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报网讯: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加快推进“数字宁夏”建设,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加大统筹协调、机制创新和资源投入,信息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字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通信网络加速升级,建成中卫至北京、上海等10个国内重要城市的传输链路,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达到4.44Tbps,全区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26.9万公里。全区主城区和重点区域实现5G网络覆盖,行政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光纤、4G网络全覆盖,100M及以上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占比达到97.3%,居全国第3位。国家(中卫)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正式揭牌,西部云基地服务器总装机能力达到50万台,上线服务器近30万台,能源使用效率(PUE)最低达到1.1,云服务设施综合效能西部领先。
数字政府体系初步建立。一体化数字政府建设模式基本形成,全区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和公共云平台全面建成,284个单位969个应用系统集中部署。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基本建立,实现了国家—自治区—地市纵向贯通,政务数据资源目录达到3500余项。“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政务服务“一张网”覆盖全区,“我的宁夏”政务APP全面推广应用,1314项事项掌上可办、3683项事项掌上可查,2017年以来我区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连续4年位列西北地区首位。信息化在自然资源和地理信息管理、生态环境和污染防治、水利水务协同管理、食品药品监管等重点领域应用不断完善,数字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数字经济融合稳步推进。全区电子信息制造业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迅速,2020年全区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7%,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企业同比增长23.6%,增速高于全国10.3个百分点。农业数字化稳步提升,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覆盖17个县(区),贺兰、中宁、青铜峡入选国家“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工业数字化不断深化,累计建成智能工厂26个、数字化车间48个、工业互联网平台40多个,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55%和50%。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银川市获批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2020年全区网上零售额209.4亿元,增长10.3%,4A级以上景区监控视频均接入宁夏智慧文旅公共服务平台。
数字社会建设初见成效。成功获批创建国家“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城乡供水”“数字供销”示范区。全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数据库初步建立,五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接入医疗服务机构380余家,一批互联网医院落户银川,“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市场初具规模。数字校园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建成8个“互联网+教育”示范县(区)、4300多间在线互动课堂教室,“校校通”“班班通”实现全覆盖,有效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社保、就业、文化、养老等领域数字化线上线下融合水平稳步提升,公共服务感知度持续增强。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有序推进,银川市、石嘴山市获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盐池县、平罗县、利通区、西夏区获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
同时,我区信息化建设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信息化创新驱动和融合变革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一是数字基础设施服务覆盖不均衡,城乡差距依然明显,云服务能力较弱。二是数据管理体系尚不健全,数据共享利用还不够深入,数据资源开放和要素化发展缓慢。三是数字经济产业规模小、市场主体少、创新能力弱,促进行业技术进步的龙头企业以及增值服务、终端产品制造等上下游企业引进较少,带动能力不足。四是数字融合应用深度不够,单点应用多、联动应用少,对业务协同发展支撑力不足。五是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特别是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人才紧缺。
(二)面临形势。
从国际看,宏观经济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全球经济动能衰退,贸易、技术等多维合作呈现“逆全球化”态势,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面临调整重构。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全球科技和经济创新竞争高地,为各行业提供丰富的数字技术、产品和服务,已成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持久动力源,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快速发展、相互促进,持续激发强大的创新活力和产业动能。信息技术体系自主创新制高点竞争加剧,以5G、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突破创新更为迫切。
