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增加劳动力供给 推动人口与经济良性互动
准确把握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人口对经济的能动作用,持续增加劳动力有效供给,着力提升劳动力素质,逐步实现劳动力质量对劳动力数量的替代,应对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和结构老化趋势,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节 增加劳动力供给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围绕“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实施援企稳岗、社保补贴、税费减免等政策,鼓励各类企业更多吸纳就业。健全完善保险制度,规范发展社区便民、家政服务等新型业态,大力支持灵活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和残疾人等重点人群接受免费职业培训,提高重点人群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完善创业政策体系,构建良好创业环境,拓展社会创业空间,激发劳动者创业活力,让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加大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建设,健全落实法规咨询、信息发布、职业指导和介绍、就业和失业登记等公共服务制度,增强就业创业服务的针对性,提升劳动力市场流动活力和劳动力供求匹配效率。
——推动劳动力转移。顺应全球产业变革和国内外产业分工变动趋势,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协同推进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三次产业加快融合,带动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就业转移,缓解劳动力结构性矛盾。以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为牵引组织就业培训,开展创业活动。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去产能转岗职工等重新就业或以创业带动就业。持续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并稳定生活,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扶持政策,帮助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劳动力尽快转移就业,做到能转尽转。
——开发劳动力资源。适应老龄化发展趋势,借鉴有益经验,积极开发大龄和老年人力资源。继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大龄劳动力在岗继续教育培训,支持大龄劳动力提升就业技能,避免其过早退出就业市场,鼓励大龄失业人员回归劳动力市场。落实国家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延长工作年限,完善老年人劳动权益保障制度,发挥老年人的社会经验和职业技能优势,推动老年人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开展咨询服务,从事科研开发推广和生产经营等活动。落实完善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构建大龄和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
第二节 提升劳动者素质
——构建学习型社会。高素质的劳动力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把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摆上战略位置,着力形成崇尚劳动、积极向上、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社会风气。重点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培养高素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增强教育在服务发展、创新驱动中的先导性作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一步深化劳动、人事、工资、分配等制度改革,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调动劳动者学习技术和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
——提升劳动力知识和技术水平。在普惠学前教育,均衡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普遍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推动各类学习资源开放共享,畅通继续教育通道,提高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重点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专业,推动若干高校和学科专业进入国内或世界一流行列,全面提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推动经济创新驱动发展。
——提升劳动力健康素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居民合理膳食、稳健心理、控烟限酒,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开展劳动力职业健康服务,推动用人单位落实职工定期免费体检制度,保护劳动者健康权益。加强安全生产,切实降低重特大事故发生频次和危害后果,大力减少工伤事故。强化职业病防控与诊治,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遏制尘肺病和职业中毒高发势头,开展职业病危害基本情况普查,健全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
第三节 加快高端智力入赣
策应“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战略,服务赣江新区建设、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和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集聚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以增强创新能力为导向,积极引进国外、境外、省外各类人才。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引领新兴学科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一批能够加速推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在引进、使用、评价、分配、激励等重点环节,完善落实政策体系。积极对接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引才工程,刚性引才和柔性引才并重,探索建立市场发现、市场认可、市场评价的引进人才机制,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突出能力、业绩和贡献导向,制定人才分类评价标准,保障人才以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创新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健全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引进人才在任职、社会保障、户籍、子女教育、住房、医疗及办理签证、居留或永久居留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打破制约人才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人才在不同性质单位和不同地域间自由流动,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人才与企业科技人才的双向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