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山东省“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的通知(附全文) 发布时间:2021-10-12 10:04

中商情报网讯:商务工作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规划水平年为2025年,基准年为2020年。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商务高质量发展体系,推动扩大内需与对外开放有机结合、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同发展、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提升、示范带动与区域协同互促共进、改革创新与防范风险相辅相成,为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记初心使命,突出商务为民,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商务发展的奋斗目标,不断增强商务服务民生能力,全力做到商务发展为了人民、商务发展依靠人民、商务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全省商务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新技术、新制度、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3.坚持融入新格局。依托国内强大市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建设国内大循环战略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枢纽。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坚定不移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实现市场相通、产业相融、创新相促、规则相联的良性循环。

4.坚持系统观念。树立大商务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横向协作、纵向联动,通过数字化手段,加快信息共享、工作共推、成果共用,推动商务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实现商务领域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三)主要目标。

1.消费基础作用不断增强。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达到3.9万亿元,年均增长6%;新型消费不断壮大,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2-3个百分点,居全国领先水平。

2.外贸创新发展成效明显。到2025年,全省货物进出口总额力争突破3万亿元,增幅位居全国前六大省市前列。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发展壮大,跨境电商进出口占比达到8.7%,市场采购贸易出口力争达到3000亿元。进出口结构明显优化,机电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到50%以上。

3.利用外资结构持续优化。到2025年,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占比均提高到30%,实际使用日韩资占比达到10%。“十四五”时期累计利用外资力争达到1000亿美元,占全国比重稳步提升。

4.对外投资合作质效齐增。对外投资平稳有序发展,投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带一路”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十四五”时期累计对外实际投资达到400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500亿美元,居全国前列。

5.开放平台能级全面提升。战略性、引领性开放平台支撑作用凸显,制度改革创新成果丰硕,自贸试验区溢出效应显著增强,上合示范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开发区外贸外资和高新技术主战场作用更加突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开放效能大幅提升。

6.商务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流通消费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初见成效,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实现良性互动。

专栏1 “十四五”时期商务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年均/累计 属性
国内 市场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亿元) 2.9 3.9 6% 预期性
2.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 13.8 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预期性
对外贸易 3.货物进出口额(万亿元) 2.2 3 6.4% 预期性
4.服务进出口额(亿元) 1797 2300 5% 预期性
5.跨境电商进出口占全省进出口比重(%) 0.6 8.7 预期性
6.市场采购贸易出口(亿元) 343.4 3000 55% 预期性
吸收外资 7.实际使用外资(亿美元) 176.5 [1000] 预期性
8.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 21.4 30 预期性
9.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 20.1 30 预期性
对外 投资 合作 10.对外实际投资(亿美元) 83.5 [400] 预期性
11.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亿美元) 94.3 [500] 预期性
12.外派劳务人次(万人次) 3.1 [15] 预期性
区域 经济 合作 13.日韩资实际使用外资占比(%) 6.8 10 预期性
14.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进出口占比(%) 30.5 35 预期性
15.与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货物进出口占比(%) 35.2 40 预期性

注:[]内数值为五年累计数,—表示未设定。

二、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

准确把握山东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发挥优势、创新路径,在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中“走在前列”。

(一)服务畅通国内大循环。依托国内强大市场,发挥流通引领生产、促进消费、配置资源能力,强化现代流通体系支撑作用,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畅通商品服务流通渠道,提升流通效率,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

1.优化流通网络布局。统筹区域分拨、城乡配送、物流仓储等,合理规划商品集散中心、冷链物流集散中心、综合物流园区和公共配送中心,建设“网络化配送+分布式仓储”智慧物流,构建干线、支线和末端配送紧密衔接的流通网络。推动商品市场优化升级,培育30个线上线下融合、商产融合、业态融合、内外贸融合的商品市场转型发展示范基地,到2025年,每个基地交易额力争达到500亿元。

2.培育壮大流通主体。开展流通企业壮大行动,整合技术、品牌、市场、供应链等资源,培育3-5家年销售额过1000亿元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提升企业竞争力和行业集中度。实施“151现代物流企业培育工程”,引进培育10家全球性物流企业集团、50家国家级大型物流企业、100家专业化中小物流企业。建立“点对点”常态化对接机制,推动流通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合作,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促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实现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物流。培育一批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引导传统流通企业向供应链服务企业转型。支持省内大型流通企业建立省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整合上下游资源,提升供应链集成服务能力。

3.加快流通数字化发展。开展流通领域全行业数字化改造,利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和跨界融合。推动智慧物流新基建,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的新型物流基础设施和智慧仓储网络,扩大增值服务、提升周转效率。完善智慧云仓、集约配送、在线结算等功能,建设一批“数智化”物流园区。培育一批数字化实体零售龙头企业,整合挖掘销售数据,分析匹配个性化需求,开展智能化运营,促进实体零售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专栏2 流通数字化提升工程
01.加快建设流通数字基础设施。加大数字化应用场景的建设,打造支撑流通数字化发展的基础设施网络。推动建设流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和流通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02.推进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积极应用现代供应链管理技术和模式,加强数据标准统一和资源线上对接,推广应用在线采购、车货匹配、云仓储等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提高供应链整体应变能力和协同能力。 03.规范发展平台经济。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商贸领域监管体系,优化完善平台经    济市场准入条件,推进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便利化。以电子商务、大宗交易等领 域为重点,扩大信用信息与平台企业共享范围,加快培育商务信用服务市场。

4.健全完善城市商业体系。开展“城市商业提升行动”,推动建立网点健全、主体多元、业态丰富、集约高效、商居和谐、规范有序的城市商业体系。构建分层分类的城市商业布局,打造“15分钟社区便民生活圈”,推动各类商圈错位发展,加快步行街改造提升。完善城市配送网络,提高末端配送网点覆盖率。大力发展共同配送,提高配送效率。创新末端配送模式,利用社区网点和物业资源,建设前置仓、快递末端综合服务站、智能快件箱、生鲜柜等。

