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发展现状和形势分析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宁夏开发区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有力支撑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有力提升了科技创新水平,有力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保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开启宁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发区必须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积极抢抓重大战略机遇,主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我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宁夏开发区改革发展的重要五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大力推动开发区整合优化,稳步推进开发区改革创新,着力调优园区布局、明晰目标定位、培育主导产业、理顺体制机制、激发活力动力,基本形成了区域协调、产业明晰、各具特色、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新格局,开发区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十三五”期间,宁夏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到13.1%,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645.44亿元,同比增长6.9%,较“十二五”末提高了1.1个百分点,保持高于全国平均、高于西部地区的发展态势。全区开发区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14户,较“十二五”末增长了25%,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6%,工业总产值占比由2015年的76.9%提高到2020年的78.3%,发展效益明显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区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以上的开发区有1家、300亿元以上的有4家、100亿元以上的有10家,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成为西北第一个产值过千亿元的化工园区,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跻身国家级开发区百强,开发区规模明显壮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表1 全区开发区2020年工业总产值规模及占比情况 | ||||
开发区体量规模 | 数量(家) | 开发区名称 | 2020年工业总产值(亿元) | 占全区开发区比重(%) |
1000亿元以上 | 1 | 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 | 1032.51 | 28.32 |
300-1000亿元(不含1000亿元) | 3 |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 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宁夏平罗工业园区 | 1161.99 | 31.88 |
100-300亿元(不含300亿元) | 6 | 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 吴忠太阳山开发区 宁夏青铜峡工业园区 宁夏中卫工业园区 宁夏中宁工业园区 | 1023.22 | 28.07 |
100亿元以下(不含100亿元) | 13 | 银川市: 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宁夏贺兰工业园区 宁夏永宁工业园区 银川综合保税区 苏银产业园 吴忠市: 宁夏盐池工业园区宁夏同心工业园区 固原市: 宁夏固原经济开发区 宁夏西吉工业园区 彭阳县王洼产业园区 隆德县六盘山工业园区 泾源县轻工产业园区 中卫市:中卫市海兴开发区 | 427.72 | 11.73 |
全区开发区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 3645.44亿元 |
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十三五”期间,全区开发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工业对标提升转型发展“十大行动”,完成2批次970户工业企业对标任务,400万吨煤制油等一批引领产业转型、带动结构调整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现代煤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大数据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区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分别达到5.9%和14.8%,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跻身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转型升级效果明显。目前,以现代煤化工、先进装备制造和金属冶炼等产业为主的重工业开发区有7家,以新材料、绿色食品和电子信息等产业为主的轻工业开发区有12家,轻重工业协同发展的开发区有4家,基本形成了“一园一业一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区以开发区为载体,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技术攻关,加快成果转化,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实现跃升。截至2020年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45.35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123.95%。开发区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57家增加到29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由354家增加到696家,国家重点支持的八个高新技术领域实现全覆盖。现已建成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39个,企业技术中心98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6家,自治区级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5个,平台载体建设成效突出。泰和芳纶及氨纶、共享铸造3D打印、宁夏石化国产大化肥等多项技术走在全国前列,天地奔牛智能控制高效刮板输送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重点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四、整合优化持续推进。“十三五”期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加快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明确“一县一区,每个开发区不超过3个区块”的整合原则,将全区33家开发区整合优化为23家,全面推动“县区(开发区)一体发展”;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分别赋予国家、自治区级开发区市县级管理相应权限,支持4家开发区设立了一级财政、7家开发区建立了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加快推行“区域评”改革,大幅提升开发区行政服务效能。各开发区认真落实各项改革任务,顺利完成了机构编制调整和领导班子配备工作,23家开发区全部实现由市分管领导或县区主要领导兼任党工委书记,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全部到位,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表2 开发区整合优化情况 | |||
序号 | 所属市 | 开发区名称 | |
整合前 | 整合后 | ||
1 | 银川市 |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 |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 |
2 | 金凤工业集中区 | ||
3 | 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
4 | 灵武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示范区 | ||
5 | 宁夏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区 | ||
6 | 银川综合保税区 | 银川综合保税区 | |
7 | 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 | 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 | |
8 | 宁夏贺兰工业园 | 宁夏贺兰工业园 | |
9 | 银川生物科技园 | ||
10 | 宁夏永宁工业园区 | 宁夏永宁工业园区 | |
11 | 苏银产业园 | 苏银产业园 | |
12 | 石嘴山市 | 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 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
13 | 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
14 | 宁夏平罗工业园区 | 宁夏平罗工业园区 | |
15 | 宁夏精细化工基地 | ||
16 | 吴忠市 | 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 | 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 |
17 | 吴忠毛纺织产业园 | ||
18 | 宁夏青铜峡市嘉宝轻纺工业园 | 宁夏青铜峡工业园区 | |
19 | 宁夏青铜峡新材料产业基地 | ||
20 | 宁夏同德慈善产业园 | 宁夏同心工业园区 | |
21 | 吴忠太阳山开发区 | 吴忠太阳山开发区 | |
22 | 宁夏吴忠红寺堡工业园区 | ||
23 | 宁夏盐池工业园区 | 宁夏盐池工业园区 | |
24 | 固原市 | 宁夏固原经济开发区 | 宁夏固原经济开发区 |
25 | 宁夏圆德慈善产业园 | ||
26 | 原州区清水河工业园区 | ||
27 | 宁夏西吉工业园区 | 宁夏西吉工业园区 | |
28 | 彭阳县王洼产业园区 | 彭阳县王洼产业园区 | |
29 | 泾源县轻工产业园区 | 泾源县轻工产业园区 | |
30 | 隆德县六盘山工业园区 | 隆德县六盘山工业园区 | |
31 | 中卫市 | 宁夏中卫工业园区 | 宁夏中卫工业园区 |
32 | 宁夏中宁工业园区 | 宁夏中宁工业园区 | |
33 | 中卫市海兴开发区 | 中卫市海兴开发区 |
五、基础条件显著改善。“十三五”期间,全区开发区实施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集中供能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9个,其中低成本化改造项目92个,基本实现“九通一平”,进一步提升了园区基础设施水平,降低了入园企业生产要素成本。目前,全区23家开发区共建成污水处理厂(站)55座,污水处理厂全部符合一级A排放标准;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等开发区完成集中供能供热改造以及蒸汽岛、蒸汽管网建设,降低企业工业饱和蒸汽用汽成本达到30%以上。根据各开发区发展实际,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建设,园区生活服务设施逐步完善,综合承载能力稳步增强。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短板
经过多年发展,全区开发区建设虽然总体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发展相对滞后、质量效益偏低、创新能力不强、新动能培育不足、生态环保压力较大等突出问题,必须加快补短板、强弱项、破难题,推动开发区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
一、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各地在开发区建设发展上,更多的是用行政手段来推动,用市场化理念推动发展的办法还不够多,管理体制还需健全完善,运行机制还需灵活多样,简政放权还需加大力度,改革创新还需走深走实。加之传统的优惠政策红利、生产要素红利、资源环境红利等逐步消退,亟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快破解项目落地和生产经营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
二、质量效益有待提高。全区部分开发区由于配套设施和招商引资不到位,甚至存在“有园无业”“有业无链”的发展困境,导致开发区整体投资强度低、容积率低,土地利用粗放,严重影响了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制约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同时,受资源约束趋紧、能耗居高不下、减排空间有限等因素影响,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三、发展水平有待提升。截至2020年底,单个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仅有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1家,其他大多处于300亿元以下。部分开发区仍然主要依靠土地、能源、人力等资源要素拉动发展,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占比仅30%,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亟需提高。
四、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开发区产业结构总体倚重倚能的情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大多集中在化工、冶金、轻纺、机械、建材等领域,全区传统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5%以上,电力热力、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在70%左右,普遍存在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配套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不到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对外开放有待扩大。开发区对外开放广度深度、合作层次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从近年招商引资形势看,开发区招商难、项目接续不足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开发区还存在招商门槛低、项目签约多、实际落地少等问题,尚未有效建立专业化、市场化、多元化的招商机制。另外,开发区总体上开放要素不活跃,不仅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外资较少,综合保税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对外开放平台作用也发挥得不够好。
