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报网讯:二〇二〇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共产党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南京市委关于制定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包括牢记“强富美高”谆谆嘱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等十二个部分。
《中共南京市委关于制定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文
一、牢记“强富美高”谆谆嘱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1.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面对复杂变化的发展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全市上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和“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城市愿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即将完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预计二〇二〇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5万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跻身全国前十,人均GDP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形成1个5000亿级和4个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农业现代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创新名城建设取得突破,高新技术企业超6300家、较“十二五”末增长近4倍。城市综合功能持续完善,江北新区加快崛起,河西新城初步建成现代化城市新中心,南部新城全面拉开建设发展框架,紫东地区开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城市建设深入推进,落实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取得明显成效。百姓生活日益富足。预计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1%、跑赢GDP增速,全市低保标准实现翻番,农村低收入人口、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100%实现脱贫摘帽。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布局取得重要进展,教育现代化水平位列全省第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社区医院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步缓解。破解大城市养老难题的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新开工保障房面积2530万平方米。多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人居环境更趋美丽。长江二桥至三桥35公里范围内生产岸线基本退出,“重化围江”问题加快破解。空气质量优良率从60%多提高到80%以上,国省考断面优Ш比例从40%多增加到100%,全市域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5.2%,成为副省级城市中首个国家生态市,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成定淮门长江隧道、江心洲长江大桥、地铁S3号线3条过江通道,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增加到394公里。建成美丽乡村1234个,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市民文明素养、科学素质、精神面貌、道德风尚显著提升,一批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相继涌现,雨花英烈精神进一步弘扬。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建成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举办世界名城会、羽毛球世锦赛等重大国际活动,获得国内首个国际和平城市、世界文学之都称号。全国文明城市复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顺利通过。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城市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科技体制、国有企业、民营经济、高新园区等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和营商环境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基层社会治理、综合行政执法、集成改革创出特色品牌,江北新区、江宁区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取得务实成果。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建设实现重要进展。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落实,法治建设、平安建设、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公共卫生等领域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特别重要的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这一伟大斗争实践中,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听党指挥、闻令而动,锤炼了对标找差、创新实干的优良作风,展现了团结一心、昂扬向上的拼搏精神,党的领导全面加强,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涵养了强大动力。
2.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环境。“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正处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经济长期向好,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治理效能提升,社会大局稳定,为南京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特别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有利于南京发挥枢纽优势、提升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全国区域经济布局加快优化调整,有利于南京发挥比较优势、打造更高能级的区域增长极;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加速演进、科技强国加快建设,有利于南京发挥科教优势、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争先进位。同时也要看到,我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有高原无高峰,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主城强、郊区弱”“中心强、南北弱”的发展格局没有明显改变;制造业结构偏重问题仍然存在,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亟待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尚未迎来根本性好转,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需矛盾仍较突出,公共服务水平与民生期待还有差距;市域治理体系还不完善,城市本质安全水平还需提升。
3.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首位担当。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视察地方就到江苏并作出重要讲话指示,要求江苏“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总书记对江苏工作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一以贯之、一脉相承,为全省上下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推动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提供了重大战略指引和根本行动遵循。南京作为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特大城市,必须站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总纲领、总命题、总要求,强化首位担当,自觉对标对表,提升目标追求,突出创新实干,以“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创造性实践,不断开拓“强富美高”建设新境界,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
4.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根据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安排,二○三五年南京经济社会发展远景目标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国际影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名城: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二〇年增长一倍以上,建成全球知名创新型城市;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一批新兴产业具备全球竞争力,成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在全国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居于全省全国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城市运行安全韧性,平安南京、法治南京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市民现代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建成文化强市、网络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体育强市、健康中国示范城市,城市软实力、吸引力和美誉度显著增强;全面迈入绿色低碳发展轨道,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更具美丽古都独特魅力;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充分、布局均衡,人的全面发展和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市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全面展现“强富美高”新南京生动图景。