专栏3 城市商业体系建设工程
01.打造“15分钟社区便民生活圈”。鼓励发展连锁便利店,完善托幼、养老、健身、餐饮、维修等社区生活服务基础设施,引导零售企业从城市商业中心向社区商业渗透。鼓励便利店、社区菜店、药店强化服务搭载功能,新建和改造一批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到2025年,实现16市主城区全覆盖。 02.推动商圈特色化差异化。引导城市商圈优化空间形态、功能业态和配套设施,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积极发展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完善服务功能,丰富体验业态,提升辐射能力。 03.实施步行街改造提升行动。培育认定50条省级步行街,支持县(市、区)建设一批步行街或特色商业街,推动青岛台东路步行街升级国家级示范步行街。 04.建设城市配送公共信息平台。促进共同配送、集中配送,发展分时配送、夜间配送,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5.促进城乡流通一体化。深入推进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统筹整合交通、商贸、供销、邮政、快递等资源,鼓励网点共享、统仓共配,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科学规划城乡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具备资源整合、集散中转、仓储配送、数据共享等功能的县域物流配送中心。扎实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扩大覆盖面,畅通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渠道。推动快递进村,实现村村通快递。建立健全农村商业体系,推动乡镇商贸中心改造升级,培育认定一批乡镇商贸中心建设示范县(市)。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升级改造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完善农产品零售网点。深化农商互联“五联五通”,健全产销对接长效机制。

专栏4 农村流通现代化提升工程
01.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提高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质量,每个示范县电商服务覆盖70%以上的行政村。支持特色农产品主产区打造县域电商产业集聚区,争取新一批国家试点,扩大覆盖面。 02.推动快递进村。推动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和镇村物流站点建设,引导物流、快递、商贸等企业市场化合作,发展共同配送,提高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发挥邮政网点存量资源功能,推广“一村一人”模式,鼓励加盟制快递企业、智能快件箱运营企业等参与农村快递服务,到2022年,基本实现村村通快递。 03.深化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扩大专项行动实施范围,完善城乡物流网络节点,降低物流配送成本,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十四五”时期,培育30个“城乡高效配送”示范县和100家示范企业。 04.建设乡镇商贸中心。依托大型商贸流通龙头企业,推动商贸流通资源下沉农村,加快在乡镇建设改造乡镇商贸中心、直营连锁超市(便利店),打造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商品配送等多业态消费服务综合体。 05.升级改造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完善检验检测、产品溯源等设施设备,严把农产品入市质量安全关。开展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推动电子结算,加强买卖双方经营和交易信息登记管理,促进人、车、货可视化、数字化管理。支持菏泽打造鲁西南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聊城莘县打造冀鲁豫区域蔬菜集散中心。 06.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规模适度的预冷、贮藏保鲜等设施,加快节能型冷藏设施应用。推动农产品冷链技术装备标准化,推广可循环标准化周转箱,促进农产品冷链各环节有序衔接。 07.持续推进农商互联“五联五通”行动。聚焦联产品、联设施、联标准、联数据、联市场,加强农产品供应链建设,加快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努力实现通乡村振兴、通内外市场、通品牌质量、通源头可溯、通模式创新。

(二)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协同推进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和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促进内需和外需、贸易和产业、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1.在黄河流域开放中走在前列。立足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建立完善与黄河流域各省区开放合作机制。在沿黄地区建设50个内陆港,共建海铁联运中转基地,提升瓦日铁路重载功能,打造黄河流域最快捷出海通道。支持济南建设中国北方生活消费品分拨中心。推动成立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加强与沿黄省份重点自贸试验区的产业联动和项目对接,实现互利共赢。带动黄河流域各省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区域、欧盟、非洲等地区培育建设一批境外经贸合作区、物流园区和公共海外仓,共塑国际经济合作新优势。探索“双向飞地”“共管园区”等跨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

2.构建贸易物流“黄金大通道”。发挥山东地处“一带一路”海上和陆地十字交汇、连接日韩和欧亚大陆的区位优势,发展通道经济,构建全国面向日韩服务更优、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三更”服务体系,建设东联日韩、西接欧亚、辐射东南亚、带动全中国的“黄金大通道”。推动加密与日韩空运、海运航班航线。加密中欧班列(齐鲁号)图定路线开行频次。加快推进中韩陆海联运整车运输,畅通中日韩“海上高速公路”。推动落实RCEP“6小时通关”政策,带动形成全国与日韩食品、农产品贸易集散地。

专栏5 贸易物流“黄金大通道”建设工程
01.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突出青岛港枢纽地位,强化烟台港、威海港、日照港、潍坊港等战略支点作用,打造山东半岛港口群集装箱国际枢纽、全球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中转基地。打造日韩、东南亚、中东、印巴、欧美5大优势海运航线组群,“十四五”时期新增外贸航线69条。 02.畅通中日韩“海上高速公路”。深化威海—仁川“四港联动”,推行口岸间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三互”大通关建设。推进中韩陆海“点对点”整车运输。深入探索与日韩“多港联动”。设立绿色通道,打造面向全国的日韩进口乳品、水产品等冷链快线集散中心。 03.发展海河公铁多式联运。提升大运河运输能力,加快小清河复航,开辟沿线大宗商品运输新通道。支持济南、淄博、济宁等市建设国际陆港。 04.提高中欧班列(齐鲁号)运行效率。加密图定线路开行频次,力争2025年开行2000列以上。优化日韩陆海铁快线、鲁欧快线、上合快线,打造日韩主要港口—山东主要港口—中亚全程物流供应链。增加回程数量。 05.构建空中货运便捷通道。开通青岛至大阪、威海至东京货运包机航线,开通青岛至东京、大阪邮政包机航线。加密烟台至日本大阪、东京和韩国仁川以及东南亚货运航线。加密威海至日本大阪货运包机。 06.打造东北亚寄递物流中心。推动与韩国、日本邮政建立国际邮件传输机制,实施国际邮件“一点清关”。协商开通中日双向海上邮路。推动济南、青岛、烟台、威海国际邮件互换局实现“邮件、快件、电商”及一般贸易全业态业务模式一体化。支持潍坊、临沂加快建设国际邮件互换局。 07.发展邮轮经济。完善邮轮母港功能,探索拓展邮轮维修保养、物资补给、运营管理、旅客休闲购物等功能,带动中高端商品和服务进出口。

3.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落实内外贸调控机制,指导企业做好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衔接。实施“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在一般消费品、工业品领域扩大适用范围。发展进口商品直销等新型商业模式,推动国际空港、海港、邮轮母港增设免税店,引导境外消费回流。争创国家“双循环示范企业”,培育认定一批省级“双循环示范企业”。推动“老字号”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新特色产品、建立营销网络,提高“老字号”品牌国际影响力。

专栏6 出口产品内销便利化工程
01.优化出口产品内销认证服务。推动精简优化CCC认证程序,缩短办证时间,压缩证书数量,减免认证费用。 02.畅通出口产品内销渠道。支持外贸企业与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平台对接合作,充分利用网上销售、直播带货、场景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开拓国内市场。 03.提升加工贸易内销便利化水平。深化综合保税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和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试点,支持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国内销售。 04.强化知识产权服务保障。支持外贸企业与品牌商协商内销涉及的知识产权授权,畅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与外贸企业对接渠道,指导帮助企业防范化解知识产权风险。 05.鼓励保险机构支持出口产品内销。支持保险公司加大对出口产品内销的保障力度,提供多元化保险服务。推动中国信保山东分公司扩大国内贸易险比重,对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加大支持力度。