从国内看,信息化从支撑保障进入创新引领新阶段,信息技术应用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带动作用大、促进节能降耗减排的优势进一步凸显,数字经济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比重逐年提升。5G、云计算、物联网等通信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持续拓展,为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有力支撑。数据驱动的服务型政府加快建设,有效提升了政府管理、服务和科学决策水平。公共服务市场进一步开放,社会化数字服务主体和应用创新更加活跃,有效满足了公众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信息技术应用体系全面创新、集成突破和融合发展,为加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实现路径。
从宁夏看,我区积极把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形成了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和能力优势,为服务“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区能源储备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稳定,在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创新要素集聚吸引力,为我区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十四五”期间,各行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改造需求加速,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信息化助推全区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支撑引领作用将会日益明显。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历次全会部署要求,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围绕建设“数字宁夏”,着力提升数字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数字政府协同治理能力、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能力、数字社会服务供给能力,在绿色化算力设施升级、一体化数字政府增效、特色化数字经济转型、市场化数字服务惠民方面形成宁夏比较优势和特色路径,为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发展原则。
坚持人民至上。突出信息化从重建设向重应用、重效果转变的发展导向,在创新发展模式、畅通互动渠道、强化评估机制、健全参与方式上下功夫,让信息化建设问需于民,发展成效惠及全民,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坚持统筹协调。坚持全区信息化建设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加强全局谋划、统筹推进,形成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深化区域协调,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进步。
坚持数据驱动。着力发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作用,协同推动全区云、网、数、用一体化建设,增强数字基础设施支撑和大数据融合应用能力,提升经济社会运行管理服务效能。
坚持融合发展。围绕九个重点产业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助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促进生产方式优化、生产效率提高和新型业态培育,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坚持安全为重。坚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协同发展,健全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和监测预警响应机制,强化常态化监测和阶段性评估,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切实筑牢网络安全屏障,有力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区信息化建设水平大幅提高,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发展,数字政府运行协同高效,数字经济发展提档加速,数字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发展。建成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数超过72万架,数字计算能力和服务能力领跑西部省份,成为服务全国、辐射亚欧的西部算力高地。5G基站数达到3万个,基本形成热点地区多网并存、农村地区一网托底的5G网络覆盖格局。交通、水利、电力等“两新一重”领域融合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建成使用100个以上企业级、10个以上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数字政府运行协同高效。政府数字化转型迈出坚实步伐,全区统一的云网数底座和基础支撑体系更加完备,跨层级、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跨业务的一体联动应用体系基本形成,公共数据开放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5%,政务服务、数字治理、民主法治在线应用成效明显。
——数字经济发展提档加速。数字经济支撑作用充分发挥,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800亿元。数字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智能终端、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元器件、电子仪器仪表、软件等领域创新发展。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智慧园区试点示范。
——数字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建成一批特色服务样板区和示范点,医疗、教育、养老、就业、救助等社会保障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线上线下融合成效突出,在交通、商业、金融、培训、水电气暖等公共服务领域培育50个以上数字应用典型标杆场景,公众数字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宁夏“十四五”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 指标 | 2020年 | 2025年 | 属性 | 责任单位 | |
1 | 数字 设施 | 5G用户普及率(%) | - | 56 | 预期性 | 宁夏通信管理局 |
2 | 千兆宽带用户数(万户) | 0.8 | 50 | 预期性 | ||
3 | 5G基站数(万个) | 0.4 | 3 | 预期性 | ||
4 | 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数(万架) | 3 | 72 | 预期性 | ||
