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环境污染事故风险
近年来,随着环保法规陆续出台,政府部门环保检查日趋严格,国家对危废处置企业的环保要求也逐步提高。对危废处置企业而言,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将会受到罚款、赔偿损失、停产整改等处罚,甚至会丧失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从而影响危废处置企业的持续经营。报告期内,公司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项目设计及环境影响评价批复相关要求,配套建设环保设施;专门设立安全与环保部门,负责安全与环保工作,未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未受到环保部门处罚。但若公司未来生产经营管理不善,对环境造成污染,将会为公司正常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三)环保政策变动的风险
1、环保政策趋严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
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环保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对企业的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报告期内,公司高度重视生产过程中的环保工作,根据相关标准提升环保技术及环保设施的投入。未来,若环保标准进一步提高,导致公司现有的环保技术、配套设施无法达到环保要求,将对公司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2、跨省转移趋严,影响公司危废供应的风险
危废具有危险性,长距离运输终存在泄露、非法倾倒等风险,因此,危废适用“集中处置”、“就近处置”的原则,跨省转移危废需经环保部门严格审批。报告期内,公司在积极拓展跨省危废货源的同时,严格遵守环保部门的要求,履行危险废物跨省转移报批手续。未来,若跨省转移的环保政策趋严,可能会导致公司跨省危废货源供应减少,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带来不利影响。
三、技术风险
(一)核心技术外泄的风险
危废处置行业属于技术复合型行业,专业的危废处置技术能够提升危废资源化效率、降低处置过程的二次产废量,为处置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经过十余年探索,公司研发形成多项兼顾安全、环保和效益的核心技术,危废处置及资源化利用能力持续提升,技术优势是公司核心竞争优势之一。
(二)新技术研发失败的风险
近年来,国家对危废处置行业监管日益趋严,市场对危废处置的工艺技术要求也不断提高。目前,公司正在建设“江西巴顿多金属回收利用项目”、“江西兴南冰铜利用项目”等项目,配套进行多金属回收技术、冰铜综合利用技术等新技术的研发。
未来,若公司未能按计划完成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可能会导致公司无法保持技术优势,从而对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四、内控管理风险
(一)业务扩张过程中面临管理风险
有色金属类危险废物处置企业的危废收集、处置过程具有非标特征,运营过程依赖良好的管理体系。目前,公司已建立了覆盖“收集、处置、库存管理、产品销售”的业务内控体系,配套全面的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对外投资管理体系等管理体系。
近年来,公司在广东、江西、广西、山东等多地设立子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张。未来,若公司内控体系配套建设不能满足生产经营规模持续扩张的需求,则公司业绩将受到不利影响。
(二)安全生产风险
公司主要从事危险废物的处置利用,主要原材料危险废物通常具有危险性,若危废收集、运输、贮存、处置等环节操作不当,可能造成意外安全事故。针对生产安全,公司已设置了安全环保部,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安全隐患排查制度,推行安全标准化生产,加强安全风险的管控和安全事故的防范。但仍存在因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安全监管不严格而造成安全事故的风险。
五、在建项目风险
目前危废处置市场上处置能力供不应求,新增产能是危废处置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提升业绩的有效手段之一。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主要在建项目包括“江西巴顿多金属回收利用项目”、“江西兴南冰铜利用项目”、“广西飞南铜资源环保再生利用项目”等。
六、财务风险
(一)净资产收益率下降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4.12%、26.59%、33.60%及10.80%。本次发行成功后,公司净资产值将大幅增长。由于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建设与达产需要一定周期,项目产生的效益难以在短期内与净资产的增长幅度匹配,因此公司存在短期因净资产快速增加而导致净资产收益率下降的风险。
(二)税收优惠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根据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享受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其中,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关于从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公告》(财政部公告2019年第60号),公司作为从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业,享受15%企业所得税税率优惠,该优惠政策于2019年颁布,于2021年到期,政策不确定性相对较大。未来,若上述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化,或公司不再符合上述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条件,导致公司无法持续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三)存货金额较大的风险
公司存货主要为含铜等有色金属的危固废、在成品、产成品等。出于生产备货需求,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较高,分别为88,987.93万元、97,762.80万元、71,476.15万元和95,488.87万元,占期末资产总额的比例分别为58.48%、52.90%、30.37%和33.76%。报告期内,公司结合有色金属市场价格、市场供应情况、生产经营需要等制定存货购销计划,并根据会计准则合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建立了良好的存货管理体系。但如果未来有色金属市场价格大幅下降,将导致公司存货可变现净值减少,存货跌价风险提高,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