4.推动贸易产业互利双强。强化产业支撑,高标准建设一批产业优势明显、创新驱动突出、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的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在县(市、区)开展外贸高质量发展区建设,夯实贸易发展基础。提升贸易创新发展与产业升级联动效应,引导企业主动适应国际规则、对接国际标准、提高供给水平。落实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进口贴息力度,动态调整省级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扩大重点产业发展所需关键技术、重要设备及零部件进口,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青岛、济宁、枣庄加快建设全国二手车出口基地,支持济南、潍坊、泰安争取二手车出口试点城市,打造集整备、检验、交易、结算、售后于一体的二手车全产业链。

5.推进贸易投资融合发展。提升双向投资质量,高效利用全球要素资源和市场空间,培育对外贸易竞争新优势。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节能环保领域,进一步发挥外资在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优化进出口结构等方面的作用。推动外资企业提档升级,创新发展加工贸易,稳定出口规模。吸引跨国公司贸易型总部落户。支持企业通过对外承包工程、境外投资、对外援助等带动大型成套设备及技术、标准和服务出口。推动企业参与海外能源资源投资开发,扩大回运进口规模。探索创新对外投资反哺机制,加强双向投资相互促进。

三、推动消费扩容提质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突出释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扩大消费规模,促进消费升级,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一)提升传统消费品质。围绕提升居民消费品质,促进吃穿用住行等传统消费升级。引导餐饮企业打造鲁菜新品牌,提振餐饮消费,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鼓励地方特色小吃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积极发展“小吃经济”。优化汽车管理服务,开展汽车下乡活动,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便利二手车交易,推动汽车消费升级。开展“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促销活动,推动家电家具更新消费。发展“首店经济”“首发经济”。推动传统品牌建设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结合,打造国货新品牌。积极挖掘地方土特产品、特色美食、休闲农业等消费潜力,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推动农商旅文消费聚集。

(二)壮大新型消费量级。推动消费数字化转型,培育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多业态聚合、多场景覆盖为特征的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新零售,引导大型实体零售终端向场景化、体验式、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小型实体零售终端“一店多能”集合多种生活服务功能。推动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加快发展“新零售+”,促进新零售与旅游、影视、文创等融合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引导实体企业更多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社区电商、云逛街等新模式。加快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子商务+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服务新模式。培育认定一批电商服务企业、平台企业、电商园区。

(三)释放服务消费潜力。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为导向,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升级,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提高家政、养老、托幼等领域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水平,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职业化发展。加快家庭管家等高端生活服务业发展。顺应人口结构变化,以“一老一小”为重点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深入实施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行动,积极开展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丰富夜间消费业态供给,打造夜间经济文化IP与示范街区。加快发展体验式文化消费。

专栏7 消费提质扩容工程
01.大力发展新零售。推动百货商场、大型综合类超市、便利店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加快实体商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在山东设立线下零售店。 02.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书店等新零售业态。培育壮大社交电商、社区团购、云购物等新模式。支持青岛、临沂、菏泽打造集主播、选品、营销、售后、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直播电商生态圈。 03.壮大“一老一幼”家政服务。引进日韩养老服务品牌,提升养老服务供给质量。提升孕婴护理、托育教育等服务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市打造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派遣基地。 04.打造消费新场景。壮大发展夜间经济、网红经济,鼓励主要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开设深夜营业专区,打造夜间经济示范区。鼓励百货商场、特色小店、老字号以及品牌生产企业创新营销方式,发展新品发布中心、创意设计坊等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场景。 05.创新发展消费平台。坚持“点线面”结合,推动形成多层次、多样化消费平台体系。结合传统消费旺季、“黄金周”等节假日和网络热购时段,分时分类搭建贯通全年、吸聚人气的消费促进系列活动平台。支持济南、青岛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有条件的市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06.创新发展闲置品循环经济。支持枣庄建设二手奢侈品交易、二手图书智能循 环利用、二手服装出口市场,健全回收、智能修复、展销、交易、结算等功能,推动闲置品循环经济发展。

四、促进外贸创新发展

坚持创新引领,强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和业态创新,实现优进优出、提质增效,壮大贸易国际竞争新优势。

(一)推动优进优出。

1.提高出口质效。聚焦重点产业,扩大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化工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打造外贸新增长极。大力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增强机械设备、电子电器等产品出口竞争力。推动纺织服装、鞋帽、家具、陶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增加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发挥农产品出口综合优势,提升农产品精细深加工能力和特色发展水平,打造世界级食品加工生产和贸易基地。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巩固提升医疗物资出口市场份额。

专栏8 出口提质增效工程
01.大力提升出口质量。支持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标准,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加快构建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重要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02.加快培育自主品牌。鼓励开展特色产业集群集体商标和原产地标志商标注册,构建“山东制造”品牌体系。鼓励采取多种方式,加大自主品牌海外推介力度。 03.健全国际营销网络。支持企业在重点国家和节点城市搭建营销展示、仓储物流、批发分拨和售后维修服务网络。推行售后云服务和远端诊断、维修模式。 04.招引培育高能级贸易主体。加快在跨境电商、国际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提升外贸主体能级。完善总部经济支持政策,集聚发展贸易型总部。

2.着力扩大进口。适应消费升级需要,打造若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进口消费品展销平台,扩大关系民生的日用消费品、医药康复产品进口。健全完善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复制推广保税原油混兑调和、外贸原油国际中转、保税混矿等新模式,稳步扩大能源资源型产品进口。高水平建设青岛西海岸新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支持济南、烟台等有条件的市创建示范区。培育一批省级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认定一批省级进口贸易“小巨人”企业。

