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高效集约、协同共享、融合开放、绿色环保的城乡高效配送体系。确定全国城乡高效配送示范城市50个左右、骨干企业100家左右。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配送网络基本健全,农村配送网络基本形成,城乡配送网络基本衔接。
--运行效率显著提高。配送组织方式更加集约,先进技术和通用标准得到广泛应用。配送成本明显下降,商贸企业物流费用率降低到7%左右。
--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制约城乡配送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规划保障更加有力,停靠装卸等配套设施更加完善,配送车辆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通行更加顺畅。
二、主要任务
(四)完善城乡配送网络
1.优化城市配送网络。加快构建以综合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公共配送(分拨)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城市配送网络。鼓励根据需求建设集仓储、运输、分拨、配送、信息、交易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物流中心,强化物流中心的集聚辐射功能。鼓励建设相对集中的公共配送(分拨)中心,支持仓储、零担运输、电商、邮政、快递等各类企业共建共用,提升配送中心的公共属性。加快建设末端配送网点,丰富零售门店的送、取货物功能,完善快递基层服务网点布局,支持邮政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发展自助提货设施等末端公共服务点。
2.完善农村配送网络。健全以县域物流配送中心、乡(镇)配送节点、村级公共服务点为支撑的农村配送网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构建公共配送中心和末端网点直通快捷的农村配送网络。支持县域物流配送中心强化资源整合、集散中转、仓储配送等功能。依托乡镇连锁超市、邮政营业场所、客货运站场、快递网点、农资站等网络资源,建设上接县、下联村的农村配送节点。依托农家店、便民店、村邮站、三农服务站等末端网点,发展农村公共服务点。农产品主产区乡镇重点建设具有农产品集聚、产地预冷、加工配送等功能的公共冷链设施,从产地高起点发展冷链物流网络。
3.加强城乡配送网络衔接。发挥区域配送中心衔接城乡的功能优势,形成衔接有效、往返互动的双向流通网络。鼓励跨部门资源共享和跨行业协作联营,推动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邮政、快递、供销合作、第三方物流等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网络,充分利用农村现有仓配资源,拓展农产品上行物流通道,打造“一点多能、一网多用、深度融合”的城乡配送服务网络。
(五)优化城乡配送组织方式
4.加快发展集约化配送。发挥第三方物流企业仓配一体化服务优势,融合供应商、实体零售门店、网络零售的配送需求,发展面向各类终端的共同配送。依托物流园区、批发市场等配送需求集中场所,整合零担长途干线运输“落地配”与城市配送资源,发展面向机关单位、工商企业、学校医院等消费团体的集中配送。扩大零售终端网络,整合供应商配送需求,发展面向连锁超市、百货店、专卖店、专业店等零售门店的统一配送。依托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面向电商平台和团体消费的农产品批量配送。结合城市交通状况和配送需求,加强商贸、快递与物流企业的协同协作,因地制宜发展夜间配送、分时段配送。创新发展符合个性化、定制化消费的配送方式。
5.推动各类配送资源协同共享。加快发展公用型仓储设施,强化集货、分拨和配送功能,推动各类配送中心对外开放、共享共用,推动供应链各环节库存统一管理。加强实体商业配送网络与电商、快递等物流配送网络的协同共享,探索在分拨中心、配送中心环节加强合作,推动店配与宅配融合发展。加强末端配送资源共享,促进快递、邮政、商超、便利店、物业、社区等末端配送资源的有效组织和统筹利用。鼓励平台型物流企业和无车承运人的发展。加强配送车辆的统筹调配和返程调度,推广循环取货、返程取货等方式,减少车辆空载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