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信息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全文)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7-03-21 14:24
分享:

社会信息化成果惠及全民。一是信息化加快促进教育公平和文化繁荣。建成了“数字教育城”公共服务平台和覆盖全市基础教育学校部分学科的智慧教学支持系统,开通了广州文化市场服务平台、广州图书馆微信服务平台、“群体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等文化服务便民应用。二是信息化有效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成全市统一的医院预约挂号平台和医保实时结算的“广州健康通”移动应用服务平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达到了国家人口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四级乙等”水平,初步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与大型医院、公共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三是信息化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服务能力。社会保障(市民)卡累计持卡人数超过1100万。推进“广州通”上线运行,提供政务、医、食、住、行、娱等领域共47项便民服务,日均服务约1万人次。

电子政务应用进一步深化。一是电子政务云服务新模式成效显著。建成了网络、计算、灾备、安全等资源全市统一共享的政府信息化云平台,创新“统采分签”的云服务模式,支撑26个电子政务业务系统运行。二是政府信息共享的广度和应用深度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出台了《广州市政府信息共享管理规定实施细则》,以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解决了16类基础信息“一数一源”、行政机关依法定职能共享需求以及共享需求争议事项解决联合会审机制等三方面核心问题。截至2015年底,市政府信息共享平台已接入单位95家,累计交换共享数据量达57.20亿条,累计共享市政府60个部门的相关信用信息1000多万条。三是电子政府建设不断深化。市网办大厅已进驻47个市直部门,设立12个区分厅,超过90%的行政审批事项和约90%的社会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

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大幅提升。一是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建成了覆盖市中心区主次干道、重点客运站周边、治超站的交通视频实时监控网络,启动建设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输变电设备状态评估系统。二是城市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利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对实时感知数据进行处理,为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建设提供智能化服务。构建了综合管理、执法、监督和社会参与的“四位一体”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了城市管理网格数据库、三维实景影像库,建成了高密度平安城市视频监控平台,建成了全国首个微信智慧社区。三是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稳步推进。广州荣获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应用评估创新奖,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为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番禺区、黄埔区入选住建部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南沙区入选工信部的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试点。

“十二五”期间,广州市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产业整体大而不强。缺少世界知名品牌、实力雄厚的旗舰型企业,产值排名靠前的企业多数为外资(加工型)企业,本土骨干企业存在总量偏少、规模偏小等问题。大量生产制造企业主要以代工业务为主,集中于价值链的组装制造环节,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附加值较低。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导致部分企业代工生产环节加快向外国或外地转移,同时新兴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二是数据开放利用程度不高。公共数据资源融合程度不高,数据开放尚处于起步阶段,数据加工智能化水平不高,缺少高端数据应用与服务,数据资源闲置、社会化利用水平不高等问题仍很突出,影响了公共服务的水平、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

三是两化融合深度和广度不足。大部分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基础较差,面临装备智能化水平较低、系统集成应用能力不足、组织流程管理缺位等问题。

四是信息化发展区域不平衡。各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异较大,智慧城市建设步伐不一致,导致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整体不高,城中村、出租屋脏乱差等现象仍然制约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应用的整体推进。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