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主要目标
到2020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到2025年,生态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清洁生产、高效生产、低碳生产占主导地位,为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经过5-8年的发展,清洁生产产业初具规模,传统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和质量效益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中医中药、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数据信息、军民融合、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循环农业优势彰显、打响绿色生态品牌,建成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构建市场潜能大、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生态产业体系,绿色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形成绿色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统筹协调的发展格局。
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模进一步壮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节能环保产业产值2020年达到1000亿元,2025年达到2000亿元。清洁生产、高效生产、低碳生产的产业发展特征更加明显,基本建成协调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绿色生态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提高,建成一批生态产业示范工程和示范园区,生态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资源能源利用更加高效绿色。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约能源、主要污染物减排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约束性指标,能源、水资源、土地总量和强度“双控”成效明显。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20%,一般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资源能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20年,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重点区域治理成效显著,整体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2%以上,境内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92.1%以上。到2025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指标
类别 | 序号 | 目标名称 | 2016年 实际 | 2020年预期 | 2025年 预期 |
绿色产业发展 | 1 | 绿色生态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 | - |
2 | 节能环保产业产值(亿元) | / | 1000 | 2000 | |
3 | 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占电力总装机比例(%) | 58.53 | 60 | >60 | |
4 |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 51.5 | 55 | 65 | |
5 | 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规模比重(%) | 50 | 60 | 65 | |
6 | 林下经济产值 | 68 | >80 | >100 | |
资源 节约 | 7 | 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 | 19 | 20 | 22 |
8 | 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 | 7333.62 | 8953 | 完成国家指标 | |
9 |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 9.42 | 14 | ||
10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9.55 | 17 | ||
11 | 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万元) | 164 | 110 | ||
12 |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0.547 | 0.57 | ||
13 | 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 | 13.97 | 50 | ||
14 | 资源产出率(%) | 1.00 | 1.057 | 1.1 | |
15 | 一般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 | 73 | 80 | |
环境 保护 | 16 |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83.6 | 82 | 完成国家指标 |
17 | 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均浓度下降(%) | 7 | 10 | ||
18 |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Ш类水体比例(%) | 92.1 | 92.1 | ||
生态 建设 | 19 | 城市污水处理率(%) | 89.62 | 95 | 99 |
20 |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80 | 95 | 99 | |
21 | 森林覆盖率(%) | 11.33 | 完成国家指标 | ||
22 |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 2.27 | |||
23 |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 | 29.24 | 30 | 33 |
备注:带“-”的指标待国家出台相应的统计制度和标准后及时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