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成经济新增长点:2020年广东将建100特色小镇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7-12-15 17:49
分享:

二、重点任务

(一)打造产业发展新平台。立足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历史文化、产业集聚等特色,做精做强特色小(城)镇主导产业,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小镇大产业,扩大就业和集聚人口,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实现特色产业立镇、强镇、富镇。支持有条件的小城镇特别是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周边的小城镇,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等产业。推进专业镇协同创新,通过区域分工合作,推进形成一批产业专业合作区。着力构建特色小镇高端要素集聚平台,支持特色小镇建设孵化器、加速器、工业设计中心、专门化总部基地等新型载体,促进产业发展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建立知识产权、质量检测、工艺设计、品牌策划、市场营销、金融服务、文化创意、文化体验等综合服务平台,促进纺织、服装、珠宝、陶瓷、家居、灯饰、红木、玩具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依托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建设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培养特色产业发展所需各类人才。

(二)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特色小(城)镇创业创新成本低、进入门槛低、各项束缚少、生态环境好的优势,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平台和载体,促进特色小(城)镇发展动能转换。鼓励特色小(城)镇建设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服务平台,构建富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圈。集聚创业者、风投资本、孵化器等高端要素,吸引大学、科研院所、国家和省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交流论坛等科技资源,聚焦研发、设计、营销等高端环节,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耦合。依托互联网拓宽市场资源、社会需求与创业创新对接通道。营造集聚高端要素、吸引各类人才、激发企业家活力的创新环境,推动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新型特色小镇。

(三)强化基础设施新支撑。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的原则,加强特色小(城)镇交通、能源、信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支撑发展能力。强化特色小(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提高公路技术等级和通行能力。加强大城市及城际轨道交通在特色小(城)镇的站点(场)设置,高效衔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促进互联互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加强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共享交通,推进公共停车场建设,建立微公交系统。积极探索各类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建设分布式能源和区域供冷设施。鼓励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支持在特色小(城)镇建设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景区。鼓励综合开发形成集交通、商业、休闲等于一体的开放式小(城)镇功能区。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推广建设人工湿地、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透水性广场和可渗透路面。完善排水防涝、防洪设施,加强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强燃气、消防等设施保障。鼓励有条件的特色小(城)镇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四)增加公共服务新供给。按照统筹规划布局、促进资源共享的原则,健全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特色小(城)镇人口集聚能力。根据城镇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分布,统筹布局建设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使居民在特色小(城)镇能够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按同等城市标准配置教育和医疗等公共资源。实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在条件成熟、人口集中的小(城)镇建设具有县级水平的医院;鼓励在有条件的特色小(城)镇布局建设三级医院。推动省市县知名中小学和特色小(城)镇中小学联合办学。推进土地集约混合使用,增加商业商务、休闲娱乐、创业创新、高端服务等城市功能。推动“一门一网式”政务服务向特色小(城)镇覆盖。加快构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务圈”和繁荣的“商业圈”,吸引高层次人才到特色小(城)镇就业、创业、生活。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