5 | 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Tbps) | 4.4 | 15 | 预期性 | ||
6 | 数字 政府 | 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 | 93.2 | 95 | 预期性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
7 | 在线政务服务实名用户规模(%) | 65 | ≥75 | 预期性 | ||
8 | 数字经济 | 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亿元) | 300 | 800 | 预期性 | 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 |
9 | 行业级和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个) | 40 | 110 | 预期性 | ||
10 | 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 | - | 30% | 预期性 |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 |
11 | 网上零售额(亿元) | 209.4 | >350 | 预期性 | 自治区商务厅 | |
12 | 数字 社会 | 数字校园覆盖率(%) | 80 | 100 | 预期性 | 自治区教育厅 |
13 | 电子社保卡覆盖率(%) | 35 | 70 | 预期性 | 自治区人力资源 社会保障厅 | |
14 |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 | 86.05 | ≥90 | 预期性 | 自治区卫生健康委 | |
15 | 数字化水表上云率(%) | 10 | 85 | 预期性 | 自治区水利厅 |
三、重点任务与工程
(一)建强数字设施,增强基础支撑能力。强化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布局建设通信基础设施、感知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和融合基础设施,打造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基础设施。
1.升级通信基础设施。深入实施“宽带宁夏”工程,适度超前部署以千兆光网和5G为代表的“双千兆”网络,实现固定和移动网络“千兆到户”能力规模化覆盖。深入推进农村通信网络设施建设升级,逐步实现骨干网万兆到市县、千兆到乡镇、基层全覆盖。深化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统筹建设铁塔设施,鼓励实施管廊管线共建,推动电力、铁路、公路、市政等行业公共设施向通信领域开放。推动智慧广电网络提质升级,加快IPv6规模部署应用,扩容升级骨干传输网络,全面提升全区通信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
专栏1通信基础设施升级工程 |
加快千兆光网建设。持续扩大千兆光网覆盖范围,支持银川、石嘴山等地率先开展千兆小区试点示范,推动光纤入园区入企业,实现全区乡镇以上区域和有条件的行政村千兆光纤网络覆盖。到2025年,千兆端口占比达到50%,千兆宽带用户数达到50万户。加快5G网络建设。以市场应用需求为牵引,加快推动5G独立组网规模部署,重点加快中心城区、重点区域、交通沿线的网络覆盖,支持重点园区建设5G虚拟专网,完善配套的网络安全和监管措施。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5G网络,5G基站数达到3万个,5G用户普及率达到56%。建设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加快推动国家(中卫)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试点建设,适时扩容交换中心容量,打通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云服务企业之间的本地互联通道,优化互联网跨网访问质量,降低企业网络接入成本,为“东数西算”提供更完善的网络环境。 |
2.完善感知基础设施。以需求为导向,加快物联感知体系建设,支撑数字化转型发展。按照全区统筹、行业主导的原则,探索构建全区统一的感知设施管理服务体系,完善安全防护措施,实现统一标准、统一授权和统筹管理,为数据融合共享提供基础支撑。深入推进城市、交通等重点领域移动物联网全面部署,加大窄带物联网(NB-IoT)和中高速率物联网部署力度,打造广覆盖、大连接、低功耗的物联网网络。推进智慧杆塔、智慧管网(廊)等综合性物联网载体建设,推动交通、安防、应急、环保、农业生产等重点领域和行业物联网数据统一汇聚处理和分析利用。
专栏2感知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
推进移动物联网部署。加大NB-IoT网络部署力度,支持基于4G的物联网应用发展,加快基于5G的物联网应用场景建设,推动存量2G/3G物联网业务迁移,构建NB-IoT、4G和5G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网络。推进杆塔设施共建共享。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原则,积极引入市场化运营主体,分步推进智慧杆塔建设,加强感知设备顶层设计,推动城市照明、视频监控、交通管理、环境监测、5G通信、应急求助、资讯服务等设施集约化挂载,优化设施布局。 |
3.发展算力基础设施。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为契机,加强云计算中心、边缘计算中心协同部署,构建云边协同、云网融合的算力设施架构体系,发展绿色数据中心集群和算力调度体系。发挥国家(中卫)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的基础优势,加快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建设,扩大西部云基地数据中心规模,提升银川市大数据中心数据应用服务能力。推动宁夏超算中心建设,加快存量数据中心绿色化改造,拓展多元化增值服务和应用服务体系,提升算力服务输出能力。增强边缘计算能力,面向特定场景合理部署一批边缘计算节点,满足业务应用高实时性要求。
专栏3算力基础设施发展工程 |
建设大数据中心集群。推进亚马逊、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科宁夏超算等大型及以上级数据中心建设。到2025年,建成10个以上大型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数超过72万架。部署边缘计算节点。重点围绕商业聚集区、产业集聚区、人口密集区等贴近需求的场景,改造部署一批集网络、存储、计算于一体的边缘计算节点,满足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能制造、数字治水及智慧园区等领域业务高时效性要求。 |
4.布局融合基础设施。推动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提升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聚焦重点行业,采取“揭榜挂帅”机制,打造一批技术先进、性能优秀、应用效果好的行业级和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城市精细化管理需求,建设城市数字化新设施,重点推进水电气暖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城市管理等设施智能化改造,为城市高效、安全、低碳运行提供支撑。加快公路、铁路、民航、水利、能源等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支撑数字治水、智慧能源、智慧交通等重点行业应用。