专栏9 大宗商品进口升级工程
01.建设山东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支持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有限公司提升“山东大宗”平台功能,开展原油、煤炭、铁矿砂、棉花等大宗商品现货交易,打造面向全球贸易商、生产商和投资者的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力争到2025年,累计实现双边交易额10000亿元。 02.扩大关键进口原材料辐射范围。依托青岛、烟台、东营临港资源与自贸试验区片区保税混油、保税混矿等政策叠加优势,向山东及国内其他省份地炼、钢铁、铜铝等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采购、储存、混兑调和等定制化贸易业务服务。重点支持烟台培育全球保税混矿业务分拨中心、进口资源性产品展示交易中心等平台项目。 03.构建高效应急调运体系。支持物流企业和应急物资制造企业合作,构建关键原材料、产成品等高效应急调运体系,提升山东在国内大循环中的战略节点作用。
专栏10 民生用品进口倍增工程
01.增设海关进境指定监管场地。支持符合条件的市增设药品、水果、肉类、水产品、植物种苗等进境指定监管场地。 02.扩大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积极开展1210、9610等跨境电商零售进口业务。依托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积极争取医药、宠物食品等特种商品跨境电商进口试点。深入发展“链上自贸”保税展示交易新模式。支持设立跨境电商O2O线下体验店。 03.充分发挥大型展会综合效应。积极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国家级展会。举办日本进口博览会、韩国进口博览会、RCEP区域进口博览会。 04.加快建设日韩特色商品集散地。支持济南、烟台、威海、临沂等市建设日韩特色商品集散地,引导企业充分利用RCEP优惠安排,扩大对日韩水产品、食品、香化产品、保健品、母婴用品、服装等商品的进口。 05.积极布局免税市场。推动建设口岸免税店、市内免税店等各类免税店,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免税经营资质,扩大免税业规模。

(二)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坚持“保原市场、拓新市场”,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持续跟踪美国对我国经贸政策走向,稳住美国市场。发挥中欧班列(齐鲁号)、境外经贸合作区、海外仓等平台载体作用,巩固欧盟市场。用足用好关税减让、原产地累积规则、开放市场准入等互惠措施,深度拓展RCEP市场。综合考虑经济规模、贸易潜力、国别风险等因素,优化重点国别市场布局。推动能源资源、重要农产品进口来源地多元化。

专栏11 市场开拓模式创新工程
01.优化线下市场开拓方式。实施线下“境外百展+”行动,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山东出口商品系列展会。鼓励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鲁产国际名牌产品展示中心”。 02.提升线上拓展市场成效。充分利用5G、大数据、区块链、AR、VR等技术,开展云展示、云洽谈、云签约。举办优势出口产品和重点国家地区云展会,建设“山东商品网上展示厅”。 03.高质量建设海外仓。提升省级海外仓运行质量,增加线上营销、网络配送等功能,扩大企业覆盖面。优化海外仓全球布局,在美欧、日韩、东盟等主销市场和“一带一路”沿线等新兴市场布局一批配套服务功能完善的公共海外仓。 04.放大出口信用保险效能。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提高承保效率、创新承保模式。扩大保单融资,用好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探索采取“政银保”合作等多种方式,汇聚政府、金融和保险三方合力,加大对外贸企业支持力度。

(三)壮大新业态新模式。创新业态模式,叠加政策优势,推动多业态融合发展,培育外贸新动能。

1.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加快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培育招引头部电商企业,集聚服务企业,建设跨境电商营运中心、物流中心和结算中心。鼓励省内传统贸易企业、跨境电商企业和物流企业综合运用“建设—运营—移交(BOT)”、结构化融资等方式建设海外仓。认定一批跨境电商服务平台、公共海外仓和产业园,扩大跨境电商B2B出口规模。创新监管模式,促进跨境电商零售进口。

2.深挖市场采购贸易潜能。深化临沂、青岛、烟台市场采购贸易试点,推动全省共享市场采购贸易政策。健全政策促进体系,引进龙头企业入驻市场,带动提升市场外向度,放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政策红利。

3.创新发展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提升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能级,探索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设计、生产、物流、营销、售后等全流程跟踪监管、资源共享。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成为海关“经认证的经营者”(AEO)。

4.突破离岸贸易。支持自贸试验区和省内具备条件的综合保税区开展离岸贸易。建设新型国际贸易综合服务平台,完善配套金融监管政策,提升外汇收支便利度,研究探索适应离岸贸易发展的税收政策,培育一批标杆企业。

5.做大转口贸易。优化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监管模式及申报流程,推动企业开展全球揽货、中转分拨、进出口集拼等一站式业务。

6.扩大保税维修规模。支持综合保税区内企业开展船舶、轨道交通、集成电路、工程机械等产品全球维修业务,争取扩大保税维修产品范围。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支持在综合保税区外开展高附加值的保税维修业务。

7.探索新型易货贸易。推动上合示范区建设新型易货贸易综合服务平台,以上合组织成员国为重点,开展以人民币计价的易货贸易。

专栏12 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布局
01.跨境电商:青岛、烟台、威海重点突破医药、宠物食品等特种商品跨境电商进口,打造监管服务模式创新探索区、对日韩进出口商品交易区。支持威海建设面向日韩的全球跨境电商保税物流分拨商基地。济南、东营、潍坊、日照、临沂加快打造特色产业带转型发展引领区、内外贸融合发展试验区。淄博、枣庄、济宁、泰安、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着力推动“互联网+外贸”转型,打造市场主体孵化区、外贸转型升级试验区。 02.市场采购贸易:临沂、枣庄、济宁、菏泽依托临沂商城工程物资试点,打造“买全国、卖全球”工程物资市场集采集供平台。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依托青岛即墨、烟台三站试点,培育“互联网设计+个性定制+自主品牌”柔性智能化服装生产贸易集群和面向日韩小商品综合批发(零售)市场采购贸易集散平台。引导具备条件的市场提升市场外向度,积极争取新一批市场采购贸易试点。 03.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各市培育3-5家本土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报关、物流、退税、结算、信保等在内的综合服务业务和融资助贷业务。支持济南、青岛、潍坊、临沂等市引进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建立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区域中心。 04.离岸贸易:自贸试验区济南、青岛、烟台片区以及具备条件的综合保税区探索发展离岸贸易,实施“全球贸易商计划”,建立规范化、便利化、快速化的离岸贸易真实性审核机制。鼓励各类银行探索优化审核方式,依照展业原则,基于客户信用分类及业务模式提升审核效率,对企业开展真实合规的离岸贸易业务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探索通过区块链、大数据等手段辅助外汇管理部门和商业银行进行贸易真实性审核。培育壮大商贸总部经济、贸易型总部经济,构建畅通高效、辐射胶东经济圈、带动沿黄流域的离岸贸易功能体系。 05.转口贸易:支持青岛建设东北亚转口贸易中心、上合组织成员国面向亚太市场的“出海口”。支持威海建设中国—韩国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 06.保税维修:济南、青岛、烟台重点发展飞机、电子信息、船舶海工、轨道交通、机电设备等保税维修业务。潍坊、临沂、威海、日照大力拓展电子产品、打印机、复印机、工程机械、空港特种车辆等保税维修业务。东营、淄博探索发展石油装备、机电设备、工程机械等保税维修业务。 07.新型易货贸易:在上合示范区建设新型易货贸易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开展以人民币计价的机电产品与能源资源产品易货贸易。

