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保壳”选择题
或许迟到,但不能说晚。
本报此前的报道中,曾提到一个故事。
一家出现兑付危机的私募机构,在被立案侦查后,部分销售团队另起炉灶,以XX金控为名注册一家新的私募,名字霸气恢弘。
大概两年前,具体也很难记清,这家机构开始寻找各种关系想在基金业协会备案,后来备案成功。类似的剧情太多,时隔许久,着实让人很难明明白白的娓娓道来。
那时基金业协会备案的私募,似乎是拿着官方发的金字牌照,宣传素材上恨不能多描几段。
在上述私募备案后不足两年时间,基金业协会备案数量迅速增长,到2015年末的数量已经突破两万家……
后来市场突变极大考验了私募基金市场的抗压能力。
而在2016年年初,新的监管细则接踵发布。在大资管格局的口号被喊出多年之后,新制度开始给予行业的规范化带来变量。
根据基金业协会的统计,截至目前,已登记但未展业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超过1.7万家,占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总量的69%。其中不少按照新的规定将被注销在基金业协会的备案。业内人士反馈,“新规对于规范整个行业有较大的好处,但是仍然存在多种问题。譬如对于已经备案但没有发产品的私募基金,预留给他们设计产品、销售产品的时间有很大的限制,工作压力会变得很大。”
年前最后一个交易日——2月5日,基金业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引来业界关注。
加之基金业协会发布的《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内部控制指引》、《私募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多个重磅文件,监管层的新动向将对私募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根据《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协会主要从取消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证明、加强信息报送、法律意见书、高管人员资质要求等四个方面加强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相关事项。其中备受关注的,符合3种情形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将要面临注销其资格。
有业内人士表示私募行业将面临大“清洗”,但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在私募人士看来,较“保壳保资格”,阳光化成本、市场环境才是它们更为看重的因素。
逾半数或将被清理
2月5日,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登记出台“新规”。其中,三类私募基金管理人在今年要面临资格被注销,一是新登记的私募,如果6个月内仍未备案首只产品;二是登记满12个月的私募,在今年5月1日前还没有备案产品;三是登记没满12个月,在今年8月1日前没有备案产品。
而根据基金业协会的统计,截至目前,已登记但未展业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超过1.7万家,占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总量的69%。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新规出台后的2月14-16日备案产品进行统计,共有116个私募基金产品进行备案,其中有19个产品为该私募基金管理人首只产品,占比16.38%。
深圳一家私募董事长梅华表示,此次新规出台无疑加大监管力度。“以往存在部分私募机构拿着备案证明招摇撞骗,以监管层的信用作为背书,做一些非法集资的活动,没有实质做证券投资,监管层就是要砍掉这类行为。此外监管进行了分化,不仅仅是监管层,还引进第三方机构譬如律师要出具法律意见书。”
李迪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新规对于规范整个行业有较大的好处,但是仍然存在多种问题。譬如对于已经备案但没有发产品的私募基金,预留给他们设计产品、销售产品的时间有很大的限制,工作压力会变得很大。”
据其解释,目前市场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私募产品能为市场提供多少增量资金还是个问题。
成本、市场环境较“保壳”更重要
事实上,李迪在去年以来尝试过备案的申请,在经历股市牛熊交替后,其心态和理念发生改变。他在华南地区开设多家投资机构,一家在经历数月备案后放弃,一家已经成功备案。
“我们有一家公司此前走备案流程,那时监管层的规则一直在变,每次提交上去就遇到新规,打回来要我们重新改。譬如注册资本金实缴上限不断提高,原来500万就能拿下,现在要1000万以上;营业范围不能有其他的项目如房地产投资;法人和高管要有基金从业资格;财务报表要经过审计等等。”
他告诉记者,正因为流程前前后后走了3-5个月,备案成本逐渐上升,团队身心疲惫,最后放弃备案。
而第二家投资机构在成功备案后却“生不逢时”。“当我们设计产品、路演产品,刚好碰到股灾2.0、股灾3.0,我们没法做营销,只能等待,等到市场稳定才能做营销,时间周期被拉长,投资机构处于被动的地位。”
“能不能募集到是个问题;即使募集完成,收益也不如以往,我们追求收益最大化,但现在市场变化太快,从我们大风控来看,这不符合我们公司的理念。”如今,李迪成立专门投资一级市场的公司,做股权投资,而股权投资基金备案要比证券投资基金更易获得。
李迪预计,未来会有较多从事证券基金的投资机构撤出市场,转道其他投资途径。“除非是对市场很有兴趣,或者团队对二级市场有历史积累,才会继续做下去。”
深圳一家私募董事长梅华看来,备案本身并没有含金量。“这如同上大学一样,它没有给你承诺,不是说备案了就能毕业了。即使牌照资格取消掉,等你符合资格后仍然可以申请去备案。”
据其透露,公司没有进行备案。“阳光化的管理会比较严格,我们当初很犹豫要不要备案,但去年最后决定把所有产品清掉了。”他表示,公司还是没法接受阳光化、公开化。而公司目前不再发行公开募集产品,以专户产品为主。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商情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中商情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3、征稿:中商情报网面向全国征集创业、财经、产业等原创稿件,并为创业者创业项目、产品、人物提供免费报道!中商创业交流QQ群:174995163 482217341
相关事宜请联系:0755-82095014 邮箱:editor@askc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