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特色小镇建设概况及主要问题分析(全文)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8-01-29 18:04
分享:

中商情报网讯:近年来,绍兴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结合区域实际,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企业主体、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原则,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培育建设。两年多来,总体推进有力、成效明显,但也存在规划欠科学、特色欠鲜明、活力不够强等问题。

一、绍兴市特色小镇培育建设现状

自2015年浙江省开始启动特色小镇创建以来,绍兴市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具有绍兴特色、对区域发展有较强带动和支撑作用的特色小镇,努力实现发展动能转换,充分发挥特色小镇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1、坚持彰显特色,分类培育建设。一是实施分类培育。注重按不同产业进行特色培育,按不同行业实行分类培育,截止2016年年底,全市已有33家省、市级特色小镇,主要分为四个大类:产业类10家、旅游类6家、历史经典类10家、其他类(金融、信息、文创)8家。二是实行三级联创。截止2016年年底,绍兴市共有6个特色小镇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3个小镇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名单。市级共确立33家市级特色小镇(含省级),区、县(市)确定了20家左右的创建对象。三是注重示范引领。袜艺小镇被列入省级示范小镇,黄酒小镇已入选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示范点名单、经信领域省级行业标杆小镇。

2、坚持项目引领,突出有效投资。2016年全市33家特色小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4亿元,完成年初既定300亿投资目标任务。剔除商品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后为303亿元,其中,特色产业投资192亿元,按照省定60%以上要求,绍兴市已达63.4%,超过标准3.4个百分点。谋划推进了一批具有标志性、特色性的重大项目,2016年实施入库项目712只,计划总投资860亿,已累计投资587亿,投资进度达68%。其中,实施10亿元以上项目21只,完成投资进度58%。

3、坚持资源整合,强化服务配套。一是宣传推介加大力度。在国家、省级各类新闻媒体上多次推介宣传绍兴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并专题举办了特色小镇新闻发布会。黄酒小镇、袜艺小镇接待省内外前来考察参观团队均达800批次以上。二是创业氛围日益浓厚。2016年33家特色小镇新入驻企业1200家,入驻创业团队161家。各类创业平台的成功搭建,进一步推动了小镇创业创新氛围,如袜艺小镇以袜业智库为载体,建成袜艺设计、打样、检测、大数据和新产品发布五大中心,吸引了一大批年轻创业者,进驻企业57家,直接服务各类企业1000余家。

二、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绍兴市特色小镇建设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对照省里“产业优势突出、生态环境优美、区域面积小巧、投资主体明确、功能集成完善”等要求,目前仍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

1、产业引领仍需加强。目前,绍兴市各地谋划建设的特色小镇,虽紧紧围绕区域实际,特色鲜明,但大部分以生态、休闲、健康、养生等类型为主。通过对33个市级以上特色小镇汇总分析,定位黄酒、丝绸、茶叶、书法等历史经典产业的特色小镇占比为27.6%;定位健康、旅游产业的特色小镇占比为17.2%;定位服饰、领带、珍珠等时尚产业的特色小镇占比为13.8%,三者合计占比达58.6%,基本可归纳为传统产业。特别是黄酒小镇、湿地小镇等不少项目仍由政府或国有公司主导,民营性质的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投资参与大项目的力度还不足,小镇建设投资力量“强政府弱市场”、推进模式“自上而下”等特征明显。定位信息经济、金融、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的小镇数量相对偏少,尤其缺乏诸如“梦想小镇”(余杭)、“互联网小镇”(乌镇)等能够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引领型小镇。

2、产城融合仍需提升。特色小镇具有产业、文化、旅游、生态甚至社区等多重功能,是“产、城、人”三位一体的新型空间。如杭州市的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专门成立了区、街道两级的“为企服务中心”,提供工商注册、帮助子女就学、办理员工社保等一条龙服务,解决了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就绍兴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现状来看,在产业平台建设、产业项目引进或者投资、产值和利润等方面,大家都很重视,能够准确把握,而对小镇公建设施的同步配套建设容易忽视,或在空间上隔离开来。如果产城融合度不足,会导致小镇生活品质不高,降低了对高端人才、创新人才的吸引力,从而影响特色小镇的竞争力和最终生命力。

3、要素供给仍需强化。省里明确,特色小镇建设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虽然各地在资金扶持方面都採取了行之有效的举措,但企业和当地居民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仍需加强。特别是当前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在投资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企业普遍不敢贸然投入大量建设资金,导致很大部分项目仍停留在纸面规划阶段,实质性开发建设进展缓慢,这也是部分乡镇在建设特色小镇过程中遭遇的最大瓶颈之一,而以传统产业或历史经典产业为主体的特色小镇更是如此。集中体现在用地指标短缺,融资渠道狭窄,高端人才和创业团队引入较少,市、区一级关于小镇人才开发引进、企业减负、招商奖励、资金返还等方面落地性政策出台较少,制度“红利”相对不足。如抹茶小镇内大多为农保田,建设用地指标稀少,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同时受宋六陵国家级文保单位限制,项目落地较难。

4、考评机制仍需创新。从目前的考核规定看,特色小镇的培育建设周期仅为三年,甚至还达不到一个大型项目从开发建设到竣工达产的运作周期,而在此期间小镇需在规划编制、项目推进、效益产出、机制创新、旅游景区创建等方面完成大量工作任务,与培育周期在8至10年以上才形成较大规模和可观效益的乌镇、西塘等小镇相比,建设周期捉襟见肘,投资效益短期内难以显现。除此之外,现有特色小镇考核指标设置“硬”有余而“软”不足,即过于注重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用地使用、税收、产值等“硬指标”,而对于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创业孵化、培训交流、文化宣传、产学研合作等不具备物质形态的“软投入”则相对有所弱化,不能全面客观反映特色小镇尤其是历史经典类小镇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方面的成效。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