(四)加快服务贸易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济南、青岛、威海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在扩大开放领域、健全促进机制、提高监管效能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服务贸易发展高地。稳固传统服务贸易,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电竞动漫等新兴服务贸易。加快发展数字贸易,建设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创建数字贸易先行示范区。推动发展“互联网+中医药”贸易,为来华接受中医药服务人员提供签证便利,鼓励医疗机构和企业在境外建设中医药合作项目。加快服务外包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培育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服务外包新模式。打造一批省级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扩大文化、娱乐、医疗、教育等优质生活性服务进口。支持青岛创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专栏13 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工程
01.济南:以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建设为契机,推动服务业新一轮对外开放。聚焦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数字贸易、文化旅游、中医药等特色领域,高质量打造一批特色服务贸易示范基地。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公共资源共享利用。推进服务外包转型升级,做大软件研发、工业设计、工程技术、医药研发外包规模,扶持集成电路设计外包。 02.青岛:聚焦国际航运贸易金融、数字贸易、工业互联网、文化旅游等特色领域,提升服务贸易发展质量。支持青岛西海岸新区打造以数字贸易、智慧医疗、工业设计等行业为主体的服务贸易细分领域专业园区,加快服务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服务外包转型升级,重点发展生物医疗、航运物流、检验检测等领域服务外包,支持业务运营服务外包。 03.威海:加快建设威海服务贸易产业园,重点发展服务外包、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科技研发和总部经济,打造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高地,积极争创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加快发展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服务外包新模式。着力提升汽车工业设计、化工新材料研发服务,推动以技术服务为特色的服务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加快推进服务贸易和“互联网+”有机融合,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五)积极发展绿色低碳贸易。深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稳步扩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环境治理、绿色服务等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规模,促进绿色贸易快速发展。积极推动传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支持省内钢铁、建材、化工、有色、纺织、造纸、皮革等行业绿色低碳化改造,降低出口商品碳含量。支持日照开展再生钢铁进口业务,打造全国性再生钢铁原料进口和集散交易中心。密切关注国际气候变化领域减排规则和碳关税规则的制定,提早研究碳关税实施对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五、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发挥强大国内市场优势,增强对全球优质要素资源吸引力,推动外资扩总量、优结构、提质量。

(一)拓宽利用外资领域。落实市场准入政策,持续推进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扩大开放。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制定出台用地、用能、排放等支持政策,吸引产业链关键环节、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扩大制造业利用外资规模。落实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相关业务开放政策。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落实RCEP服务贸易领域开放承诺,鼓励外资企业投资研发、咨询、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支持外资企业参与承担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引导外资投向特色农业、智慧农业、农业精深加工等领域。推动混改企业依法合理引入外资股权。率先落实多双边自贸协定和投资协定要求,在新开放领域先行先试。

(二)优化外资来源结构。坚持“重塑日韩、深耕欧美、优化港澳台”,推动外资来源多元化。加强与日韩在产业链、供应链领域的协同配套和收益共享,鼓励日韩战略投资者参与国企混改、新基建等引领性合作。密切与欧美投资合作,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绿色产业、科技创新等领域引资力度。鼓励港澳台企业重点投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推动山东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港澳国际资本的产融结合,深化两岸重点产业合作。

(三)完善利用外资区域布局。按照“一群两心三圈”总体格局,健全利用外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推动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错位发展的招引外资新格局。综合发挥省会经济圈特色产业优势,提升外向型水平。发挥胶东经济圈对外开放门户辐射作用,巩固利用外资领先优势。推动鲁南经济圈建设对外开放载体平台。鼓励引导外商投资中西部城市。强化区域开放联动,提升协同开放水平。

专栏14 “三圈”吸收外资重点领域
01.省会经济圈:济南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金融、医养健康、半导体材料、新材料领域。淄博聚焦化工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电子信息及陶琉文化创意领域。泰安聚焦建材新材料、精品旅游领域;德州聚焦康养体育、现代高效农业、硅材料领域。聊城聚焦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医养健康领域。滨州聚焦高端铝新材料、高端纺织新材料、化工新材料领域。东营聚焦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现代高效农业、新材料领域。 02.胶东经济圈:青岛聚焦新一代信息电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精细化工、船舶与海洋工程、文化创意领域。烟台聚焦智能制造、海洋智造领域、高端化工、文化旅游领域。潍坊聚焦动力装备、现代高效农业、食品加工领域。威海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领域。日照聚焦钢铁、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 03.鲁南经济圈:临沂聚焦生物医药、冶金机械、医养健康、现代物流领域。枣庄聚焦智能制造、高端锂电、光纤、生物医药领域。济宁聚焦高端装备制造、高端化工、半导体材料、工业机器人、医药领域。菏泽聚焦生物医药、高端化工、机电设备制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领域。

(四)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聚焦“十强”产业,加强产业基础梳理分析,以企招商、以商引资,精准招引行业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企业聚集,推动强链、延链、补链、扩链。提升“选择山东”云平台精准招商功能,健全产业链招商图谱,扩大覆盖范围。

1.深化与世界500强合作。深入分析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动向及国内布局规划,找准投资契合点,推出重点合作项目,精准有效招商引资。加强与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全球总部、驻华(亚太)总部对接,深化战略合作。发展外资总部经济,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全球总部落户。认定“山东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山东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基地”。

2.开展多形式特色化招商。瞄准重点国别、企业,深化线上线下融合招商模式。支持外资企业以未分配利润进行再投资。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推动山东重点跨国并购项目返程投资。推行书记、市长“一把手工程”。健全外资项目在谈、签约、落地“三个一批”工作机制。发挥驻外经贸代表处引资窗口作用,加强与主要来源地投促机构合作,完善全球投资促进网络。

专栏15 招商引资效能提升工程
01.强化产业链招商。“引来龙头带配套”和“夯实配套引龙头”并举,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重点开展产业链招商和集群式招商,强化产业链招商配套政策,加快形成产业集聚。 02.促进内资外资融合发展。围绕外资核心企业、重点项目,引导外资企业深度参与“十强”产业体系构建,大力吸引本土上下游相关产业配套,提升内外资企业合作层次和水平,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布局,推动形成紧密产业链供应链。 03.提升外资服务保障能力。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健全完善部门协调服务机制,逐步建立贯穿外资项目发展全周期、覆盖项目落地全要素的政策体系,对重大外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建设。 04.优化“选择山东”云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数据资源库,增强数据分析研判能力,提供线上线下精准对接服务。促进云平台功能拓展,提供招商引资“一站式”解决方案。

六、提升对外投资合作水平

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通过高水平对外投资合作提升全球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和跨国经营水平,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渠道畅通。