专栏4融合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 |
建设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聚焦先进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冶金等重点行业,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企业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制造资源集聚程度高、产业转型需求迫切的地区,打造区域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到2025年,建成使用100个以上企业级、10个以上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交通设施智能化改造。分批推进五个地级市中心城区道路智能化改造,加快重要国省干道、城区主干路和重要支路监控系统、交通信号灯、交通电子标识等设施和道路感知系统智能化升级。加快银川智能网联汽车试点建设,探索建设宁夏智慧高速公路,推动高速公路及国省道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智慧服务区。加大BIM、GIS、高分遥感影像等在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施工、运营中的应用推广。到2025年,开展10个以上交通场景应用测试。推动能源设施智能化升级。全区统筹部署电网数字化平台、能源大数据中心等智慧电网基础设施,推动公共停车场、路侧车位配建充电桩,加快智慧路灯等前端设备和能源服务设施集成整合,建设能源微电网,强化源网荷储等全环节感知能力。加快水利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实施数字治水,统筹水文监测、现代化灌区、河湖管理等业务领域前端感知设备建设,加快部署泛在水联网、数字治水大数据中心等智慧水网基础设施。 |
(二)建设数字政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坚持全区一盘棋谋划、一张网布局、一体化推动,加快夯实数字政府基础支撑能力,完善数据资源体系,提升在线政务服务、数字化治理和数字法治水平,加速政府数字化转型,提升政府运行效能。
1.夯实政务基础支撑体系。加强数字政府网、云及共性应用统筹规划和统一部署,提升基础支撑能力共建共用水平。升级完善“一网双平面”电子政务外网,有序推进全区电子政务内网建设。统筹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数据中心资源布局,提升自治区政务云平台服务能力,引导行业专有云按需有序部署,加强多云统一服务、统一运维、统一备份。统一建设身份认证、电子证照等应用系统,提升面向各部门的基础支撑保障能力。
专栏5数字政府基础支撑能力提升工程 |
优化电子政务网络。巩固“一网双平面”运行模式,推进骨干网实现万兆到市县、千兆到乡镇和基层全覆盖,加快拓展网络基础服务,构建全栈支持IPv6、云网融合、运行高效、弹性调度的新型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升级一体化政务云。推进银川、中卫高性能计算存储中心、备份云及监管云建设。加快各地区、各部门已建非涉密系统全面迁移上云,新建业务系统集约部署。建立完善政务数据中心统筹管理机制,不断增强云资源精细管理、弹性调度和云服务安全保障能力。深化共性应用系统支撑。统筹共性应用系统建设,升级完善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事项管理、统一电子证照、统一“好差评”、统一电子签章、统一投诉建议、统一公共支付、统一搜索引擎等应用支撑系统。提升移动政务办公效能。集约化建设全区统一的“宁政通”APP,整合协同办公、决策支持、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在线会议、机关事务等功能,实现组织、业务、沟通、监管等在线化、一体化。 |
2.完善政务数据资源体系。增强数据资源统一汇聚、闭环治理、共享开放服务能力,提升数据资源赋能作用,激发数据要素价值。按照“1+N”(全区一个中心、若干个分中心)的平台架构,加快推进宁夏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升级完善统一基础数据资源库,按需建设主题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围绕数据采集、存储、加工、流通等环节,建立数据治理制度和标准规范,提升数据资源质量。完善自治区、市两级数据资源目录和共享平台,提升统一视频资源共享、空间地理信息、智能算法等数据服务能力,统筹建设全区统一数据开放平台,推动重点领域数据分类有序开放,加快数据资源流通和开发利用。
专栏6数据资源体系完善工程 |
建设宁夏大数据中心。依托自治区政务云平台构建全区一个物理中心、若干个逻辑分中心的大数据资源体系,建设逻辑统一、更新高效的数据仓库,打造全区政务数据汇聚交换枢纽。有序推进农业、水利、交通、公安、市场监管等大数据分中心建设,允许依托有条件的云平台申请部署建设相应的大数据分中心,纳入大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加强数据资源治理。强化数据资源统筹规划和分级分类管理,以“一数一源、多源核验”为原则,建立数据更新维护机制,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完善数据质量评估标准和问题反馈机制,形成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治理闭环。深化数据资源共享交换。进一步完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功能,拓展完善政府数据共享交换目录,建立常态化数据更新机制,畅通跨部门、跨层级政务数据共享交换渠道,促进政务数据有序流动、安全应用。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应用。探索建立政务数据资源开放“负面清单”制度,优先推动企业登记、社会信用、社会救助、社会保障、教育卫生、交通物流、资源环境、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数据开放,逐步扩大数据开放覆盖面。逐步推动公共企事业单位社会数据有序开放和开发利用。 |
3.优化政务在线服务体系。拓展“一网通办”服务广度,推动基层服务下放整合,提高在线服务集成水平,打造服务型政府。高标准推进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宁夏)建设,加快推进高频事项“跨省通办”“区内通办”“一件事一次办”等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开展异地代收代办、多地联办服务。强化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基层公共服务部门协同,加快高频事项向基层下放,建立“一窗受理、全科服务”的新型政务服务模式。加强数字服务入口集约化建设,推动各类公共服务实体卡电子化、功能互认化、服务整合化,推动全区医疗、政务、交通、社保等领域业务服务“一卡同享”,优化升级宁夏政务服务网和“我的宁夏”政务APP,切实提升政府在线服务便捷化水平。
专栏7在线服务提升工程 |
