯江山水诗路”等通航消费金名片,促进通航消费市场的逐步成熟。大力拓展无人机应用场景。支持开展架空高压线无人机巡检、抢险应用,加快推进在海岛、山区、乡村等交通不便地区无人机物流配送试点建设,支持在城市内开展无人机配送业务和综合执法。研究无人机/有人机融合空域运行方案,为无人机全面参与城市管理与建设提供基础保障。依托台州无人机小镇,积极在无人机适航审定、飞行监视、商业运营、标准体系等领域申请承担行业试点。

(四)加大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联合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促进产学研用多方合作,壮大航空产学研基地,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科研创新平台发展升级。积极支持省内高校院所做强无人机、数字化装配、航电系统、复合材料等特色领域的设计研发。鼓励国内外知名航空高校院所来浙共建高能级创新机构、飞行员培训等各类业务技能培训机构,推动人才培育、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支持省属企业和研究机构设立人才培养基地,发挥省属智库作用。建立以机场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智慧民航、“四型”机场、行业推广等方面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对在浙创新创业的航空人才,择优推荐申报国家和省市各类人才工程。

八、环境影响评价

本规划紧紧围绕生态优先,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全过程、各领域,注重集约节约、绿色发展,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水平。

(一)规划实施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实施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占用、生态影响和污染排放等方面。预计“十四五”期间,全省民航发展将消耗一定的物资资源,对局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机场建设和运营也会向周边环境排放废气、污水、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物。通过充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本规划提出的项目符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的相关要求。同时,提出的项目将充分吸纳相关项目环评工作的成果,并将有关环评结论作为后续规划实施的依据。

(二)预防减缓不良影响措施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减少污染。优化机场功能区规划,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节约用水,优化机场排水设计,增加再生水利用,减缓对周边水环境影响。精细化管理机场能源使用,加强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分布式能源的应用。配套建设污水集中处理、固体废物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全面应用节能、节水设备和器具,实施老旧设备改造,持续推进机场运行保障设施设备“油改电”,提升飞机辅助动力装置(APU)替代设备使用率。根据机场噪声影响合理规划利用周边土地,优化机场飞行程序,引导航空公司使用新型飞机,减少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强化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新建机场选址注重生态保护,避绕水源地、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和永久基本农田;研究制定绿化政策措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观赏性和抗灾能力,防止水土流失。开展环境恢复和污染治理,做好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恢复和土地复垦工作;做好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等工作。

健全完善项目环境管理体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节能审查制度,严格规划、土地、岸线、环保等准入制度;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即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建立完善绿色发展战略规划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组织保障体系,改善制度环境,提升服务与管理能力。

九、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

健全民航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浙江省民用航空条例》立法,聚焦国际航空货运发展短板和通用航空发展瓶颈问题,制定航空货运和通用航空实施意见。在航空枢纽定位、机场建设、航权开放、航线航班等方面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二)机制保障

进一步理顺全省民航管理机制,把握和处理好中央事权与地方事权的关系,明确地方政府民航管理事权范围。探索构建基于大数据、信用信息共享为基础的民航新型治理机制。建立民航发展智库,构建第三方参与行业治理的有效机制。在民航领域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推进机场流程再造、模式创新,着力提升航空出行便捷化、智慧化和人性化水平。做好规划的年度监测分析和规划的中期评估。

(三)要素保障

支持运输机场和通用机场建设项目优先纳入省重点项目及省级重大战略实施内容,强化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合理划分省市航空体系建设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突出航空基础设施的准公益属性,强化地方政府的属地责任,推动民航领域投融资改革,加大民航发展基金、中央预算内资金的争取力度。支持省机场集团设立航空产业投资基金,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建立完善政府与军航、民航机构会商机制,争取空域资源支持,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探索建立军地民低空空域协同管理的运行机制。

报告库会员(¥)199/年起售

海量行业报告和相关实用干货寂集锦
开通报告库会员
乐享更多下载,购买超值优惠

查看更多报告

扫一扫获取
最新情报资讯

扫一扫免费
阅读最新报告

特色服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