(一)优化对外投资国别布局。坚持“立足周边、深化欧美、突出‘一带一路’”,鼓励企业积极稳妥走出去,提升优质能源资源和技术要素全球配置能力,构建“以我为主”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对日韩,重点拓展国际航运、高端装备、新能源、智能医疗、影视动漫等领域合作。对东盟,重点加强纺织轻工、家电制造、橡胶轮胎、农业种植及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利用型领域合作。对欧美,重点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等高技术和先进制造业领域投资、并购、参股合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深化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工程机械、电力等领域合作。

(二)促进境外经贸合作区提质扩面。坚持“分类指导、梯次培育”,借鉴国内开发区和境外先进园区发展经验,集成用好优质要素资源,规划建设一批功能定位清晰、产业特色鲜明、管理运营先进、生态效应明显、带动效应突出的合作区。推动合作区与中欧班列(齐鲁号)、跨境电商、专业展会机构、市场采购贸易等合作对接,拓展海外仓和展销中心等功能,提升合作区货运仓储、揽货集货、物流配送等服务能力。推荐重点合作区纳入东道国相关规划和双边合作框架机制。加强境内外园区统筹协调,推动合作区与国内园区协同发展。

专栏16  “境外经贸合作区+”工程
01.“境外经贸合作区+中欧班列”。推动合作区与中欧班列(齐鲁号)对接,鼓励班列运营公司、商贸物流企业、重点出口企业在日本、韩国、匈牙利、德国等国际物流通道沿线节点国家建设合作区,打造中欧班列(齐鲁号)区域运营中心,提升合作区货运仓储、揽货集货、物流配送等服务功能。 02.“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电商”。支持合作区建设海外仓,鼓励合作区与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省级跨境电商产业聚集区、海外仓企业对接,为企业入区发展提供综合服务,拓展海外市场。 03.“境外经贸合作区+市场采购贸易”。发挥合作区平台优势,推动临沂商城工程物资市场积极对接合作区、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和境外采购商,扩大建材、五金、工程配件等物资出口,扩大市场采购贸易规模。 04.“境外经贸合作区+贸易促进”。鼓励合作区与专业办展机构对接,开展线上线下贸易促进活动。支持合作区建设常年展示中心、品牌体验中心、国际营销服务公共平台,扩大进出口规模。 05.“境外经贸合作区+特区政策”。积极推荐合作区纳入国家多双边合作机制。推动合作区列入所在国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特殊功能区,享受投资贸易便利化政策。支持合作区与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等开放平台联动,拓展双向投资贸易合作。

(三)推动对外承包工程加快转型。巩固深化电力、交通、房建、石化等传统投资领域,积极参与境外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鼓励企业以投建营一体化等多种方式实施项目,逐步实现由建设施工优势为主向投融资、设计咨询、工程建设、运营服务的综合优势转变,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海外工程项目。引导企业在项目中使用低碳环保材料、技术工艺,推动绿色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交通、建筑、清洁能源等国内行业标准走出去。

(四)促进对外劳务合作平稳发展。稳定建筑、海员、餐饮、制造等传统对外劳务合作规模,扩大技能型、知识型高端劳务规模,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外派劳务人员结构。巩固日本、新加坡等传统对外劳务合作市场,加大韩国、新西兰等市场开发力度。规范企业劳务招选、出国培训、合约关系等行为,畅通外派劳务纠纷处理渠道,健全劳务人员权益保障体系。

(五)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围绕市场、资源、技术、品牌等要素,以参股、控股或全资收购等方式开展跨国并购,提升产业链集成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引导企业通过自创、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打造国际品牌和营销渠道,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在通信设备、家电、汽车及零部件、海工装备、工程机械、化工、纺织、农产品、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资源配置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运营能力的本土跨国公司。鼓励境外并购回归发展,实现内外协同、产业带动,资本技术回归。

专栏17 山东本土跨国公司培育工程
01.打造国际自主品牌。支持企业开展马德里体系等境外商标注册、专利合作条约申请、产品认证。推动企业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加强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构建更加适应国际化经营的管理体制。 02.提升跨国并购整合能力。引导企业加强前期尽职调查和可研论证,重视后期管理模式、经营理念、企业文化融合,完善跨国经营管理架构,增强山东总部统筹协调和属地化经营能力。 03.支持走出去带动回归发展。支持企业围绕完善产业链和融入双循环,境外并购回归建设地区总部和产业园。适时认定一批主导产业明确、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境外回归地区总部和产业园。

七、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

促进战略性、引领性开放平台创新发展,形成更多首创式、差异化、集成性制度成果,强化高水平开放载体支撑,增强对开放型经济的承载带动能力。

(一)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谋划实施自贸试验区升级版,推进济南、青岛、烟台片区联动发展、特色化发展。对标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在数字经济、互联网和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知识产权等领域先行先试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入研究国际竞争地位、劳工标准、环保要求以及政府采购等国际惯例,在做好压力测试的基础上实现重点前沿领域率先突破。开展制度集成创新行动,推动济青烟片区聚焦主导优势产业,围绕产业链开展系统性、集成性制度创新,提升全产业开放发展水平。复制推广自由贸易港、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支持有条件的市与片区共建联动创新区。

(二)高质量建设上合示范区。全面落实“四个中心”建设任务,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坚持贸易先行、创新驱动,扩大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大宗商品贸易规模,推动建设上合组织成员国特色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优质产品进口集配中心。加快推动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打造面向东北亚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油气中心。健全“一单制”多式联运服务体系,提升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功能。争取我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相关协议成果、试点项目率先在上合示范区实施。开展与上合组织成员国贸易投资、人员往来、外汇管理等领域制度创新。高水平举办上合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

(三)提升开发区创新发展水平。持续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健全完善开发区与行政区高效协同配合机制。落实“五个一”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开发区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推动产业智能化改造升级。开展“双招双引”园区、新业态发展园区培育行动。积极创建省级以上生态工业园区、数字园区、智慧园区等特色园区。集聚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支持开发区以区中园、园中园方式,培育建设一批国际合作园区,“团组式”引进落地境外投资项目。推动建设境外并购回归产业园。优化开发区评价体系,突出主责主业,强化高质量发展和开放发展导向,将开发区打造成为外资外贸主阵地、高端产业主战场、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主引擎。

(四)高水平建设综合保税区。落实综合保税区“一区一策”工作方案,充分发挥政策功能和区位、产业等优势,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加快形成优势产业集群。推动综合保税区率先全面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探索更高水平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监管模式。支持综合保税区创新发展,推进加工制造、研发设计、物流分拨、检测维修等专项政策集成,形成高能级强辐射的贸易平台。做大“保税+”产业,加快搭建保税研发设计、展示营销、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务。鼓励综合保税区建立特色产业目录,并对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给予支持。支持中西部城市申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济宁、滨州、菏泽等市申建综合保税区,聊城、德州等市申建保税物流中心(B型)。

