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升两个增长极
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发展工程,提高集聚要素资源、集聚创新功能、集聚高端产业的能力,高起点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东营市要加快推进国家石油装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依托骨干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海洋石油钻采装备和海洋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形成集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海洋石油装备高端产业链;积极发展健康养殖、海水利用、海洋油气开采等产业。滨州市要重点开发海水健康养殖主导品种和关键技术,积极打造海洋生物高效养殖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海底高压软管、移动式海洋钻井采油平台等产业化开发,推动特色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规模化发展。推动海洋生物制品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多肽生产基地。建立合作机制,壮大临港物流业,共同打造黄河三角洲滨海生态旅游品牌。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要发挥好国际海洋城的载体优势,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深化国内外合作,着力打造优势海水种苗繁育基地和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特色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充分发挥山海景观兼具,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打造独具特色的滨海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区。深入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沿线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中蒙经济走廊重要支点城市的优势,打造纵贯东西、连通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服务“一带一路”的国际物流集散中心和临港产业基地。
(四)优化五海湾生态经济区
以莱州湾、芝罘湾、威海湾、石岛湾和胶州湾五大海湾为重点,优化美化人工岸线,实施蓝色海湾整治工程,加强海洋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和珍贵动植物资源的保护,进一步提升海湾环境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
莱州湾。重点打造以高效生态经济为特色的海湾经济区。大力实施海洋牧场建设、湿地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海洋污染综合治理、节能减排、海洋生态保护、能力建设和科技支撑七大类生态整治示范项目,全面提升莱州湾生态服务功能。重点是研发推广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筏式养殖、海底森林等技术,打造海洋牧场建设示范;加大陆源入海污染整治和海上溢油整治力度,开展水域生物净化示范;推广应用滩涂池塘养殖排放水的梯度利用关键技术、海洋盐业排放水的综合利用技术、工厂化养殖循环水利用技术,建立渔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加大对已选划海洋特别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保护力度,维护和改善莱州湾生态平衡。
胶州湾。重点打造以海洋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海湾经济区。根据胶州湾水域及沿岸功能分区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合理调整环湾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严格控制陆源及海上污染物排放以及盲目的围填海活动。实施重点河流流域治理工程、河口湿地保护工程、生活及工业污水治理工程、港口及船舶污染达标工程以及底质污染治理工程,加快大沽河、墨水河及李村河等重点入湾河流的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环湾主要工业园区和城区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实行100%达标排放;严格控制港口及临海工程建设的疏浚废物及生活垃圾处理,明确不同海域功能区水质标准,建立海上运输船舶及养殖海域的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设立大沽河湿地保护区,全面恢复胶州湾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遏制胶州湾面积加速减少的趋势,打造水净物丰、景观怡人的蓝色海湾,创建国家海洋公园。
芝罘湾。重点打造以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海洋经济区。严格控制城市污水及海上污染物排放,合理规划沿岸工程建设项目,全面维持芝罘湾的海水水质标准。重点实施港口搬迁、养殖区转型以及污水控制工程,重新定位烟台港—芝罘港区的功能,逐步由客货运输向旅游观光转移,推动芝罘邮轮靠泊港和游艇码头建设。严格控制海湾周边海域海水养殖规模以及排污总量,提高滨海旅游项目环境评估标准,全面维护芝罘湾的海洋生态系统健康。
威海湾。重点打造以滨海旅游、休闲渔业为特色的港湾休闲旅游区。依托刘公岛、沿海公园,突出海洋文化特色,推进蓝色休闲之都建设。加快威海湾港区转型升级,提升新港客运货运能力。建设好刘公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加大对刘公岛、日岛等岛屿和太平洋鲱鱼等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力度。控制主城区生活和工业污水排放以及海上旅游与交通船舶污染,加强海洋监测能力建设,加快改善湾内水域水质。
石岛湾。重点打造以现代渔业、海洋新能源、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为特色的海湾经济区。科学配置海湾岸线,优化沿湾港口航运、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布局。合理规划用海项目,保障石岛湾核电用海需求。依托百万吨级渔业冷链物流园区和渔港经济区,着力打造现代渔业企业集群。加强海水水质监测,防止发生次生灾害。有序推进破损岸线整治修复,改善海湾生态系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