六、基础设施有待改善。部分开发区特别是南部山区开发区基础设施水平相对落后,污水集中处理、固废处理、集中供热、生活服务等设施达不到稳定运行要求,各种运输方式衔接还不顺畅。
第三节 面临的重大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期,是宁夏勇担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实现新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开发区抢抓重大机遇、深化改革创新、厚植发展优势的黄金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必须科学研判形势,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推动开发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
一、深刻把握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新使命。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宁夏的时代重任。必须充分认识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和部署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开发区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牢牢把握国家支持先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抓好保护修复生态、治理环境污染、优化资源利用、转变发展方式、完善基础设施等重点任务,奋发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先行区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二、深刻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看,在新发展阶段,我国将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加速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保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构建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幅提升。随着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和市场体系的完善,要素配置将更有效率,市场主体将更具活力,发展空间将更加宽广,这为开发区长远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必将有利于开发区聚焦结构优化提升发展质量、聚焦动能转换重塑发展格局、聚焦协调融通拓宽发展路径,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三、深刻把握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新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事关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的重大政治问题。作为开发区,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加快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锲而不舍转方式、调结构、换动能,推动产业结构整体优化、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和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新材料、葡萄酒、文化旅游等9个绿色含量高、环境影响小的重点特色产业,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坚持协调高效、开放共享,促进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的良性循环,推动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加快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
四、深刻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动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布局和先手棋。作为开发区,必须增强发展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以高站位找准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方位定位,以大视野谋深谋实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路举措,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与国内外大市场全方位对接、深层次融合,不断提升产品供给对市场需求的适配性,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和核心竞争力,使开发区更多技术、产品、材料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成为占领区内市场、拓展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的主力军。
五、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特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对重塑经济结构、改变竞争格局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开发区作为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必须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会窗口”,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争取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促进5G、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点行业和特色产业数字化改造,在新一轮变革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六、深刻把握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新方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2020年本)》的出台,有利于破解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增强宁夏等西部地区“造血”能力,进一步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上,全区开发区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必须抓住用好这一重大战略机遇,继续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的对接合作,积极探索跨区域共建园区、托管园区和“飞地”经济等合作模式,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承接产业转移、吸纳高端要素,推进全方位纵深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全区开发区发展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深刻认识宁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立足区情实际、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努力锻长板、补短板,挖潜力、激活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谱写宁夏开发区建设发展的新篇章。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鲜明主题,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开发区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扎实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八次、九次、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全会精神,主动站位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时代使命,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全面提升平台载体功能,全面激发改革发展活力,努力把开发区打造成为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支撑经济稳定增长的“主动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主平台”、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主力军”、加快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主窗口”,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中走在前、作表率。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发展为要,产业兴区。牢牢把握开发区是工业经济发展主战场的功能定位,坚持以产业发展为第一要务,提升开发区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强区。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根本路径,充分发挥开发区创新主阵地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资源,建好创新平台,激发创新活力,完善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打造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科技创新高地。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立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坚持节水优先、以水定产,发挥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作用,严控新增高耗能高耗水产业规模,推进资源能源节约集约高效循环利用,促进开发区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坚持改革开放,多元活区。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破解开发区开放不足短板制约,立足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精准定位,实行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调动企业积极性的改革开放举措,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优化配置资源要素,营造更加开放、公平、透明的发展环境,持续增强开发区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
——坚持区域协同,融合铸区。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开发区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健全分类评价和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区域政策体系,突出区位相邻、产业相近的开发区协作配套发展,推动空间集聚、业态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成,推动开发区向更大规模、更优结构和更高水平融合发展,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区开发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企业结构明显优化,重点优势特色产业比重显著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配套衔接,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稳步增强,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协调推进,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有效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完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数量规模适度、区域布局科学、结构层次协调、体制机制完善、引领效应显著的发展新格局,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开发区综合实力处于西部前列、西北领先水平。
——规模实力稳步增强。到2025年,全区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保持在10%左右,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区比重达90%以上,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开发区2个,超500亿元开发区3个,超100亿元开发区达到13个。
——产业结构更为优化。到2025年,全区开发区基本形成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绿色食品、清洁能源、现代煤化工等八大产业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实现产业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主导产业占比平均达到70%以上,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5%以上。