(五)健全园区联动发展机制。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为牵引,布局建设一批联动创新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综试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多区联动”,加快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流动溢出,支持对区位相邻相近、产业关联同质的开发区及产业园区等进行空间整合、资源整合和产业整合。鼓励采取代管、托管、“飞地”“飞企”等多种方式开展跨区域合作共建园区,共享土地规划、基础设施和招商政策,协议分享税收收益。加快完善与园区协同发展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六)培育国际高端交流载体。积极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发展战略,建设具有世界水准、中国气派、山东风格的系列国际高端交流载体。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贺信精神,聚焦跨国公司与中国合作,打造“国际化、机制化、品牌化”永久性国际论坛。提升儒商大会国际影响力。优化整合省内国家级展会,力争培育1-2个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国际品牌展会。加强与国际知名会展集团合作,引办承办一批国际性展会。支持济南、青岛、烟台、临沂建设国际会展名城,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展会,培育一批细分行业领域的创新型展会。推动创办“中国国际大健康产业博览会”。举办RCEP区域进口博览会、中日韩产业博览会、日本进口博览会、韩国进口博览会,推动升级为以中日韩为主导的东亚地区机制性多双边经贸展会。

专栏18 自贸试验区能级提升工程
01.争取CPTPP先行试点。对标CPTPP高标准经贸规则,争取在自贸试验区先行试点,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 02.建设自贸试验区升级版。探索创新综合改革授权机制,完善保障措施和风险防控机制,争取国家加大授权力度,在重点前沿领域率先实现突破。以加强纵向联动和横向协同为目标,积极推动自贸试验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理顺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内设部门之间以及与所在地政府部门间的权责关系,提升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部门在开展制度集成创新中的统筹协调能力,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系统集成。 03.建设联动创新区。加快在全省范围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支持省内有条件的城市建设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争取自贸试验区承接的省级、市级管理权限同步在联动创新区试行。 04.复制推广自由贸易港、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充分吸收先进经验,同一领域加强系统集成、不同领域强化协同高效,借鉴中创新、复制中提升,增强山东自贸试验片区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

八、加强对外经贸交流合作

充分发挥区位、产业等综合优势,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促进国际合作,加快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国际经贸合作新格局。

(一)深化与日韩区域经济合作

1.深化与日韩贸易合作。落实RCEP,用足用好原产地累积、背对背原产地证明、负面清单准入等规则,形成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新增长点。用好中日农产品关税减让承诺,促进水海产品、蔬菜、调味品等对日出口,巩固领先地位。以汽车零部件、化学品等为重点,加大自日本中间产品进口和项目引进。扩大与韩国研发设计、产品维修、运营维护等生产性服务进出口。推动与韩国旅游业资质评级互认、信息互通合作,做大跨境旅游规模。

2.打造日韩投资“首选地”。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海洋、高端化工等先进制造业和工业设计、金融服务、医养健康、影视动漫、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吸引日韩重点企业落户山东。加强与日韩汽车、造船产业合作。鼓励日韩企业在山东设立采购中心、营销中心、营运中心,建设贸易型、物流型、区域型总部。推动济南、青岛、烟台依托自贸试验区片区高质量规划建设中日产业园,打造吸引承接日资高端平台。加大日韩优秀人才引进力度,推动政策适当向日韩倾斜。

3.创新与日韩地方合作机制。深化与日本、韩国政府相关机构和大企业大商社合作机制,探索构建由政府、专业机构、商协会、企业组成的“四位一体”投资促进体系。高水平建设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创新“两国双园”合作模式,推进中韩(烟台)产业园与韩国新万金产业园深化合作。有序扩大对日韩金融开放,支持青岛建设区域性日元韩元结算中心,探索开展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便利化等试点。高标准建设青岛中日韩消费专区,深化与日韩在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方面的对接合作。推动建设RCEP合作示范基地。加强“中日韩+X”市场合作,建立与日韩企业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长效机制。

专栏19 对日“靶向”招商工程
“靶向”招商五大产业: 0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工业互联网、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智能传感器、8K显示器。 02.高端装备产业: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溅射技术设备、除尘器、离心式通风机、液压缸密封件、行星齿轮。 03.高端化工产业:PX及高端聚烯烃、特种工程塑料、合成树脂、特种橡胶。 04.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动力电池、氢能源、液氢储罐、电子陶瓷材料、真空绝热板、螯合分散剂。 05.医养健康产业: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用材料和医养结合领域。

(二)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标志性海外工程项目。提升万华宝思德工业园、中欧商贸物流园、中国苏丹农业合作开发区、齐鲁(柬埔寨)经济特区等境外园区建设水平。深化与中东国家在能源、石油炼化、石油装备、海洋运输和金融等领域合作,积极引导阿拉伯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加大对山东投资力度。加强与非洲国家产能合作。深化公共卫生、科技教育、文化交流,合力打造健康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推动“丝路电商”走深走实,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新领域、新渠道。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支持德州打造中国北方对接东盟支点城市,办好中国(山东)—东盟中小企业合作发展大会。高标准建设临沂、胶州“一带一路”省级综合试验区。

(三)创新拓展与欧美地方合作。提升青岛中德生态园、中欧(济宁)国际合作产业园等建设水平,引进工业4.0优质企业和中小企业“隐形冠军”。推进中德双向协同创新中心和海外孵化器建设,鼓励前沿技术和产业化项目导入。用好与中东欧合作平台交流机制,推动重点企业产能、投资、技术走出去。加强与美国企业、商协会的沟通对接,构建与美国地方交流合作长效机制。密切跟踪欧美跨国公司科技创新和产业布局,拓展利益契合点和优势互补点,加强与欧美高端产业合作。

(四)推进与港澳台多领域合作。畅通资本、项目、技术、人才等产业要素互通渠道,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完善鲁港经贸合作机制,加强鲁港在“一带一路”建设、金融、运输、物流、创新及科技等重点领域合作交流。深化山东与澳门中医药、旅游、经贸等领域合作。拓展鲁台产业合作新空间,促进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等领域交流交往。加强与港澳台经贸合作交流平台建设,高质量举办港澳山东周、鲁港经济合作洽谈会等精准招商引资活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九、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施商务营商环境优化工程,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一)深化商务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大商事制度改革力度,深化商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商务行政审批办事指南,推广“一网通办”“一次办好”“一链办理”等改革,推行“极简审批”“不见面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对商务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探索推行“跨境不见面办理”模式。

