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优化城市人文环境
——推进文化领域信息化。完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汇聚文化展示、文化演出、文化培训等信息,建立“文化上海云”,为市民提供触手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场馆信息化建设,改善访客的现场体验。提高各类馆藏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水平,深化“数字博物馆群”建设。鼓励企业开发推广各类适应市民需求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互联网文化服务领域的龙头企业。强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创意研发、工艺设计等领域的应用。
——拓展旅游服务信息化。建设上海旅游信息管理和发布平台,整合景区、设施、产品、服务、监管等信息,提升旅游行业管理和服务能力。建立旅游舒适度指标体系,提升旅游公共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快速响应和及时处置的能力。依托迪斯尼、佘山等特色旅游度假区建设,开展智慧旅游创新示范。鼓励和引导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逐步整合商、旅、文信息,为游客提供全要素、全过程的旅游信息服务。建设以气象公共数据社会服务云平台为依托的“问诊式”气象台,以及面向交通、农业、卫生、环境、旅游等重点行业的专业气象服务平台,提升气象信息服务水平。
4.改善便捷交通出行
——提升便捷化出行水平。整合实时路况、公交动态、停车动态、水上客运、航班和铁路动态等各类信息,提供一体化出行信息服务。完善道路信息采集网络,深化高速公路、快速路和地面道路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建设公共停车信息平台,推进道路停车场收费、公共停车综合信息服务等系统建设。完善公路客运行业联网售票系统,推动第三方票务和票款清分平台建设。完善营业性小客车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对出租车、约租车、租赁车等各类车辆的动态跟踪、监管和服务。在交通枢纽、商务园区等区域,探索开展车路协同、车联网等试点。
——完善交通智能化管理。建立公交综合一体化管理平台,实现车辆到站动态信息全覆盖和公交企业智能集群调度常态化管理。完善营运车船动态监管平台,实现省际客运班线车、包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信息与全国道路运输车辆动态信息平台对接,以及重型载货汽车、半挂牵引车信息与全国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服务平台对接。拓展长三角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推进轨道交通线网检测和管理系统建设。推动交通大数据共享开放和应用,为城市路网及公交优化、综合运输协调、交通安全应急等提供智能决策支持。
专栏一智慧生活
卫生服务综合管理平台。建设覆盖医疗、医保、医药、公共卫生领域的综合管理平台,实现政府的政策与资源联动;建立卫生计生行政决策综合管理平台,推进市级平台与区级平台、业务系统的深度融合和无缝对接。
智慧交通出行信息发布体系。建设交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面向公众出行信息需求,通过移动终端等多种载体,提供涵盖公共交通、对外交通和道路交通的交互式综合性信息服务。
气象公共数据社会服务云平台。构建稳定、开放、安全的气象大数据平台,面向公众提供统一的气象基础资料与产品,实现公众全方位无缝隙获取气象信息。
智能化残疾人证工程。完成智能化残疾人证发放,以残疾人事业数据资源中心为依托,完善社会保障、康复、教育、就业服务等应用功能,拓展在金融、交通、旅游、公共文化等领域的服务功能。
(二)发展智慧经济,构筑创新之城
围绕信息化助推“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发展“四新”经济,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信息消费,推动智能制造,全面提升本市经济发展活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