升级宁夏政务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宁夏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整合工程建设、企业登记、社保、教育等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优化前台集中收件、后台分类办理、全程线上流转机制,拓展异地代收代办、多地联办服务入口。到2025年,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5%。推进乡镇(街道)政务服务事项、赋权事项清单管理。推进市场监管、税务、公安等部门相关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基层民生服务中心,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改革,实现乡镇(街道)政务服务事项线上线下一窗式受理、一链式办理、一站式服务。推动民政、人社、卫生健康、医保等民生服务事项可全程帮办代办。提升移动政务服务水平。持续扩展“我的宁夏”政务APP应用服务,逐步汇聚对接更多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资源,推出“一件事一次办”主题集成服务专区。 |
4.强化数字治理能力。坚持“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发展导向,提升各领域系统整合、业务联动和智能治理水平。推动各部门内部信息系统整合,加强领域内系统、平台和数据互通,增强一体化运行管理能力。推动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业务系统对接,提升治安防控、应急指挥、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协同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推动疫情防控信息化建设,提高疫情防控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加大大数据赋能,推动各重点领域建设“数据大脑”,加强关键业务数据分析、预测预警和预判治理能力建设,提升智能化治理水平。推动“互联网+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各领域事项、业务流程和实施情况在线监管。
专栏8 数字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
推进“互联网+”村级公共服务。整合乡镇党建、综治、政务服务、社区治理、数字城管等信息资源,建立一体化信息系统和综合指挥平台;建立健全发现问题、流转交办、协调联动、研判预警、督查考核等综合指挥工作机制。升级治安防控平台。建设新一代公安信息网和公安大数据中心,推动智慧警务、智慧公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系统提档升级,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化大数据综合应用,推进涉稳大数据监管、动态管控、事件监控等能力建设,探索涉稳事件提前预警、智能分析和快速处置。深化“雪亮工程”全区延伸和深度覆盖,规范视频监控建设标准,切实提高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完善智慧应急体系。完善自治区、市、县(区)三级应急管理部门的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网络覆盖,建设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宁夏应急指挥调度信息系统和应急综合监管系统,深化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和公共卫生等领域数字化应用,提高风险评估、监测预警、辅助决策、救援实战、物资保障和社会动员等能力。优化自然资源数字管理体系。优化建设自然资源云,集成建设实景三维宁夏;融合集成自然资源和地理信息、规划与管控等数据,构建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升级自然资源管理平台,集成整合优化建设调查、确权等业务系统,建立健全调查监测评价、监管决策、“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体系。建设林草资源数据库及数据中心。深度推进生态环境数据集成和挖掘应用。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夯实全区生态环境数据应用基础,完善全区生态环境数据交换体系,汇聚自治区、市、县(区)三级立体化监测监管数据,统筹整合水、气、土、固危废物、执法、应急及其他方面的数据服务能力建设。在现有数据资源中心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安全保障服务功能,形成生态环境立体化数据交换网络、智慧化数据应用、标准化数据服务体系,强化巩固环境信息资源深度挖掘分析、高效监管、服务科学决策和应用推广能力。整合升级智慧市场监管平台。整合现有业务系统,升级改造综合业务系统、食品生产和经营许可系统、特种设备监管系统等,统筹建设大数据中心、综合指挥决策平台、信用监管系统、食品药品安全追溯系统、食品药品安全协同监管系统、质量监管系统、综合执法系统等。加大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向食安委共享交换力度,全面提升全区食品药品安全治理水平。升级数字交通治理体系。建设交通大数据中心,统筹部署管理决策、公众服务、应急指挥、行业监管、路网监测、电子政务等六大综合应用平台,统一部署数据展示和门户服务“窗口”,提高现有信息系统数据资源汇聚和分析挖掘能力,提升交通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治理水平。完善数字治水体系。升级水利数据中心,推进水利业务全流程数据汇聚治理、挖掘分析,推进水利关键业务领域建模分析、“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治理能力建设,构建宁夏数字治水大数据中心。建设运营疫情防控管理平台。有效整合健康码、行程码、时空伴随、核酸检测、疫苗接种、隔离等涉疫数据,做到数据动态维护、实时更新、及时共享、一键直查和跨区协查,解决防疫信息不协同、风险人员定位不精准、区域协查不及时等问题,助力实现涉疫人员“人数清、人头清、位置清、状态清”。完善统一在线监管平台。加快自治区“互联网+监管”平台建设,向上对接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横向对接“双随机、一公开”、行政执法监管等系统,向下对接市、县(区)相关监管系统,实施政府行政履职全流程在线监管。 |
5.深化数字民主法治应用。稳步推进民主法治信息化建设,开展各部门核心业务数字化改造升级,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加快人大、政协、纪检监察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加强对重要督查事项全过程、全要素跟踪管理,拓展代表和委员网上履职服务功能。推进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司法建设,加强政法部门数据共享和协同治理,不断提升数字法治发展水平。
专栏9数字民主法治建设工程 |
推动人大政协信息化。建立完善地方立法数据库,进一步完善备案审查系统,升级智能辅助立法系统,实现立法项目全周期数字化管理。加快建设全区统一规范的人大代表网络履职平台,提高人大代表履职信息化、便利化水平。以数字技术贯通三级政协履职链条,以数字平台拓宽群众有序参与渠道。深化“互联网+督查”。建立自治区“互联网+督查”系统,加强与政府履职各重大业务系统平台互联互通,对中央和自治区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进行在线督查,开展重大督查事项监测评价和大数据综合分析,强化流程督查、效能督查,辅助建立全流程、全闭环监督工作机制。提升数字法治水平。深化智慧法院建设,推广电子诉讼、智慧审判、智慧执行、审执态势分析、数字审委会等应用新模式。完善决策运行服务、数字化办案支撑、数据监督引领等体系建设,提升检察数字化办案能力。建设智慧司法体系,搭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守法普法四大业务平台和依法治区综合中台,提升智慧监狱、智慧戒毒、智慧矫正、“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等数字化应用水平。 |