(二)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落实国家部署,贴合山东实际,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实现“关港贸税金”全链条运作。打造对外贸易线上综合服务平台。简化通关作业流程,提升通关整体效能。简化出口退税流程,加快出口退税进度。深化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优化承保和理赔条件。拓展“山东省稳外贸稳外资平台”服务功能,扩大企业覆盖面,体系化、机制化、精准化为企业纾困解难。加大口岸收费清理力度,依法查处涉口岸违规收费行为。加快“智慧港口”建设,提升智慧口岸综合治理能力。

(三)优化外商投资环境。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破除清单之外隐性准入壁垒,严格落实“非禁即入”。健全完善集商事登记、货币结算、商事仲裁等跨境全流程服务体系。完善贯穿外资项目发展全过程、覆盖项目落地全要素,导向鲜明、省市联动、科学规范的政策体系。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保障机制,加强重点外资企业联系服务。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强化重大外资项目要素保障。推动保障外资企业平等享受财税、信贷、保险等政策,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

(四)推进商务法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统揽商务法治建设全局。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健全政府法律顾问服务体系。全面落实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清理及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推动开展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加强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传教育,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商务法治文化建设。

(五)打造“诚信山东”商务品牌。强化商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信用信息共建共享,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推动建立进出口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推广贸易融资、信用保险、出口退税等信用应用。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强单用途预付卡等商务领域信用分类分级监管,推动行业协会、重点企业开展商户信用分类管理,归集市场信用信息。完善重要产品追溯体系。

专栏20 国际营商环境优化工程
01.扩大制度型开放。对标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促进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与制度型开放相结合。推动要素跨境流动,出台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争端解决机制等方面配套制度清单,广泛引入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商业模式。 02.建立审慎包容的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商务领域新业态容错纠错机制,动态调整“免罚”“轻罚”清单。充分运用政策辅导、走访约谈、规劝提醒、警示告诫等方式,加大对企业的指导力度。 03.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实现线下服务“线上办”,线上服务“简单办”。建立健全商务领域数字政府标准规范体系。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提供网上办事智能在线咨询、关联信息主动推送等个性化服务。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的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十、提高防范应对风险能力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树立底线思维,增强风险防控意识,把安全发展贯穿商务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

(一)提升市场应急保供水平。多措并举保障生活必需品供应安全,健全完善高质量、高效率、高标准的现代化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保障体系。增强货源组织能力,全面掌握供求情况,畅通产销衔接渠道,培育保供企业队伍。完善应急储备体系,统筹考虑居民消费生活习惯、消费数量,合理确定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品种、储备规模,确保应急保供关键时刻“抓得住、调得出、用得上”。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属地责任,健全部门协同,实施联保联供。加强商贸流通行业安全生产管理。

(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跟踪国际经贸形势变化,加强外经贸指标动态监测和分析研判,建立风险应急预案。强化省内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监测,探索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产业的协作机制,摸清关键风险点,支持企业建立健全供应链备选清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弹性,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开放、稳定、安全,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整体应变和协同能力。强化招商引资、支持企业扩大投资,提高核心零部件、关键原材料的国内供应保障水平。

(三)加强国际贸易风险防控。做好中长期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准备,完善国际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和法律服务机制,开展国际贸易风险防控培训,提高贸易摩擦应对、贸易政策合规指导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健全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机制。指导企业用好汇率避险工具,对冲汇率波动风险。推动对重点产业、重点市场知识产权风险排查。加强外贸企业运行监测分析,开展贸易调整援助试点。

(四)防范对外投资合作风险。加强走出去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建立企业境外权益保护工作联动机制。完善省内企业走出去重点国别、重点行业、重大项目投资合作风险数据库。发挥对外投资联络服务平台作用,加强风险监测预警。推动跨部门信息共享,优化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组织走出去风险防控与法律实务培训,指导企业合规经营。做好境外项目和人员常态化疫情防控,提升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

(五)强化国际物流风险防控。完善省内国际空港、陆港、海港布局,优化整合国际集装箱航线和国际全货机航线,建立应急航线储备,拓展多元化国际物流通道。推动建设国际物流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做好与外贸企业的物流信息对接,提高国际物流服务效率。探索开展物流信息化国际合作,推动与重点国家和地区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航线风险监测预警,增强物流风险高效应对处置能力。

专栏21 商务发展风险防控工程
01.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全面整合有关政府主管部门、驻外使领馆、商协会、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信息资源,完善信息共享制度,构筑由政府、企业、专业团体联合构成的信息收集、研究、咨询网络,引导企业合理规避各类商务风险。 02.强化企业合规能力。引导企业遵循市场导向、商业原则、国际通行惯例开展经营活动,提高合规意识。积极开展商务风险防范培训,提高企业各类商务风险识别、评估、防控和应对综合能力。 03.完善商务风险联防机制。加强跨部门协调配合,定期开展商务风险排查活动,落实商务风险防控主体责任。

十一、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省对外开放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加强部门联动和上下联动,统筹协调推进山东开放发展重大工作。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明确目标任务、工作责任和督促落实机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重大意义,结合本地实际,做好地方商务规划与本规划的无缝衔接,坚决抓好规划贯彻落实。

(二)强化人才保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健全激励干部实践创新、担当作为工作机制,加强政治历练、实践锻炼,提高专业化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做好年轻干部选育管用工作,加强外语、管理、法律、经贸等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使用。配强商务部门、园区的领导班子,充实一批改革创新意识强、熟悉国际规则、精通外语的高素质干部。

专栏22 商务人才培育工程
0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聚焦商务高质量发展、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等主题,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专题研讨和培训活动。构建培训基地、高校、网络平台等多元一体的人才培训渠道。鼓励商务干部“上挂下联”。 02.完善人才交流机制。探索与国内先进地区、重点企业和知名高校建立长效交流合作机制,联合建立专家人才资源库,探索人才联合培养、人才互派等模式。

(三)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按照项目化、工程化推进的要求,细化目标、分解任务,制订规划落实方案。加强年度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对主要指标设置年度目标,分阶段落实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健全规划监督机制,建立年度督察、中期评估和终期检查制度,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工作。健全与企业、公众的沟通机制,推进规划实施信息公开,加强社会监督。在本规划执行期间,根据商务发展实际,按程序对规划进行必要调整。

报告库会员(¥)199/年起售

海量行业报告和相关实用干货寂集锦
开通报告库会员
乐享更多下载,购买超值优惠

查看更多报告

扫一扫获取
最新情报资讯

扫一扫免费
阅读最新报告

特色服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