二、“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5.“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展现生动现实模样,为全省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6.“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让全体市民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市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更加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融入新发展格局核心支撑,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能级辐射、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深层次激发内在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服从和服务全省全国大局,更好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现代化追求。遵从现代化普遍规律,用现代化理念、思路、标准和水平,谋划、推动和衡量工作,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聚焦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南京特点的现代化建设新路子。
7.“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按照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宏观环境、城市竞合趋势和自身条件,今后五年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是,聚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加快形成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的增长方式,聚力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美丽古都、探索走出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子,打造富于现代化内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成为常住人口突破千万、经济总量突破两万亿元的超大城市。具体体现为“四个高”:
——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对标国际一流创新城市和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构筑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实质性成效,形成一批原创性的重大科研成果;建成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部分主要创新指标和整体创新能力进入全球创新型城市行列。
——建设高能级辐射的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在高质量轨道上实现稳健增长,发展速度继续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十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初步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商务中心、数据中心,国际要素集聚能力、生产服务功能和开放引领作用明显增强,更好发挥在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建设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宜居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教育、医疗、养老、社保、住房、交通、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均等化、多元化走在前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城市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长江南京段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明显,市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市人居品质显著提高,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建设高效能治理的安全韧性城市。市域治理和服务更加精准化、精细化,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建成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治理效能迈上新台阶。国家安全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平安南京、法治南京建设取得更大成果,市民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高。
三、深化创新名城建设,增强高质量发展核心动能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贯彻科技自立自强要求,突出“四个面向”,以新型研发机构为抓手、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支撑、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持续推进“121”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
8.深化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落实“四个对接”要求,探索建立灵活高效的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制度,打造全国成果转化高地。深化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动在宁高校院所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建立健全尽职免责机制,加快探索形成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展高水平科技服务机构,培育职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支持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做大做强,鼓励引导高校院所和科技企业设立技术转移部门。实施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行动,强化市场化经营和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建立科学考核评价制度,有针对性地加强金融、人才、土地等政策扶持力度,赋能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发展。
9.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以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目标,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布局,推动紫金山实验室建成国家实验室、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建成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争取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和科技项目布局南京。联合高校院所,高水平建设麒麟创新基地,打造紫东科创大走廊。瞄准综合交通、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基础设施。实施自主创新登峰行动,支持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盟,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形成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10.壮大科技企业矩阵。完善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政策体系,形成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雁阵梯队。着力推动创新激励从产品应用向场景创新转变,为科技产品、科技企业提供强大需求牵引,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快速涌现和迭代升级。完善创新创业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风投创投基金及机构,支持科技企业直接融资。
11.构建多元科创空间体系。深化高新园区改革创新,提高运营管理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力争国家级南京高新区进入世界一流园区行列。推动城市硅巷内涵式发展,增强创新孵化功能,提高产出效益,打造主城高密度创新综合体。深化校地融合发展,布局建设大学创新港,集聚优势学科、科技研发平台、服务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资源,打造产学研融通创新高地。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科创载体高质量发展。