——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全区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200家,国家和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0个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2%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比例达到45%。坚持高质量发展标准,对符合条件、有优势、有特色的高新区加快“以升促建”。
——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到2025年,全区开发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大幅提升,新建项目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不低于《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和《宁夏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开发区亩均综合效益显著提高。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取得突出成效,落后产能完全退出,“僵尸企业”完成市场出清。工业增加值能耗、用水量年均下降2%,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力争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重点园区再生水利用率达到自治区相关标准。
——绿色发展取得突破。到2025年,累计建成绿色开发区12家以上、绿色工厂80个以上。重点排污单位在线监控设备安装联网率达100%,实现园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污水处理厂全部优于一级A排放标准。加大污水深度处理和综合利用,推动有条件的园区实现污水“近零排放”。重点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覆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比例完成国家下达任务,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3%。
表3 “十四五”时期全区开发区主要发展指标 | |||||
类别 | 指标 | 2020年 | 2025年 | 属性 | |
发展 规模 | 工业总产值(亿元) | 3645.4 | 5500 | 预期性 | |
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区比重(%) | 86 | 90 | 预期性 | ||
工业总产值超500亿元开发区(个) | 1 | 3 | 预期性 | ||
千亿产业集群数量(个) | 1 | 2 | 预期性 | ||
产业 结构 | 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 63 | 70 | 预期性 | |
全区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14.8 | 25 | 预期性 | ||
技术改造投资占比(%) | 27 | 35 | 预期性 | ||
科技 创新 | 规上工业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1 | 1.2 | 预期性 | |
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比例(%) | 30 | 45 | 预期性 | ||
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家) | 293 | 400 | 预期性 | ||
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到(家) | 696 | 1200 | 预期性 | ||
国家和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到(个) | 98 | 100 | 预期性 | ||
质量 效益 | 亩均产值(万元/亩) | 102 | 180 | 预期性 |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 | 0 | 10 | 预期性 | ||
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 | 1.1 | 比2020年累计下降18% | 预期性 | ||
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85 | 90 | 预期性 | ||
全员劳动生产率(%) | - | 年均增长5% | 预期性 | ||
绿色 发展 | 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 | 11.5 | 15 | 预期性 | |
累计创建绿色开发区(家) | 10 | 12 | 预期性 | ||
累计创建绿色工厂(个) | 60 | 80 | 预期性 | ||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42 | 43 | 预期性 | ||
规上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5.58 | 比2020年累计下降18% | 约束性 | ||
安全 生产 | 安全风险评估完成率(%) | - | 100 | 预期性 | |
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建成率(%) | - | 100 | 预期性 | ||
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起) | - | 0 | 预期性 |
第三章 加快构建开发区协调发展格局
立足资源环境容量、产业发展基础、综合开发条件,以“一带三区”总体布局为架构,以推进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为重点,加快构建“一核两极八集群”的开发区发展新格局,推动布局区域化、产业集群化、生产标准化、发展规模化,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基础能力再造、新旧动能转换,全面厚植开发区竞争发展新优势。
第一节 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以黄河生态经济带为主轴,以北部绿色发展区、南部水源涵养区为两翼,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依托,落实差异化开发策略,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加快构建“一核两极”区域布局,推进开发区向更大规模、更优结构和更高水平发展。
——“一核”。即:打造银川—宁东—吴忠一体化发展核心区。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以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吴忠太阳山开发区等园区为重点,发挥沿黄地带产业聚集、资源富集、要素密集的优势,推进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社会政策、环保政策、财税政策等衔接配套,促进更多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融合集成,一体统筹产业项目规划建设,一体开展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一体实施标准品牌制定推广,一体推进全产业链耦合发展,全面提升新材料、现代煤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层次和发展能级,推动形成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在黄河流域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带动力的园区品牌,成为全区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典型示范,推动全区产业发展的强劲核心。
——“两极”。即:打造北部转型升级区、中南部绿色发展区两个特色化区域增长极。
北部转型升级区聚焦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建设创新型山水园林工业城市,以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夏平罗工业园区等开发区为重点,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僵尸企业”处置力度,加快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循环化改造,着力提升钢铁、多元合金、电石化工等传统产业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加快推动稀有金属材料、碳基材料、电子信息、清洁能源等产业发展壮大,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产能结构、产品结构,努力在产业转型升级上走在前、作表率。
中南部绿色发展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宁夏固原经济开发区、宁夏中卫工业园区、宁夏中宁工业园区、宁夏西吉工业园区等园区为重点,坚定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路子,充分挖掘释放绿水青山的生态功能、经济优势和产业价值,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围绕枸杞、葡萄酒、滩羊、肉牛、奶产业等绿色食品产业,大力实施标准引领、质量认证、品牌带动工程,大力培育集群式生产加工基地,推动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轻工制造等产业,调大经营规模、调强生产能力、调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纵向成链、横向成群、突破发展。聚焦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加快国家(中卫)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推动云计算和大数据在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深度应用,打造东数西移、东数西储、东数西算云基地。
第二节 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以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以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为原则,以培优做强九大产业为重点,深入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建立上下游产业互补发展机制,通过产业链垂直整合和创新资源优化,促进项目合理布局、产业协同配套、联合发展壮大,打造特色优势显著、产业链条紧密、协同创新有力、发展互惠互利的产业“八集群”。
一、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集群分布:以发展智能终端、云计算和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三大领域为重点,建设北起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至宁夏中卫工业园区西部云基地,沿黄河产业带布局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智能终端、云计算和大数据、电子元器件;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围绕吴忠仪表中国自动化产业园二期建设项目发展电子仪器仪表;宁夏中卫工业园区西部云基地围绕亚马逊数据中心二期、中国移动数据中心二期全面加快大数据中心建设。
发展重点: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聚焦存量提升、增量突破和转型升级,优先发展智能终端、云计算和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三大领域,重点支持电子元器件、电子仪器仪表,软件产业、新一代通信网络与5G产业相配套四大特色领域,着力培育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三大潜力领域,实施产业协同发展、数据赋能推广、企业集群培育、延链补链壮链、产业基础提升五大行动,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加快半导体材料、蓝宝石衬底、锂离子电池、半导体照明等领域新型关键元器件及材料生产研发,加大军民两用电子信息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应用。聚焦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应用共性问题,完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推动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超前布局北斗通信、量子通信安全和第三代半导体硅产业,实现优势释放和增量突破。
发展目标:力争到2025年,初步建成特色优势突出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全区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产业质量明显提高,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产业布局更加完善,骨干企业竞争力增强,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800亿元,将宁夏打造成西部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高地。 专栏1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 |||
重点领域 | 重点方向 | 重点项目 | 重点发展 园区 |
智能终端 | 加快银川智能终端产业园建设,积极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引进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车载等智能终端企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 | 康佳银鑫汇智能电子产品研发生产、银川环球智能终端产业园、宁夏储芯科技非易失性存储产品设计研发与生产制造、宁夏中泓电子产业园、银川闽商智能科技电子产品生产、宁夏联慧智能科技智慧安防及智能家居产业基地、乐富科技智能制造、品胜科美智能膜切机及3D防爆膜、大宸智能科技手机整机及配套产品生产、微电IC封测及物联智能终端装配测试等项目。 |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苏银产业园、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 |
云计算和大数据 | 加快大数据中心建设,全面深化与中国电科的战略合作,支持电科西部云基地建设 | 亚马逊数据中心二期、中国移动数据中心二期、美利云数据中心二期、中国电信数据中心、中国联通数据中心、电科云数据中心、国家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中卫、银川)、宁夏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中科宁夏超级云计算中心、共享工业云、电信政务云平台二期、宁夏智慧旅游平台、西部云基地、“江苏云”等项目。 | 宁夏中卫工业园区、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 |