(三)培育数字经济,塑造科技创新动能。实施数字经济战略,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聚焦九个重点产业促进数字技术与全区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打造宁夏数字经济“一带一核一中心多区联动”的发展格局。
1.创新发展数字产业。立足全区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加强科技创新攻关,增强数字产业能级,培育数字产业生态,打造西部电子信息产业集聚高地。加快科技强区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布局建设公共技术研发、公共检测服务、投融资等创新平台。坚持错位发展,主攻细分市场,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围绕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大信息企业引进培育,深化延链补链强链,探索建立数据供应链,提升数据产业韧性。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支持骨干企业积极投入共性开发平台、开源社区、共性解决方案、基础软硬件等建设和发展,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壮大软件和信息技术企业梯队。
专栏10数字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
壮大电子信息制造业。大力支持半导体材料、锂离子电池、半导体照明等领域研发和产业化,培育发展手机、计算机、新型可穿戴设备、汽车电子产品等消费电子零部件以及智能终端制造业,加快建设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终端特色产业园。到202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达到500亿元。推动云计算大数据集聚发展。持续推进以绿色数据中心为重点的云计算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大数据装备制造、数据加工、数据计算、数据智能、行业大数据应用等关联产业,大力培育和引进数据开发、数据交易等企业,发展大数据全产业链,打造大数据产业基地。培育新技术新业态。积极推进银川经济开发区育成中心、中关村创新创业科技园创建特色软件园,加快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北斗导航、区块链等关联产业发展,实施场景应用“十百千”工程,大力推进政务、交通、水利、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软件开发和应用,加快培育相关新兴信息技术产业。 |
2.深化工业数字化转型。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融合发展,以工业互联网建设为抓手,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赋能工业转型升级。坚持示范引领、点面结合、系统推进的工作路径,深入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工程,推进“机器换人”和生产线智能改造,打造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引导平台企业和行业龙头整合开放资源,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培育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工业园区智能化升级,打造一批国家级智慧园区试点示范,提升创新要素集聚和综合配套能力。
专栏11工业数字化转型工程 |
梯次推进智能改造。聚焦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等领域,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试点示范项目,推动企业上云,加快“设备换芯”“机器换人”“生产换线”“产品换代”,建成一批标杆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提高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到2025年,完成500家以上企业智能化改造,建设140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事业单位建设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面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行业内中小微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需求对接、转型咨询、解决方案等服务。培育智能制造新业态。聚焦光伏制造、仪器仪表、高端铸造等领域,打造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协同化制造产业链。聚焦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创新产品在线咨询、远程运维、故障实时诊断、产品溯源等服务模式。聚焦服装、建材、冶金等行业,推动个性化定制,培育开发个性化定制的柔性生产模式。开展智慧园区试点示范。以石嘴山、中宁、宁东基地等地的园区为重点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全面提升安防监察、环保监测、应急指挥、能耗监测等服务智能化水平。建设智慧能源综合服务平台,开发多能互补、清洁能源消纳、电力交易等应用,打造用能绿色园区。 |
3.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建设宁夏农业大数据中心,以葡萄酒、奶产业、肉牛和滩羊、绿色食品、种业为重点建设全产业链单品大数据平台,促进农业生产、经营、行业监管、农产品质量追溯等数据互联互通。大力发展智慧种植、智慧养殖、智慧农机等场景应用,打造一批数字化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园区。深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发展共享农业、订单农业、认养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字化、服务便捷化水平。
专栏12 农业数字化转型工程 |
建设宁夏农业大数据中心。整合各类农业应用系统及数据中心,建设农业基础资源、种质资源、病虫害监测、农产品价格等数据库,以滩羊产业、葡萄酒产业为突破口,开发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管理和应用。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园区。依托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建设智慧种植、智慧养殖、智慧农机等智慧农业示范园区,促进互联网、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环节深度融合,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 |