12.推动开放合作创新。巩固拓展“生根出访”计划,放大海外协同创新中心作用,务实推动与欧美科技强国的合作,大力提升与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国家的创新合作。深入开展“百校对接”计划,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项目和人才落户南京。鼓励知名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在宁设立高端研发中心,支持在宁企业设立境外研发中心,支持在宁高校院所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把南京创新周打造成全球创新品牌,继续创办更多有影响力的国际重大创新活动。
13.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施“紫金山英才计划”,扩大科技顶尖专家、产业支撑人才、海外人才、青年人才规模,推动人才总量实现翻番。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水平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大学和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园,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高标准建设“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推进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基地建设,推出“紫金山英才卡”,实施人才安居保障提速计划,多措并举筹集人才住房,创新人才安居模式。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构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环境。
四、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坚守实体经济根本,深化落实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部署,全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培育壮大地标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14.构建特色创新产业集群。实施重点产业链“125”突破行动,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规模超万亿,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人工智能两大产业规模突破五千亿,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等五大产业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列,加快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大力培育未来网络、区块链、航空航天设备、新金融、量子信息、低空经济、安全应急等一批未来产业,形成新兴产业梯队和增长点。优化产业布局“拼图”,坚持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园区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国家级开发园区争先进位。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支持建设滨江千亿级先进制造业新高地。支持国防科技工业布局。
15.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落实自主可控、安全高效要求,深入实施“链长制”,持续推进重点产业强链补链稳链,促进产业链配套区域化、供应链多元化,提升稳定性和竞争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滚动实施“揭榜挂帅”攻关计划,突破一批重点产业链“卡脖子”技术,发展先进适用技术,形成一批国产替代的引领性原创成果,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自主率显著提升。建设若干重点产业共性技术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集中力量发展标志性重大产业项目,培育一批技术主导型、市场驱动型“链主式”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带动产业链垂直整合,营造高黏性、内生型产业生态。
16.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据价值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布局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华东区域数据中心和超级中试中心。建设国家级智能制造研究院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企业“上云”和标杆工厂建设,完善“研发+生产+供应链”的数字化产业生态,创建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数字经济名城。实施城市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建设城市数字治理中心,提高政务数据归集和开放水平,深化数字技术在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城市等领域协同应用。加强数据和网络空间安全治理,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增强数字经济发展韧性。
17.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推动“两钢两化”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扩大现代金融、研发设计、高端商务、现代物流、会展服务等高端服务供给,建设生产服务中心城市。坚持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高品质发展,积极培育健康、养老、育幼、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促进批零住餐等服务业提档升级。坚持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深化跨界整合、技术渗透,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高效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高标准建设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实施标准、质量和品牌建设工程,提高产业和企业竞争力。
五、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积极服务和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有效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枢纽。
18.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消费环境系统再造行动,着力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推动消费创新发展。促进汽车、家电等传统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确保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构筑多层次、融合化发展的消费载体平台,促进传统商圈提档升级,培育建设新兴商圈,布局建设国际化核心商圈、高端化商业中心、特色化商业街区。提升消费供给,加快发展互联网消费,深化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双向提速,大力培育服务消费,鼓励体验经济、首店经济、夜间经济等新消费新零售新业态。加快国际消费通道建设,积极争取建设大型免税购物中心和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大力引进知名品牌和优质商品,推动高品质消费快速增长。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可持续发展。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提高消费便利度和满意度。建设城市外围综合消费中心,增创差异化、领先型消费优势,提高对都市圈消费的吸引力。
19.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坚持补短板与强动能并重,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适度较快增长。加快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六合高淳高质量发展、江南江北协调发展、城市乡村融合发展以及江北新区、紫东地区、南部新城等重点功能板块跨越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长江大保护、城市功能品质、安全发展、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优先支持创新名城建设领域投资,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20.大力促进经济循环。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市场建设,实现区域内企业公平竞争、要素自由流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终端产品生产比重,增强“南京制造”“南京服务”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支持商贸流通、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开拓国际市场。增加优质产品进口。加快建设国际物流枢纽,搭建智能物流配送网络和信息共享平台,构建覆盖都市圈、服务华东、链接全球的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引进枢纽经济头部企业,着力推动物流与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支付结算、专业服务等融合集聚发展。
六、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坚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为加快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塑造新优势。