工业互联网平台 | 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服务能力和企业工控安全防护能力,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重点实施智能化改造、绿色化升级、网络化协同、服务化转型、个性化定制等五项任务,促进融合应用 | 宁夏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宁夏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平台,装备制造、冶金、化工等行业自治区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体验中心等项目,装备制造、冶金、化工等行业自治区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示范等项目。 | 全区各开发区 |
电子元器件 | 加快壮大电子材料产业,加快推进中欣晶圆大硅片项目建设投产,增强智能终端产业配套能力,扩大动力锂离子电池产能 | 中欣晶圆集成电路大硅片(200mm、300mm)、宁夏时星科技氮化物研发生产基地、百川新材料5GW储能电池项目。 |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 |
软件产业 | 政务、工业、农业、水利、交通等领域软件的开发和利用,支持企业与国内龙头企业合作,构建创新生态;支持自主开源社区建设,打造软件技术服务平台,形成创新产品;组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对现有产品的改造提升 | OpenDao软件开源社区、宁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工业3D打印核心软件研发、工业APP服务平台、西部信息安全云平台、移动公司国产软件适配中心等项目。 |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 |
新一代通信网络与5G | 建设宁夏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宁夏分中心;鼓励三大电信运营商加快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建设基于IPv6的下一代高速宽带网络,提升网络承载综合业务的性能;支持铁塔公司、三大运营商推进5G智慧杆塔建设,加快5G网络规模组网;开展5G典型场景示范应用,持续推进5G网络商业应用连续覆盖 | 宁夏移动、宁夏电信、宁夏联通、宁夏铁塔及宁夏广电5G网络建设项目。 | 全区各开发区 |
二、新材料产业集群
集群分布:以“龙头企业+研发机构+配套企业”为基本模式,围绕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宁夏中宁工业园区为轴的新材料三角区,形成高性能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电池材料等产业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集群。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稀有金属、特种合金新材料、先进电池正极材料;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硅基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宁夏平罗工业园区发展高端炭基新材料、特殊合金材料;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主要发展煤基新材料、工程塑料、合成纤维、高性能纤维材料及复合材料、锂电池及高端正负极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有机聚合物基体材料、电子材料及专用化学品、新型节能环保材料等;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光伏硅、蓝宝石、石墨烯等新材料产业;宁夏青铜峡工业园区发展有色和炭基新材料等;宁夏盐池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新材料;宁夏中宁工业园区国家级新材料循环经济示范区发展合金新材料。
发展重点:以深化新材料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发展高纯度、高强度、高精度、高性能新材料为重点,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着力点,重点发展稀有金属材料、铝镁合金材料、特殊合金材料、高分子材料、电子化学品、高性能纤维、特色精细化工、炭基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光伏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石墨烯等产业,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把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推动开发区新旧动能转换、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产业,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重要支撑。
发展目标: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力争建设新材料重点园区2-3个,培育产值300亿元以上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1个,打造炭基新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电池材料等4个50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个产值500亿元以上的光伏材料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专栏2 新材料产业集群 | |||
重点领域 | 重点方向 | 重点项目 | 重点发展园区 |
稀有金属材料 | 重点发展高纯钽铌靶材、低温超导高纯铌及铌钛合金等新材料 | 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铍铝合金、宁夏中色新材料有限公司纳米银粉等项目。 | 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铝镁合金材料 | 重点发展轨道交通用大型铝合金型材、汽车车身用铝合金材料及锻件、新型轻量化镁合金等高端材料 | 宁创新材料高性能铝及铝合金加工,宁夏维尔铸造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汽车(变速箱用)铝镁合金重力铸件、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叶片、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枕梁制动盘、轴箱、变速器箱体)、特高压输配电关键铝合金零部件等项目。 | 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夏青铜峡工业园区、宁夏中宁工业园区、吴忠太阳山开发区 |
高分子材料 | 重点发展多牌号高性能烯烃、氯化聚氯乙烯、特种树脂等高分子材料 | 宁夏清研高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特种工程塑料及2000万方高端膜、宁夏安慧化学科技有限公司高分子材料及精细化工产品、宁夏永润新材料有限公司光学材料和特种塑料等项目。 | 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 |
高性能纤维 | 重点发展耐高温氨纶、芳纶、聚酰亚胺、尼龙等高性能纤维材料 | 宁夏恒力生物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5万吨/年月桂二酸、宁夏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万吨/年尼龙66及2.5万吨/年中间体、宁夏恒利集团科技有限公司6万吨环保型生物基纤维等项目。 | 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宁夏平罗工业园区、宁夏中卫工业园区 |
特色精细化工 | 重点发展化工“三剂”、氰胺下游等精细化工产品 | 宁夏丹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粗酚分离及酚系衍生物等高分子功能助剂、宁夏峰盛科技有限公司荧光增白剂及中间体等项目。 | 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宁夏平罗工业园区、宁夏盐池工业园区、宁夏中卫工业园区、宁夏青铜峡工业园区、宁夏同心工业园区 |
新型建筑材料 | 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低辐射镀膜玻璃、太阳能基板玻璃等产品 | 宁夏恩威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纳米绝热材料、宁夏巨拓实业有限公司石膏装饰材料等项目。 | 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宁夏中卫工业园区、宁夏盐池工业园区 |
光伏及半导体材料 | 重点发展以单晶硅为主的光伏、半导体材料及其配套产业 | 银川隆基光伏15GW单晶硅棒切片、宁夏隆基乐叶3GW单晶电池、隆基5GW高效电池、金晶科技20万吨低辐射镀膜及太阳能电池基板玻璃、宁夏中环50GW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智慧化工厂及配套产业等项目。 |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宁夏平罗工业园区、宁夏中宁工业园区、宁夏盐池工业园区 |
锂离子电池 材料 | 重点发展高镍低钴三元材料、锰酸锂、镍酸锂、磷酸铁锂等锂离子电池前驱体及正极材料 | 杉杉能源2万吨正极材料、中泰新能科技年产10000吨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 | 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夏平罗工业园区、宁夏中卫工业园区、宁夏青铜峡工业园区 |
三、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集群分布:形成以包兰、宝中铁路沿线市县园区为主轴的粮油、葡萄酒、奶产业、枸杞、肉牛和滩羊、瓜菜六大产业集聚区,形成以贺兰山东麓三市九县和六个国有农场为核心产区的葡萄酒产业集聚区,以银川、吴忠、中卫九县区优质原奶产区为核心的奶产业集聚区,以“一核两带”(一核即中宁核心产区,两带即清水河流域产业带和银川平原产业带)产区为核心的枸杞产业集聚区,以中南部和引黄灌区优质肉牛产区为核心的肉牛产业集聚区,以盐同红及海原、灵武五县核心区和平罗、利通区、中宁县等8县改良区为重点的滩羊产业集聚区,以银川、吴忠、固原、中卫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为重点的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集聚区。
发展重点:聚焦牛乳、酿酒葡萄、枸杞、牛羊肉以及其他特色农产品,扩大精深加工比例,推动功能食品、营养食品、保健食品等发展,提高绿色食品多样化、优质化、个性化、便捷化和高端化水平。支持奶油奶酪产业化生产最佳工艺参数、无渣高稳定型枸杞全果原浆制备等一批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引进转化智能装备、绿色包装、立体仓储、线上检测仪器等先进装备和质检技术。统筹生产加工与种植养殖协调发展,根据制造加工需求深入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优质原料供给能力。推进产品与市场同步,推广直播、会员制、个人定制等新模式,培育基于绿色食品制造的工业旅游等新业态,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发展目标:充分利用自治区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政策机遇,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绿色食品加工优势区,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供应链加快构建、同步提升,形成以绿色食品加工引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力争用5年时间,全区绿色食品产业加工能力取得突破性进展,绿色食品质量和品牌公信力、认知度明显提升,把我区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加工优势区。全区新培育和引进从事绿色食品加工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全区营业收入超1亿元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达到100家以上,支持做优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品牌50个,培育绿色食品名特优新产品品牌200个,累计认证各类绿色食品1000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达到2.5∶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努力实现绿色食品产业总产值1500亿元的目标。
专栏3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 |||
重点领域 | 重点方向 | 重点项目 | 重点发展园区 |
畜禽肉类 | 支持开展冷鲜肉精细分割加工、包装储运、微生物控制、低温冷藏等技术研究。鼓励具有宁夏地方传统风味特色的即食肉制品及菜肴肉制品进行工业化生产,研发低盐、低脂等健康因子的功能性肉制品;开展骨、血、内脏等副产物的综合开发利用,开发风味调料、营养健康制品等系列高附加值产品。 | 培育壮大泾源黄牛、盐池滩羊等地域特色品牌,支持华润、双汇、融侨、夏华、壹泰、晓鸣农牧、壹加壹、宁夏六盘山泾河食品、西安众和实业、宁夏天源牧场等肉制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打造畜禽肉类绿色食品加工优势区。 | 中卫市海兴开发区、宁夏盐池工业园区、泾源县轻工产业园、吴忠金积工业园区 |
粮油类 | 支持引进研发全谷物和薯类的稳定加工、活性保持、食用品质改良等加工技术。鼓励发展以优质大米为原料的婴儿营养米粉、谷物营养早餐食品、营养再造米等米制品。鼓励开展针对亚麻籽风味和营养品质特性的精准适度加工技术研究,推进亚麻籽营养成分全链条综合开发利用;支持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 | 培育壮大昊王、塞外香、兴唐、法福来、中粮、广银、塞北雪、君星坊、昊裕、六盘珍坊、瑞春杂粮等粮油类加工企业,打造粮油类绿色食品加工优势区。 | 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平罗工业园区、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宁夏青铜峡工业园区、宁夏盐池工业园区、宁夏固原经济开发区、宁夏西吉工业园区 |
乳品类 | 支持研究生鲜乳中各种功能组份分离、纯化和重组等制备技术,系统开展功能性乳品加工制造关键技术研究。鼓励开发乳蛋白质、益生元、功能性脂肪等功能性乳品基料,支持开发干酪、乳糖、奶油等乳品精深加工工艺及产品,研究开发满足特殊人群健康需要的功能性乳制品,提高乳品类绿色食品附加值。 | 培育壮大伊利、蒙牛、夏进、塞尚乳业、东君乳业等乳品加工龙头企业,打造绿色乳品加工优势区。 | 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夏贺兰工业园区、宁夏永宁工业园区、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 |