4.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深度应用,深化全产业链融合升级,全面提升服务业智能化水平。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发展,聚焦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领域,支持企业建设一批行业级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在线设计、系统维护、运营管理、远程维护等应用服务能力。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发展,聚焦医疗健康、商贸流通、教育培训、家政服务等领域,积极推广“智能+”融合新应用,培育更多数字消费服务新增长点。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数字化转型,升级数字贸易服务平台,发展壮大跨境电商。
专栏13 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工程 |
现代金融。加快金融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鼓励商业银行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科技金融产品,探索区块链技术在电子存证、积分管理、链条跟踪、跨境支付等方面的应用。智慧物流。加强智慧物流园区、数字仓库等数字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货、车、场等物流要素数字化,推进无人驾驶、自动分拣、智能快(邮)件箱等智能设备和技术的应用。鼓励物流企业合作共建专业性服务平台,推进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服务等各环节信息化发展。电子商务。推动申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改造提升15个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打造6个—8个县域农产品电商公共品牌。培育壮大特色电商主体,带动特色产业创新升级。鼓励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社群电商等新业态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中国(银川)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园做大做强,培育和引进跨境电商企业,提升海关、税务外汇、商务、市场监管、邮政、金融等一体化跨境电商监管服务能力。提高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云上展厅等数字化服务水平。 |
(四)建设数字社会,提升便民惠民体验。促进“互联网+社会服务”发展,聚焦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推动数字社会服务体系线上线下融合,加大各领域服务场景开放力度,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发展数字服务新模式新应用,着力提高数字便民惠民体验,加快数字城乡融合发展。
1.深化“互联网+”示范区建设。发挥国家先行先试政策优势,高标准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教育、城乡供水示范区,引领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建成“互联网+医疗健康”一体化平台,推动电子健康码在医疗机构、疫情防控等场景“一码通行”,推广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辅助远程会诊、远程影像等服务应用。推进“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搭建宁夏“教育大脑”和一体化智慧教育平台,培育一批“互联网+教育”示范县、标杆校,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培训教育和研修基地。推进“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区建设,打造“互联网+城乡供水”大数据中心和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专栏14 “互联网+”示范区建设工程 |
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和区域医疗中心,升级拓展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等五大平台,加强科技赋能,丰富“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应用场景,推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远程服务等应用,融合多源医疗健康数据,构建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推进“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扩容升级宁夏教育云平台,建设教育大数据中心、智能应用中心,探索教育区块链应用,推动“三个课堂”应用提质扩面,建设智慧校园,推广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教学新模式。到2025年,全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率、教学应用普及率达到100%,中小学校“三个课堂”建设和应用覆盖率达到100%,培育100所智慧校园标杆校,全区教育系统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数字素养普遍提高。推进“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区建设。优化升级城乡供水云中心和大数据中心,联通升级覆盖全区的城乡供水工程网、信息网、服务网。建设智慧黄河管理云平台,依托“水慧通”拓展智慧黄河管理板块,增强黄河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等能力。完善全区水利“一张图”。 |
2.打造便捷化数字公共服务。聚焦基本公共服务重点领域,加快提升数字服务普惠化水平,保障全民平等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推动数字公共服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重点围绕养老、社保、培训、就业等社会领域,升级在线服务平台功能,拓展多元化服务接入渠道。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建立健全面向企业员工、职业农民、新就业群体等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强数字安全技能科普宣传,开发优质数字服务产品,开展各类数字服务平台适应性改造,提升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数字化服务便捷度。
专栏15 数字公共服务建设工程 |
