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报网讯:年初,疫情对全市经济造成重大影响,GDP自2009年金融危机后再次出现负增长。我市积极应对压力和挑战,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全年经济呈现积极向上发展态势,重点行业持续好转,主要指标增速加快,全年实现GDP6384.02亿元,比上年增长5.7%,三次产业分别增长2.5%、6.1%、5.5%,在全省经济回升中发挥关键作用。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一季度复工复产有序铺开。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复工复产有序铺开,数据显示我市经济经受住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生产生活秩序快速重启,GDP虽下降3.2%,但好于全国的下降6.8%、全省的下降5.2%。上半年经济增速由负转正。因我市三产比重、外向度全省最高,疫情对我市的影响较省内其它地市更为深远,我市攻坚克难,持续深化各项援企稳岗措施,力促主要指标全面“升温”,GDP增速转正,实现增长0.6%,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增速实现由负转正。三季度经济回升速度加快。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政策效应加速凸显,经济运行切入“快进键”,GDP比上半年回升2.5个百分点,在全省中提速最快,固定资产投资、批发业销售额、规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指标增幅均在全省前列。全年经济发展好于预期。在前三季度的良好基础上,我市全力推进经济发展,GDP增幅再创全年新高,增速比全国、全省分别高出3.4、2.4个百分点,位次提升至全省第二,刷新8年来最好排名。全市六个区经济同步增长,思明、湖里、海沧、集美、同安和翔安GDP分别增长4.5%、6.4%、4.5%、5.5%、7.9%和8.0%。
一、经济发展主要亮点
(一)经济保持高质量发展
经济增速在全省及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从副省级城市看,我市经济增速赶超西安、南京和杭州,连续两年保持第一位。从全省看,GDP总量居第3位,增速居第2位。13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居全省前3位,社零、餐饮业营业收入、实际外资、公路周转量、非营利性服务业等5项指标增速排名全省第1位;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总产值、商品房销售面积、批发业销售额等6项指标增速排全省第2位;财政总收入、水运周转量等2项指标增速排全省第3位。
经济发展保持较高效率。以全省1.4%的土地面积,创造全省14.5%的GDP、26.2%的财政收入、近50%的外贸进出口。土地产出率3.76亿元/平方公里,每度电创造GDP21.90元,人均GDP2万美元以上,这些指标在全省保持前列。在大力支持抗疫援企、为企业减负近400亿元情况下,两项财政收入仍实现增长,财政总收入1351.29亿元,比上年增长1.7%,规模和增速分别排全省第1、3位,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2.0%,扭转前11个月下降的态势。企业生产效益回升好转,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28.9%,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19.8个百分点。
(二)新经济领域表现良好
高技术产业拉动经济增长。我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的39.8%,比上年增长8.9%,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2.9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增长3.4个百分点,其中医疗设备、医药制造等行业快速增长,分别增长94.3%和43.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9.4%,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计算机通信、信息传输等行业投资分别增长38.1%、21.0%和10.7%。新能源汽车增长强劲,全年实现零售额23.3亿元,增长40.7%,拉动汽车零售增长1.9个百分点。
数字经济疫情下凸显活力。全市限上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零售额4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22.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3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社零总额增长3.9个百分点。全市亿元以上网络零售企业51家,比上年增加14家;安踏、斐乐、九牧和燕之屋等厦门品牌居天猫“双11”行业品牌销售榜前列。网上点餐广受欢迎,全市限上住宿餐饮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餐费收入增长3.67倍。此外,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9%、6.4%。
(三)市场主体回升有力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开展“线上+线下”同步招商,成功举办厦洽会和金融科技、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总部经济、海洋经济等产业发展大会,新增落地一大批高能级项目,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66.05亿元,增长23.8%,规模及增速均居全省首位;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8%,中航锂电、浪潮产业园等11个项目竣工投产,电气硝子三期等11个项目增资扩产。
“三高”企业发展强劲。全市“三高”企业2560家,实现规模倍增的企业304家,完成“三高”企业倍增计划121.6%。“四上”企业中,全年增速超20%的工业、服务业、批零业“三高”企业分别达295、90和17家,为经济持续回升提供有力支撑。
(四)民生保障更加坚实
就业收入双双提升。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5.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基本控制在目标线以内。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1万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3万元,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万元,增长7.3%。
物价水平温和上涨。随着各项保供稳价措施持续推进,市场供应回归正常,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累计增长2.5%,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回落2.6、1.5、0.9个百分点,逐渐趋向温和。
民生短板加快补齐。全市社会事业投资增长29.8%,从4月份以来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良好态势;市政工程建设进度加快,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8.9%。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住房保障支出分别增长6.9%、8.1%、2.2%、3.5%和158.1%,民生支出比重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