葡萄酒类 | 支持开发与各地风土相适配的起泡酒、干型酒、半干型酒、白兰地等酒种及其关键技术工艺研究,建立不同类型葡萄酒生产的原料采收标准、葡萄园管理规程、葡萄酒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开展葡萄酒加工附产品葡萄籽、葡萄皮渣、葡萄枝条的综合利用研究,开发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营养健康食品、保健品等系列高附加值产品。 | 培育壮大张裕、长城、西夏王、志辉实业、中粮长城、贺兰神等葡萄酒加工龙头企业,打造葡萄酒类绿色食品加工优势区。 |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夏永宁工业园区、吴忠太阳山开发区 |
枸杞类 | 开展枸杞有机种植、枸杞保鲜、枸杞精深加工和全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应用酶促生物转化、生物发酵、协同加工等技术,实现枸杞原料中活性多糖、有机酸等功能组分高值化和全利用,开发以枸杞为原辅料的健康食品、保健食品、药食同源食品、生物药品等高附加值产品。 | 培育壮大百瑞源、沃福百瑞、早康、宁夏红、玺赞、杞芽以及北京同仁堂宁夏健康产业基地等枸杞深加工龙头企业,打造枸杞类绿色食品加工优势区。 | 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宁夏中宁工业园区、宁夏同心工业园区、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 |
其他类 | 积极发挥区域农副产品及生态经济产业优势,支持蜜蜂、沙棘、黑果花楸、刺五加、蕨菜等药食同源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突破关键技术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 | 培育壮大宁夏众天蜂业、天沐蜂业、黑果花楸产业基地等深加工龙头企业。 | 泾源县轻工产业园区、隆德县六盘山工业园区 |
四、清洁能源产业集群
集群分布:重点发展以光伏组件、风机制造、氢能、储能及电池产业为重点的清洁能源产业集群。总体上以两大产业圈为主,其中北部以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为核心,形成光伏、氢能产业圈;中南部依托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吴忠太阳山开发区、中卫市海兴开发区,形成光伏及风电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圈;宁夏盐池工业园区依托2个千亿级大气田,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打造自治区清洁能源枢纽中心。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以隆基绿能、隆基股份为龙头,加快光伏组件及配套产品的生产研发能力;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以宁东光伏产业为核心,加快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及储氢、煤化工补氢等全产业链氢能项目建设,解决氢能制储运和绿氢耦合煤化工产业化瓶颈问题;吴忠太阳山开发区、中卫市海兴开发区以中车株洲风电、华润电力、中核汇能等央字头企业为龙头,加快风电整机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建设,推进光伏结构件生产项目做大做强,支持嘉进盛环保节能科技等新能源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延伸风电、光伏发电产业链,打造辐射西北地区风电、光伏发电、新能源装备制造及智能运维一体化基地。
发展重点: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推进清洁能源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快发展光伏、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推动能源高效管理和交易,发展分布式储能服务,实现储能设施混合配置、高效管理、友好并网。实施一批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项目,试点利用丙烷脱氢和氯碱副产氢。整合区域内电力资源,探索多能互补耦合制氢,形成制备方式多样、利用途径多元、生产成本较低的绿氢制备产业体系。支持重点企业开展水煤气变换反应替代技术升级改造,重点在煤制甲醇、煤制油、煤制合成氨等煤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补入氢气,减少煤气化负荷和二氧化碳排放,释放产能和经济效益。
发展目标:力争到2025年,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4500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比重超过55%,可再生能源占新增电力装机比重达到80%左右,占新增发电量比重超过5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4%(不含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在区内消纳和外送电比重均达到30%以上;光伏制造产业居行业领先水平,风电制造产业能够支持区内及周边资源开发,培育形成氢能、储能产业链,高标准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
专栏4 清洁能源产业集群 | |||
重点领域 | 重点方向 | 重点项目 | 重点发展园区 |
光伏组件及 配套产业 | 培育壮大和引进清洁能源装备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 | 隆基光伏制造规模扩产;小牛自动化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加工制造扩产等、宁夏同心(中核)清洁能源产业园。 | 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苏银产业园、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宁夏同心工业园区、吴忠太阳山开发区 |
风电装备制造 | 金风、中车、GE等风电主机制造项目等。 |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中卫市海兴开发区 | |
氢能 | 培育发展氢能上下游企业,加快氢能产业项目建设 | 宁夏宝丰能源太阳能电解制氢储能及应用示范项目、国电投氢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宁夏日盛高新产业股份公司氢能综合利用等项目、国能集团宁东可再生氢碳减排示范区项目、京能氢能制储加一体化项目。 | 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
五、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
集群分布:以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为核心,以煤制油、煤基烯烃、煤制乙二醇和煤化工下游产品为重点,推动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与吴忠太阳山开发区一体化发展,打造千亿级煤化工产业集群,高水平建设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依托银川、宁东两地资源及地域优势,以宁东核心区为基础,自北向南建设一条煤化工工业长廊,主要包括宁东核心区-灵武马家滩-太阳山园区。围绕国家能源集团、宝丰能源、鲲鹏能源等骨干企业,实施煤制油质量效益提升工程,加快高碳醇、费托蜡、润滑油等下游产品和技术开发,延伸高性能工程塑料及树脂、特种橡胶、特种合成纤维和新型化工材料等高端产业链,构建高效率、低排放、清洁加工转化利用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
发展重点:构建煤炭清洁高效化、多元化体系,切实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拓展煤炭资源化比例,推进煤化工与清洁能源多能互补应用。围绕现代煤化工技术、产品的创新研发,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扎实推进科技型企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成套技术装备自主创新,加快MTP装置升级改造,提升系统集成优化、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水平,最大限度提高碳和氢的利用率,多元化发展新一代化学能源。延伸发展GTL润滑油基础油、费托蜡、高碳醇、α-烯烃分离等高端精细化工产品,改善高品质润滑油长期依赖进口局面。促进煤化工与石油化工、氯碱化工融合发展,延伸发展苯乙烯、丙烯腈、环氧丙烷、丙烯酸等有机原料,大力发展工程塑料、高性能树脂、合成树脂、特种橡胶、高性能合成纤维和新型化工材料。延伸煤制乙二醇产业链,重点发展高强度工业(直纺)涤纶丝、共聚聚酯、特种聚酯、热塑性聚酯弹性体等,推动化纤原料本地化,带动西部地区现代纺织、吹塑制品等产业发展。
发展目标:到2025年,拉长延伸现代煤化工产业链,形成通用树脂、有机原料、合成橡胶、工程塑料及特种树脂等下游高端产业集群,推进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纺织、建筑材料等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值1500亿元以上,打造技术领先、行业领军、世界一流的国家级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
专栏5 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 | |||
重点领域 | 重点方向 | 重点项目 | 重点发展 园区 |
乙烯、丙烯、芳烃、乙二醇及煤制油下游产品等 | 实施煤制油质量效益提升工程,加快高碳醇、费托蜡、润滑油等下游产品和技术开发。高水平建设煤制乙二醇、氨纶芳纶等项目,推进多牌号煤基烯烃开发,延伸高性能工程塑料及树脂、特种橡胶、特种合成纤维和新型化工材料等高端产业链,构建高效率、低排放、清洁加工转化利用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 | 宝丰集团现代煤化工用能系统优化提升工程、中石化长城能源煤基多联产用能系统优化提升工程等项目。 | 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吴忠太阳山开发区 |
六、高端装备产业集群
集群分布:形成以高端铸造、数控机床、仪器仪表、煤矿机械为重点,北起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南至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为主轴,临近园区为配套的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格局: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围绕天地奔牛实业集团、天地西北煤机、西北骏马电机制造、维尔铸造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矿山机械、高端铸造等产业;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共享集团、小巨人机床、银川大河数控机床、新瑞长城机床、巨能机器人、力成电气、西北轴承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高端铸造、智能装备、电工电气、精密轴承等产业;宁夏永宁工业园区、宁夏贺兰工业园区、苏银产业园重点配套发展电工电气、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产业;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围绕吴忠仪表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仪器仪表行业;宁夏青铜峡工业园区配套发展精密轴承等汽车零配件产业;中卫市海兴开发区立足现有基础,逐步发展壮大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
发展重点:依托共享集团、吴忠仪表、巨能机器人、天地奔牛等龙头企业,加强智能控制、高性能驱动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突破,提高仪器仪表、高端铸造、数控机床、矿山机械等特色产品使用寿命和智能化水平,大力开发国产化替代产品。结合煤炭、化工、电力等重点领域市场应用需求,鼓励发展大型干粉煤气化装备、密闭式循环冷却系统、高性能气体分离装置、特种非标工艺设备等化工专用装备。鼓励大型、重型智能数控成套装备研发及系统集成,从提供单一设备向提供成套设备、自动化生产线转变,支持培育发展系统集成服务供应商,为国内汽车、机械、军工、航空等重点领域提供智能化工厂系统解决方案。鼓励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数字化提升,生产方式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开展远程运维服务,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增强核心竞争力。
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区开发区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年产值达到360亿元。技术研发能力进一步增强,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为92%,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4%、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达到2.3件。
专栏6 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 |||
重点领域 | 重点方向 | 重点项目 | 重点园区 |
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 | 立足现有基础,培育引进数控和工业机器人骨干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力度,重点突破数控系统和关键部件,支持龙头企业建立联合体,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发展,为智能工厂建设提供全过程服务。 | 培育壮大银川大河、巨能机器人、西部大森、共享集团等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 |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苏银产业园、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 |
增材制造 | 鼓励支持铸造用3D打印设备的技术研发和配套生产,积极培育引进金属3D打印设备研发制造企业。 | 共享智能铸造国家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能力提升项目,共享智能装备公司3D打印等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制造项目。 |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 |
高端铸造 | 鼓励支持企业研发生产大型铸件、铝镁合金精密铸件、数控机床零部件、汽车型量化配件等高技术产品,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工厂,提升综合竞争能力。培育发展智能铸造工厂系统集成服务商。 | 共享装备清洁能源零部件产能提升技术改造、维尔铸造智能制造产业园、宁夏汇亿嘉机械制造年产15万吨消失模铸造等项目。 |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宁夏平罗工业园区 |