推进数字人社服务项目。建设一体化人社大数据平台,统筹建设公共就业创业、专业技术人才综合管理服务、工伤服务管理、社保服务等重点应用,发行第三代社保卡,推动跨行业融合应用,系统性提升全区社会保障各领域数字化服务能力。到2025年,电子社保卡覆盖率达到70%。深化民政信息化服务应用。依托民政部“金民工程”和宁夏民政云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加大民政信息化管理服务力度,创新业务服务模式,不断提升社会救助、婚姻登记等民政服务事项全程网办、全区通办服务水平。实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发展面向社会全员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协调推进面向全区各类职业院校和公众的数字技能专题课建设,推动建设市场化数字技能在线培训平台,加快数字技能服务进村入户,加大农村居民触网用网和使用数字工具的培训服务力度,依托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等活动,加大信息安全、网络诈骗、隐私保护等宣传力度。 |
3.优化数字生活服务。围绕“衣食住行”加快数字生活服务场景化开放,鼓励吸引市场主体参与数字服务应用建设。发展智慧居家生活新服务,积极推广智能家庭设备产品和应用平台,提高用户交互服务能力。加快智慧社区建设,推广普及智能停车、智能安防、智能快递等服务应用,切实优化社区生活环境。推动发展文化和旅游、体育、托育、家政等领域数字商业服务,推动便捷支付、共享经济、智慧出行等服务集成,深层次激发社会数字消费活力。
专栏16数字生活体验升级工程 |
建设智慧居家应用。引导社区、企业发展智慧家庭应用服务,开展智能家居服务体验、应用培训等活动。统筹建设智慧社区试点,推广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升级完善智慧物业、智慧安防和智慧生活服务,部署社区数字服务驿站,拓展多元化便民生活服务,不断提高社区居民身边事随手办服务水平。推广智慧出行便民服务。建设推广智慧公交系统,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发展共享接驳、智慧停车、室内导航、无感支付、信用消费等便民服务应用,争取央行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营造良好的数字消费氛围,持续优化公众出行服务体验。提升“互联网+文旅”水平。加快推进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智慧景区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提升文化设施和旅游景区智能化管理水平与服务体验,培育壮大云上旅游、虚拟景区、数字文化等新业态。到2025年,全区国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基本实现智慧化转型升级。 |
4.加快数字城乡融合发展。强化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顶层设计,推动数字服务城乡统筹、同步发展,进一步提升城乡生活宜居度。以地市为主体推进新型智慧城市统筹发展,鼓励银川市等有条件地区建设“数据大脑”和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探索跨部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发展模式,建设数字孪生城市试点,增强智慧应用一体化发展能力。加快推进盐池县、平罗县、利通区、西夏区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总结发展经验,推动数字便民服务、数字乡村治理、农村电子商务等应用全面向乡村一级延伸,提升乡村数字化发展水平。
专栏17数字城乡融合发展工程 |
升级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将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化、综合执法、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垃圾分类等事项纳入平台管理,推动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应用,强化综合治理、统筹协调、智慧监督和综合评价,推动街镇、社区依托平台加强城市精细化运行管理。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选择条件成熟的地市和产业园区,在现有城市信息平台基础上升级建设CIM平台,推进各类空间元素三维建模,逐步分层叠加重点领域业务数据,打造数字孪生城市底座。基于CIM平台开展重大城建项目管理、交通路网决策推演、生态资源管理、自然资源管理等试点应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城乡交通、供水、电力等服务设施网络化、便民化升级改造,推动自然村“雪亮工程”重要点位全覆盖,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等基层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优质数字文化服务下乡。 |
四、实施措施与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自治区党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的领导下,加强对信息化建设中制度性、政策性问题的调查研究,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工作体系、政策体系、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构建全区信息化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大对重点任务、重大工程的督促落实力度,全面推动我区信息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统筹协调。进一步健全完善信息化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加大信息化重大工作协调力度,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横向打通和高效调度,整合优化人员、资金、数据、技术等信息化资源,强化信息化建设项目规划、立项、审核、批复、评估、验收、考核全流程管理,提高信息化建设效能。
(三)加大政策支持。强化政策工具统筹,制定完善信息化建设相关支持政策,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营造更加公平开放、便利规范的市场环境,调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强化人才、能源、土地等要素保障,优化使用各类信息化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规划重大工程建设,鼓励产学研合作,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和发展。
(四)确保网络安全。在信息化建设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网络安全技术措施,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落实网络安全领域工作协调机制,加大对金融、交通、能源等重点行业和民生相关领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力度。加强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应急演练和实战对抗,提升网络安全事件处置能力。
扫一扫获取
最新情报资讯
扫一扫免费
阅读最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