21.增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升国有资本运营质效,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和战略支撑作用。深化与在宁央省属国企战略合作,支持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实施民营经济跨越发展行动,优化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有效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经营成本和各类负担,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提高民营企业家社会地位,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推动民营企业大规模涌现、高质量发展。提高总部经济政策竞争力,大力引进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地区总部,打造河西新城、江北新区、南部新城三大总部经济集聚区。着力培育南京本土的中国500强企业,壮大南京上市企业规模,促进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市场主体数量翻番。
22.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办法,盘活城乡存量用地和低效用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高标准建设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南京国际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中心,打造知识产权强市。率先完善数据产权制度,创新数据产权保护和利用机制,探索数据要素交易机制和交易市场建设。
23.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工程,落实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继续放宽准入限制,全面促进公平竞争。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大幅取消审批事项,不断提高审批效率。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式,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市场监管机制,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全面实现“一网通办”“数据只提供一次”,惠企政策做到“免申即享”。强化预算约束、绩效管理和审计监督,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
24.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提高产业、企业、人才和投资环境的全球竞争力。对标国际最高水平经贸规则和最具活力自贸园区,推动市场开放、创新开放和制度型开放,高水平建设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深化南京片区与板块园区联动创新发展,打造全国开放型经济体制创新标杆。大力促进外贸模式和业态创新,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推动综合保税区扩区并实现争先进位,创建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和全球跨境数字贸易服务示范区。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地区总部或功能性机构,大力引进标志性旗舰型外资制造业项目,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实现更高质量引进来。积极争取承办国家级对外开放重大活动。深化“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城市建设,推动中亚中欧班列高质量开行,加强与重点友城的务实合作,扩大与沿线重点国家城市的贸易、投资和产能合作,实现更高水平走出去。
25.推动江北新区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高质量建设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主城,大力发展“研创型”产业,确保“三区一平台”建设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推进“121”创新社区等平台建设,推动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等成为开放合作创新范例,初步建成全省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加快建设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两大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标产业,打造信创产业高地,全力推进扬子江新金融中心建设。建成一批城市重大功能性项目,初步展现江北核心区现代化形象。发挥自贸区政策优势,集聚全球高端要素,探索建设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和国际人才自由港。
七、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完善城市功能品质,更大力度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26.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坚持“东西南北中”协调并进,逐步构建“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总体布局。强化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城市功能梯度,构建以江南主城区为“主核”、江北新区为“主城拓展极”、紫东地区为“创新引领极”、南部片区为“新兴增长极”的“一核三极”重点功能布局,加快南北两端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市级功能板块与所在行政区域融合发展。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增存并重拓展用地空间,提高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更好支持功能布局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工业用地高效率利用,引导城镇开发边界外和乡村地区的工业用地向产业园区集中。
27.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合理控制老城人口密度,有序疏解老城非核心功能,进一步提升创新浓度、经济密度和生产服务功能,更好展示美丽古都风貌。实施幸福宜居品质提升行动,大力开展老城有机更新,推动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设施完善和功能提升,持续做好危旧房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整治和街区“微更新”工作,破解出行难、停车难等问题,提高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加强重点地区城市设计管控,打造精品城市地标。推进地下空间、海绵城市、综合管廊、防洪排涝、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28.增强综合枢纽能级。创建交通强国先进示范市,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促进空港、江海港、高铁港等核心枢纽功能提升和要素集聚。积极推动禄口机场提质扩容,尽早启动三期工程,推动高铁延伸至禄口机场,优化提升空铁一体国际综合枢纽功能。发挥长江-12.5米航道优势,加强公铁水多式联运体系建设,打造国际领先的江海联运核心枢纽。推进南京北站、沿江高铁和货运铁路等建设,完善枢纽站点联动布局,基本建成“米”字形高铁网。优化高速公路网、国省干线和城际轨道系统,加快过江通道建设,提高都市圈快联快通能力。提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一步完善主城区城市快速路系统,推进新城新区至主城区免费快速通道建设,提高支路网密度。
29.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探索户籍制度与居住证制度并轨,聚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村“三块地”、社会资本进入等重点领域,深化“人地钱”挂钩等配套改革。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更高标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培育高素质农民,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溧水、高淳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30.促进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动沪宁合产业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宁淮宣黄发展带和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三带一体”建设。加快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跨区域综合交通、新一代信息和能源等基础设施网;加强生态环境联保共治,探索推动生态跨界协同治理、环保数据共享及环境执法标准统一;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实施公交、医疗、社保等一网通建设。务实推进南京都市圈建设,初步建成动能强劲的“产业创新圈”、内畅外联的“资源配置圈”、全域融合的“轨道城市圈”、共同富裕的“宜居生活圈”。加快宁镇扬一体化步伐,确保G312产业创新带建设取得实质成效。支持溧水建设宁杭合作试验区,推进宁淮特别合作区、宁滁和宁马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
八、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独特魅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古都文化与现代文明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31.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教育,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成全国样板。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打造志愿之城。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标识塑造、红色文化育人工程,大力弘扬雨花英烈精神,建设红色文化之城。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网络文明文化建设,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创建网络公益示范城市。