矿山机械 | 推动矿山机械生产制造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发展,研发生产高精密度、高可靠性和智能化产品,实现产品的远程运维服务,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 | 宁夏天地奔牛实业集团刮板输送机关键复杂结构件数字化柔性制造车间建设、宁夏西北骏马绿色智能工厂建设等项目。 | 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精密轴承 | 支持轴承制造企业研发生产重载轴承、铁路轴承、新能源装备专用轴承、数控机床及工业机器人专用轴承等高精度、高可靠性精密轴承。建设精密轴承数字化生产线,提升精密轴承生产制造能力。 | 舍弗勒(宁夏)风电滑动轴承项目、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轴小镇等项目。 |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宁夏青铜峡工业园区 |
仪器仪表 | 以控制阀、燃气表、电表等专用仪器仪表为重点,研发制造智能化、数字化产品,生产过程逐步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型。 | 吴忠仪表海洋工程及船舶用控制阀智能工厂建设等项目。 |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宁夏贺兰工业园区、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 |
电工电气 | 鼓励支持企业生产模式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产品向高精度、智能化方向发展,提升远程运维服务能力,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 中环高科新能源环保铝合金电缆制造总部基地建设等项目。 |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宁夏贺兰工业园区 |
新能源装备制造 | 以新能源装备整机制造企业为龙头,逐步实现主机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生产,构建较为完善产业链条,形成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 中国华电集团、东方电气自动控制工程有限公司清洁能源全产业链项目、上能电气10GW逆变器生产线建设项目、银川威力风电专用减速器研发生产项目、宁夏天利丰低温泵实验中心。 |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宁夏盐池工业园区、宁夏同心工业园区、中卫市海兴开发区 |
七、现代纺织产业集群
集群分布:形成以棉纺、羊绒纺织为重点现代纺织产业集群,北起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至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宁夏同心工业园区的核心发展区,宁夏固原经济开发区等延伸发展纱线纺织、成衣代加工的产业格局。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围绕如意集团、恒丰纺织、恒达纺织等骨干企业,打造多纤维并存、原料—纱线—面料—成衣的全产业链纺织工业体系。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夏同心工业园区突出发挥两大羊绒产业集聚区作用,围绕骨干企业盘活重整中心工作,打造原绒购销—洗绒梳绒—绒条—纺纱—染整—针织—面料—服装的完整产业链。
发展重点:立足我国现代化发展新目标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以科技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引领,进一步推动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突破,实现碳纤维、对位芳纶、聚酰亚胺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优性能、低成本、规模化生产,发展配套专用技术装备,填补产业链尖端技术空白。大力研发并推广应用纺织绿色制造技术,着重推进生态印染加工关键技术突破,发展高效低耗及短流程印染技术、非水介质印染技术、绿色纺织化学品、印染废水高效低成本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等,进一步优化纺织面料的品种品质和生产效率,降低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变革生产模式。加强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共性关键技术应用研发,大力推动化纤智能工厂、无人值守环锭纺工厂、短流程纺纱智能工厂、针织数字化车间、印染数字化网络化工厂等智能工厂建设。加快发展纺织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组建有效的创新联合体,推动专用装备、自动化、软件、信息技术等跨领域企业协同创新,形成龙头企业先行推进、大批“专精特新”企业深度参与的智能制造发展生态。提升产品价值。以融入国内大循环格局为核心立足点,推动纺织全产业链产品加强品牌化发展,以卓越的产品研发、创意设计、生产制造和配套服务为基础,主动提升对消费市场的引领作用和掌控能力,助推自主品牌发展取得新成效。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对国内外供应链优质资源的整合利用,通过跨国跨区域并购、股权合作等方式,高质量获取技术、品牌、渠道、高端制造及人才等海内外优质资源。
发展目标:到2025年,现代纺织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0亿元。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国际高端羊绒为主的天然纤维产品研发和制造中心、中国西部新型纺织工业基地、产业用纺织和化纤原材料供应基地,实现纺织小省向西北纺织大省乃至纺织强省的转变。
专栏7 纺织产业集群 | |||
重点领域 | 重点方向 | 重点项目 | 重点发展园区 |
棉纺 | 重点延伸纺织产业链,推进产业规模化、特色化、高端化、品牌化 | 推动宁川置业20万锭纺纱织布、恒丰集团50万锭纺纱、红寺堡现代纺织扶贫二期、固原市现代纺织产业协同发展。 | 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宁夏同心工业园区、宁夏固原经济技术开发区 |
羊绒纺织 | 稳步有序推进三大羊绒集团破产重组,防范和化解产业发展风险,推动原绒购销-洗绒梳绒-绒条-纺纱-染整-针织-面料-服装的完整产业链健康发展。 | 加快宁夏帕罗羊绒制品公司年产2400吨无毛绒及2300吨羊绒纱等项目建设,推动形成灵武、同心两大羊绒产业集聚区、同心羊绒产业园区三期。 | 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宁夏同心工业园区 |
服装及面料加工 | 立足现有棉纺、羊绒纺织的产业基础,深度发掘服装加工产业中,工装、特种作业服、家纺面料等细分市场领域,延伸发展成衣制造、家纺面料加工等产业。 | 中山市华人礼服股份有限公司智能服装产业园、丰泰永晟集团有限公司年产2500万米高支高密小提花家纺面料等。 | 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夏金积工业园区、宁夏同心工业园区、固原经济技术开发区、隆德县六盘山工业园区 |
八、大健康产业集群
集群分布:形成以化学合成药物、生物发酵类原料药、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中成药、中药饮片、医疗器械、康养医疗为重点,北部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宁夏平罗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化学合成类原料药、兽药、医药中间体,南部宁夏同心工业园区、宁夏固原经济技术开发区、隆德县六盘山工业园区、泾源县轻工产业园区重点发展中成药、中药饮片,形成南北各有侧重,相互呼应的发展格局。围绕宁夏金维生物制药、丽珠集团宁夏公司、贝利特医药、启元药业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化学合成药物和医药中间体等产业;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苏银产业园围绕启元国药、康亚药业、泉水药业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中成药、西药、医疗器械等产业;吴忠太阳山开发区重点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园,重点发展化学合成药、医药中间体项目;宁夏固原经济技术开发区、隆德县六盘山工业园区、宁夏同心工业园区围绕明德中药、香雪制药、上药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中药饮片等产业。
发展重点:依托业已形成的生物发酵、化学合成原料药和六盘山道地药材基础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与资源整合,重点提升发展化学药,大力发展中药产业,培育发展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延伸宁夏医药产业链,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改造提升化学原料药,在红霉素、四环素等传统优势原料药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提升产品发酵工艺水平,加快新产品开发,向特色原料药、高端原料药方向发展。提升化学制剂新产品的研发创新能力,加快维生素及抗生素类原料药及衍生物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首仿安全高效、使用方便、消费者容易接受的新型化学药物制剂。充分利用道地药材资源,推动同仁堂药业、长江医药等企业项目建设,支持新型复方制剂等疗效准切的中药创新产品研发,规范中药饮片发展,加快发展中药提取物和成药生产。鼓励对传统中药品种进行二次开发,积极研究开发针对亚健康、常见病等保健、预防和治疗的现代中药。抓紧国家发展大健康产业时机,推动以宁夏道地药材为主要原料的药膳、药妆、功能性日用品等系列产品产业化。依托六盘山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优势,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尽快形成集合生产、研发、治疗、养生、康复的完整中医药产业链。加强应急医疗物资生产企业的引进,增强开发区应急医疗物资的储备产能。
发展目标:到2025年,大健康产业综合产值超过1000亿元,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物发酵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养老、养生、医疗、保健、旅游等在内的康养产业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医疗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保健器具、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健康养生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特别是依托固原“纯天然、原生态”地域特点,将我区打造成为具有独特优势的、西部领先的康养基地。
专栏8 大健康产业集群 | |||
重点领域 | 重点方向 | 重点项目 | 重点发展园区 |
化学合成药物 | 重点提升发展化学药,培育发展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医药产业转移,延伸宁夏医药产业链,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 | 宁夏金维制药VB2原料药、片剂及添加剂异地搬迁、宁夏恒康年产15000吨盐酸二甲双胍原料药等项目。 | 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宁夏平罗工业园区、吴忠太阳山开发区、宁夏青铜峡工业园区等。 |
中药饮片等 | 充分利用道地药材资源,推动同仁堂药业、长江医药、香雪制药等企业项目建设,支持新型复方制剂等疗效准切的中药创新产品研发,规范中药饮片发展,加快发展中药提取物和成药生产。 | 宁夏长药良生制药公司制药生产及中药材交易中心、高标准GMP中药饮片生产线等项目。 | 宁夏固原经济技术开发区、隆德县六盘山工业园区、宁夏同心工业园区。 |
保健品和卫生防疫用品等 | 积极发挥区域农副产品及生态经济产业优势,支持各类保健品的研发生产,突破关键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布局建设一批公共卫生防疫用品生产项目,提升区域应急协同保障水平。 | 宁夏九州通医药大健康产业园、宁夏德希恩绿色健康饮品和食品融合发展项目、盐池县怡健生物盐碱地下水螺旋藻蓝蛋白提取产业化项目等。 |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苏银产业园、宁夏吴忠金积工业园区、宁夏固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宁夏中宁工业园区、宁夏盐池工业园区。 |
第四章 大力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紧抓“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宝贵机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实施九大行动为抓手,推动开发区由单一生产型向复合功能型转变,增长方式由注重数量规模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资源配置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环境建设由拼“硬环境”向拼“软环境”转变,把开发区打造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策源地和优势区,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节 实施深化改革行动
行动目标:创新开发区体制机制,加快开发区运营建设市场化步伐,以“管委会+公司”模式为重点,“十四五”期间,培育100家以上市场主体广泛参与开发区建设发展。因地制宜赋予开发区经济管理权限,优化营商环境,加快从政策性开放转向制度性开放,由“政策洼地”转向“制度高地”。建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赋予开发区中层干部任免权和核定编制内自主用人权,进一步激发活力,提高效率。
推动措施:深入开展新一轮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工作,突出市场化改革方向,对标一流、聚焦重点、创新举措,积极开展全区开发区市场化改革诊断评估工作,建立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开发运营机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持续推动开发区整合优化,开展全区开发区产业链梳理专项行动,培育打造开发区竞争新优势。
一、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
加快开发区市场化建设运营,在全区开发区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明确开发区管委会抓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的职能,社会事务管理职能能剥离全部剥离,交由属地相关部门承担,加强开发区管委会落实发展规划、推动政策落地、协调服务企业、促进产业发展等经济管理职能,做好“引导员”和“服务员”。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以及相关专业机构等各类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作用,使用社会资本,以直接出资、参股、知识产权、技术出资等多种方式参与开发区市场化建设运营,为开发区发展提供设计、建设、招商、运营等一体化、专业化、市场化服务,逐步实现开发区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专业化经营、法治化治理的目标。清理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剥离其政府融资职能。
二、推动设立开发区国有运营公司
积极推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实行管理机构与开发区运营企业分立,鼓励各开发区组建国有开发建设运营公司,或对市、县国有开发建设主体进行资产重组,建立园区重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实施平台,深度参与开发区运营建设,具体负责开发区的招商引资、资金筹集、项目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服务等工作,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公共设施建设运营。允许开发区平台公司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前提下,参股设立混合所有制公司从事开发区建设运营,或投资入股开发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
三、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园区运营建设
对产业基础薄弱、规模体量小、结构相对单一、暂不具备设立国有运营公司的开发区,可以参照工业地产孵化经验,以主导产业为基础,采取“试验田”的模式,分批次供地,引入有实力的开发区运营企业建设标准厂房和配套公共设施,全面负责指定区域的开发建设、管理运维、招商引资、投资运营、专业化服务。运营公司利用自身专业产业发展团队,带资入场负责开发区投资建设,采取代建、成本价出售或租赁等形式,对拟入驻项目进行定制化厂房及生活配套物业建设,并提供项目入园后一站式资质办理、招工、培训、项目申报、金融支持、股权投资等一系列企业培育孵化、运营管理服务。
四、完善多渠道投融资模式
建立开发区银企对接、银保对接等信息交流机制,根据企业孵化期、加速期与成熟期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引导金融产品供给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鼓励各类银行担保机构在开发区设立服务分支机构,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合理下放审批权限、提供绿色审查审批通道等方式提高授信审批效率,降低企业贷款成本。鼓励金融机构面向园区企业开展动产融资业务,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订单质押等新型融资模式。在严禁新增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鼓励开发区设立各种类型的股权投资基金,积极发展股权、债权、产业投资基金、资产证券化等新型融资工具,让更多风投基金、产业基金和各类金融产品服务开发区建设。鼓励更多企业到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对上市企业及时落实奖励政策。严禁地方政府通过金融机构违规融资或变相举债。
第二节 实施创新引领行动
行动目标:到2025年,开发区创新体系更加健全,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突破一批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围绕自治区重点产业,全区开发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达到200家,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200家,国家和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2%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比例达到45%。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建设一批人才飞地、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引才引智基地、外国专家工作室等,培育组建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团队40个左右。
推动措施: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开发区高质量的战略支撑,充分发挥开发区产业集聚优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优化创新生态系统,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使创新驱动成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一、全面加强平台载体建设
实施创新平台建设工程,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争取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平台全覆盖,打造一批以开发区和重点企业为支撑的创新小高地;聚焦开发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以技术、工艺、装备、产品等为重点,强化关键技术研发,实行“揭榜挂帅”制度,每年实施3项左右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和10项左右关键共性技术揭榜攻关,力争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瓶颈,推出一批竞争力强的高端产品,加快形成技术优势、成本优势、质量优势、品牌优势;依托开发区对外开放优势,推动开发区与东部地区产业相近的高新区以对口协作、伙伴园区等机制结对共建,精准对接东部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东西部科技合作共建园区。引进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联合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支持企业在东中部地区设立研发中心、科技成果育成平台和离岸孵化器,开展科研代工、委托研发等合作模式;围绕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鼓励企业通过转让、许可、技术入股、合作开发等方式,引进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在开发区内转化应用。依托宁夏技术转移研究机构,打造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园区、成果中试熟化平台和专业化科技中介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建设“一站式”技术交易平台。
二、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对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将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及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纳入培育库,每年遴选一批重点培育对象,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知识、数据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组建研发机构、承担科技项目、开展技术合作,形成“引导入库一批、精准培育一批、申报认定一批”的培育机制,争取每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引导企业主动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自觉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机制创新,主动承担或参与自治区重大创新工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重大科技成果应用等项目,引进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及关键设备,提升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产出效益。积极推动开发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科研项目、科研设备、资金人才一体化配置,推进资源共享,共同建设创新平台、中试基地和研发机构,构建共性技术支撑和供给体系。
三、全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推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依托开发区各类企业,聚焦九大产业重大项目,实施“行业产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产业科技创新团队梯队培养计划”“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训实训工程”等,培养一批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每年选派一批园区企业负责或管理人才、专业技术骨干参加区内外企业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培训、省际人才访学研修等项目。实施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围绕开发区主导产业、重要领域,引进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企业技术管理人才和青年后备科技人才。
四、全面强化创新示范引领
加快推动国家和自治区高新区发展,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为抓手,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抢占产业关键领域发展制高点,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加速创新资源要素向高新区集聚,补足创新短板,激活创新动能。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的联合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推动技术创新、标准化、知识产权和产业化深度融合,构建高端产业集聚绿色产业示范、智能产业引领、融合产业创新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实现主导产业向价值链、生态链的高端化迈进,引领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将高新区打造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全面提升高新区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第三节 实施绿色低碳行动
行动目标:到2025年基本实现煤炭、化工、冶金、有色、建材等行业重点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覆盖,开发区各类工业污染源实现稳定达标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绿色制造水平和资源能源使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煤炭消耗、电力消耗分别下降15%。开发区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创建完成绿色园区12家以上、绿色工厂80个以上。完成全部开发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做到企业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排放。完成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宁夏平罗工业园区、宁夏中卫工业园区等开发区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新增固废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能力500万吨/年。每年新型墙体材料、筑路利用工业固废量和粉煤灰外运量环比分别新增50万吨、60万吨和60万吨以上。到2025年,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43%,累计创建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25家。
推动措施:全面开展绿色低碳开发区创建工作,通过政策引导、规划管控、行政执法、市场倒逼等措施,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生产、绿色建设、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流通、绿色生活,加快推动开发区全面绿色转型,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开发区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努力构建绿色生产体系
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绿色低碳工艺流程和技术设备进行改造提升,引导企业推行绿色设计,优先在机械、新材料、轻工、纺织、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开发节能、环保、高可靠性的绿色产品。鼓励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加快推动关键技术攻关、装备制造和产品研发,培育一批典型企业,逐步形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环保产业体系;认真落实自治区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采取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等措施,推动高耗能产业企业加快超低排放改造。实施能源替代工程,推进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持续优化能耗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消耗比例。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依法开展煤炭、火电、钢铁、焦化、化工、有色、水泥等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持续削减主要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等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实施开发区循环化改造提升工程,打通上下游企业间、产业间的循环通道,促进公共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等。开展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石嘴山市、宁夏中宁工业园区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支持一批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开通固废利用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对符合享受综合利用优惠政策条件的,减免相关税费,促进项目建设,推动实现工业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二、统筹推进双碳目标落实