32.高水平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出精品出成果,擦亮城市文艺品牌。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推进市属媒体深度融合,建强用好区级融媒体中心,培育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南京少儿图书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和世界文学之都城市空间、城市音乐厅、跑道公园等标志性公共文化空间。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发展,创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方式,建成15分钟文化生活圈。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大力发展竞技体育,积极争取承办国际性体育赛事,放大奥运城市国际品牌,打造体育强市。
33.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重点发展互联网、设计、影视、演艺等文化业态,大力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实施世界文旅目的地建设行动,推动“一山两水一城墙”传统文旅产品迭代升级,建设一批彰显古都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和特色文化休闲街区,放大园博园品牌效应,建成世界著名文化旅游城市。树立“文旅+”思维,加快文旅“上云、用数、赋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建设一批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
34.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加快建设长江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夫子庙秦淮河历史风光带。深化博物馆之城创建,实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新馆、南京博物院故宫馆、南京市博物馆新馆等工程。加强老城南古民居保护更新和中华门片区整体保护,做好颐和路、长江路、评事街等特色街区保护利用工作。深入开展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实施石头城遗址公园、明故宫遗址展示等工程,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进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开展南京文脉整理,实施城市文化传承影像工程,推进历史人文资源影像化数字化建设,做好传统文化活化传承。深化“我们的节日”南京行动。创新国际传播方式,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放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学之都和国际和平城市品牌效应,建设南京国际和平中心。
九、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打造美丽中国示范城市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构建市域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35.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持聚焦问题根源、加强协同联动、注重整体推进,全面优化沿江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布局,大幅提升长江南京段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注重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深化长江入河排污整治,巩固提升入江水质。着力推动破解“重化围江”问题,加快沿江工业布局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调整岸线分布和陆域功能,更大力度推进防护林带建设、滨江岸线复绿增绿工程,高标准建成“南京外滩、城市客厅”。坚决贯彻长江“十年禁渔”部署,开展“拯救江豚行动”,保护长江南京段水生生物多样性。严格保护长江水源地和新济洲、绿水湾等重要湿地,保持长江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
36.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开展碳峰值管理和碳中和发展研究,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积极谋划推进碳市场建设,打造碳中和示范区和江心洲、南部新城零碳未来城。持续压减煤炭消费总量,实施清洁能源产业化工程。开展产业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环保产业发展,推进清洁生产,构建废旧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强化节水和污水资源化利用。打造绿色低碳的交通体系、建筑体系和消费体系。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和无废城市试点,全面推进垃圾分类。
37.提升城市生态空间质量。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保护与治理,推进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重点生态地区建设,着力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稳固“一带两片、两环六楔”的市域生态骨架,构建秦淮河、滁河水系廊道及高速公路沿线绿化防护生态廊道,加快矿山宕口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以全域生态大贯通促进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融合共生。实施公园城市建设行动,加快紫金山—玄武湖城市中心公园建设,持续推动老城添绿、新区建绿,构建山水城林、蓝绿交织、自然和谐的全域公园体系。
38.持续深化污染防治。强化空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联动治理,提高VOCs、移动源污染、城市面源污染治理水平,实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明显提升。深入实施重点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和城区截流设施功能改造,巩固提升消劣成果,积极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建成应急备用水源地,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化肥农药减量化、土壤污染和白色污染治理,强化危险废物环境安全管理,完善固体废物综合治理体系。增强全社会环保意识。
39.完善生态文明治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环保责任落实体系和制度。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探索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环保执法制度。完善环境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等政策机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探索建立环境权益交易体系和生态产品产权交易体系,推动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的有效转化。支持高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区建设。
十、创造高品质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建设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幸福人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扎实推动富民增收,持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与均等化水平,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40.提高收入水平和就业质量。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增加居民经营性收入。健全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机制,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按市场决定报酬机制。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农民收入。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依托新经济新业态扩大就业容量,引导多渠道灵活就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发展高端产业提升就业质量。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落实困难人员就业兜底保障。
41.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促进教育高质量现代化发展。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高中小学集团化办学水平,实施高中教育增量提质工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布局更加均衡、供给更为充分。开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加强资源整合与规范管理,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等新机制,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质量和社会认可度。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南京晓庄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办学水平,支持在宁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办学。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42.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精准扩面和动态管理,做好企业职工应保尽保和灵活就业人员等各类重点群体的参保工作,实现参保全覆盖。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两保合一”,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大力发展补充养老保险。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稳步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
43.推进健康南京建设。深入实施健康南京行动,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为市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深化公共卫生和医疗机构协同机制,完善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救治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大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新城新区布局,实现“新五区”三甲医院全覆盖,推进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康复医院和社区医院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健全家庭医生制度,加强公立医院建设、管理和绩效考核,深化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积极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打造一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立医疗卫生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人才队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形成一批优势学科和特色品牌。鼓励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支持溧水打造健康中国示范样板。
44.增强人口服务和管理能力。实施科学合理、开放包容的人口政策,促进人口规模适度增长、结构持续优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加强妇幼保健和生命救治,发展普惠托幼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建设托幼机构。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推进“银发生辉”工程。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深化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试点城市建设,培育养老新业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高品质养老机构,加快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大力发展家庭公共服务,推动优质家庭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弥合全民“数字鸿沟”,打造全龄友好城市。
45.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高标准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推进城乡社区体制改革,加大基层放权赋能改革力度,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建立行政事务社区准入制度,切实减轻村社区组织负担。坚持科技赋能、智慧治理,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基层管理服务机制,建设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城市。办好南京网格学院,加强基层社区治理队伍建设。
十一、统筹发展和安全,提高城市安全韧性发展水平
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安全战略,把安全发展贯穿城市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完善社会矛盾和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机制,防范和化解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各种风险,建设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高水平建成平安南京。
46.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市委国家安全委员会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完善重点领域协调机制,提高国家安全领域重大问题分析研判和应对能力。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市民国家安全意识。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工作。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
47.维护城市运行安全稳定。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确保全市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提高粮食、能源保供能力,维护城市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完善人民防空体系。积极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深化互联网金融整治。加强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坚决维护生态安全。
48.更好保障市民生命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亿元GDP事故死亡率等安全生产指标水平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提高产品和服务安全水平。加强自然灾害防御工程建设,推进江河湖库治理和堤防加固工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全面提高城市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49.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和危机干预机制。提高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水平,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和各类犯罪,不断提高群众安全感。
十二、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起来,为实现我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50.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推动全市党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在南京落地生根。落实党委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教育引导全市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推动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不懈奋斗。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实施专业化能力提升计划,提高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能力。深化“三项机制”运用,更好激励保护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建立健全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常态长效机制,把基层减负落到实处。完善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51.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市有机统一,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和发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市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全市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南京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市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探索基层群众自治有效途径,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不断提高联系服务凝聚群众的实效。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民族、宗教、侨务等工作方针和政策,切实做好对台、港澳工作,办好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
52.提高法治保障能力。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要求,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地方立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完善行政执法和司法衔接。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积极开展公益诉讼。加快国家级法治园区建设。深化普法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53.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和本次全会精神,高质量编制市和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把本次全会确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落细落实,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市级规划体系。加强规划组织实施,健全政策协调、工作协同和重大问题研究解决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确保市委关于“十四五”规划部署要求落到实处。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首位担当,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创新实干,为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胜利、谱写“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获取
最新情报资讯
扫一扫免费
阅读最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