严格控制增量。落实国家关于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及碳排放强度控制要求,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禁止新上发电、炼化等项目,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新上项目,切实压减工业碳排放增量。努力调整存量。强化工业降碳、节能、节电、节煤措施,淘汰化解过剩产能,强化节能监察和预警预测,确保能源消费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以节能减碳为导向,加强低碳工艺革新,推动传统产业节能低碳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推广绿色产品,推行绿色设计、绿色供应链管理。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落实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清洁能源等自治区确定的九大重点产业,以“四大改造”为抓手,积极引进国内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延伸光伏制造产业链,推动清洁能源发展,逐步优化用能、用电和排放结构。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大力推进高性能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电池等新材料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氢能等储能产业,强化新能源产业协同配套,促进工业行业逐渐向低碳化转型,积极发展风电、光伏发电,实施绿电替代,助力地区实现碳达峰目标。加强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探索和研究攻关,积极推动与吉林、山东、江苏、广东等已开展CCUS的省区加强合作交流,争取CCUS项目落地。
三、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加强循环化改造,完善重点开发区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加大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力度,实施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宁夏平罗工业园区、宁夏中卫工业园区等开发区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新增固废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能力500万吨/年。加强废水、废气和余热余压循环再利用。实施火电、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等传统高耗能行业能效提升工程,改造一批重点用能单位项目。推动废弃电器、光伏组件、报废汽车、碳纤维材料、快递包装等废弃物回收利用。到2025年,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43%。
第四节 实施节约集约行动
行动目标:聚焦土地、用水、能耗等要素,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严格建设用地规模管控,清理处置闲置土地,逐步减少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推进建设用地多功能开发、地上地下立体综合开发利用,推动建设用地向中心城市和经济密度高的园区倾斜,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取得突出成效,落后产能完全退出,“僵尸企业”完成市场出清。加快节水型开发区建设和重点用水企业节水改造,累计实施90个重点节水环保改造项目。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年均下降2%,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累计实施90个重点节能改造项目,完成300家重点用能企业节能诊断,规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累计下降18%,争取年用水量100万立方米以上的企业建成节水型企业,煤炭、钢铁等行业单位能耗继续保持国家先进水平,电力、石化、水泥等行业单位能耗争取达到国家平均水平并力争达到国家先进水平。
推动措施:立足开发区资源约束趋紧的实际,坚持政策引导、规划管控、行政执法、市场倒逼多措并举,推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建立健全开发区资源要素节约集约评价体系,强化政策引导作用,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建设资源节约集约型开发区。
一、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大力推进开发区“亩均论英雄”改革,明确各开发区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强度、投资强度、人均用地指标,对开发区亩均综合效益每年进行评价,每三年进行一次全面评价,在效能目标管理考核中列为重要指标,引导园区以最小的资源要素消耗获得较大的产出效益。积极推行“标准地”供应制度,根据各开发区产业准入、功能区划和相关区域评估要求,合理提出新建产业项目“标准地”的投资、能耗、环境、建设、亩均税收等控制性指标,建立“标准地”规范指引。探索工业企业厂区改造后节余土地分割出让机制,鼓励企业实施“零增地”技术改造项目,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经批准原地技改的,可对现有厂区改造,建设多层厂房,增加的容积率不加收土地出让金,节余土地可分割进入二级市场交易,也可采取作价出资、土地入股等方式,引进符合开发区产业规划的企业。完善“僵尸企业”土地处置政策,允许分割转让土地使用权,鼓励采用协商回收、转型改造、协议置换、合作经营等方式,加快落后产业用地退出和盘活再利用。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市场等手段,加快开发区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处置和低效用地再开发。进一步加大企业违法违规行为惩处,将其纳入宁夏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予以公开,对于严重失信企业,依法依规实施惩戒,倒逼企业诚信经营,集约用地。
二、全面实行深度节水控水
认真落实用水“四定”原则,严格执行《宁夏工业主要产品取水定额》标准,结合用水权、排污权改革,推进项目取水许可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用水权改革,对园区内工业企业全部确权,实行用水权有偿取得,工业企业一律开展水权交易。强化用水定额管理,严格新建项目水资源论证,严控新建、扩建高耗水工业项目。建立开发区内用水统计核算制度,切实核算开发区各项目用水情况。以高耗水的开发区为试点,建设在线监测系统,推进统一供水、分质供水、废水集中处理回用。推动重点取用水工业企业建立水量在线采集、实时监测系统,引导企业采用节水工艺和技术,促进水循环使用、重复利用,每年实施30个重点节能节水环保改造项目。全区高耗水行业超过用水定额标准的限期实施节水改造。对日产生活污水处理量大于50方的企业,实行生活污水单独收集,处理后用于厂区绿化,从源头上减少排放,节水减污。
三、大力提升综合能效水平
开展工业企业能效“领跑者”和能效水平对标达标行动,对重点用能企业进行节能诊断,找准企业在设备能效、技术运用、工艺流程、管理体系等方面的用能问题,推广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工艺、装备,树立行业标杆,发挥先进企业引领作用,提升工业能效水平。加大重点节能降耗改造项目投资力度,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支持火电、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等传统高耗能行业建成一批节能降耗改造升级项目。加强高能耗行业管控,严格执行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铁合金、电石等高耗能项目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严格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管理办法》,依法开展节能审查。
第五节 实施环境优化行动
行动目标:提高园区治理效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治理体系,完善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机制,健全强有力的行政执行系统,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全面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域通办、就近可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
推动措施: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实施一批典型性、突破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最大限度提升园区吸引力,最大限度激发园区活力,加快打造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一、营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
全面推动市、县(区)政务服务大厅窗口向开发区延伸,依托宁夏政务服务“一张网”,完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广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档案应用,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除法律法规有特殊规定的事项外,原则上都要做到网上全程可办。深入开展“三减一提升”行动,进一步减材料、减时限、减环节,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满意度。依托系统联调、数据共享、业务协同,采取“一次取号、一窗受理、一套标准、一次办结”模式,通过一张清单告知、一张表单申报、一个平台流转,强化服务供给,规范服务标准,提升服务效能,使企业只进“一扇门”办成“一揽子事”,最大限度实现“企业的事园区办、园区的事园内办”。健全完善开发区帮办代办服务制度,由开发区管理机构结合实际,梳理公布帮办代办事项清单,以投资建设、招商引资队伍为基础建立专业化帮办代办队伍,为企业投资项目提供全流程的代办服务。
二、营造有利发展的政策环境
严格落实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清理规范公告备案、计划目录、布局限制、认证检测等各类管理措施,全面推广容缺办理、限时承诺、先建后验等模式,切实做到“非禁即入”“非限即可”,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根据需要由县级以上政府采取设立开发区行政审批服务机构、网络办理、刻制部门“2号章”、设立派驻机构、开辟绿色通道等方式,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一张网络管服务”。按照“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科学推进”原则,在全区开发区全面推行由政府统一组织对一定区域内土地勘测、矿产压覆、地质灾害、水土保持、文物保护、洪水影响、地震安全性、气候可行性及环境评价等事项实行区域评估。区域评估成果由开发区管委会统一管理应用,供园区内新项目免费使用。积极探索扩大区域评估适用范围,鼓励有条件的区域将部分适宜区域评估的行政审批事项纳入评估范畴。
三、营造公正规范的监管环境
在开发区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严格依据法律法规,根据监管职责和监管事项清单,依法对园区市场主体进行监管,杜绝监管盲区和真空,推动从“严进宽管”向“宽进严管”转变。依托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和自治区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加强开发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建立投诉举报工单、风险预警线索、联合监管任务等处办机制。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分类制定和实行相应的监管规则。加强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事项的监管,推进各开发区执法结果共享互认,不断提升监管执法规范性和透明度,为企业家营造大胆创业、安心发展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第六节 实施四大改造行动
行动目标:到2025年,全区工业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智能化、绿色化水平逐步提升。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左右,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5%;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用水量年均下降2%以上,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3%;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到4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5%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0%以上,两化融合水平达到65%以上,智能装备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推动措施: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为中心,以智能升级、技术创新、清洁集约、“三品”建设等为重点,坚持去旧育新两手抓、加法减法一起做,去化落后的、减少过剩的、增加短缺的、扩大有效的,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智能装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实施结构改造行动
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清洁能源、新材料、现代煤化工、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发展。通过综合运用质量、环保、能耗、安全等法规标准,加大奖补等措施,压减消耗过多资源、占用大量要素、污染生态环境的低端落后产能,严格执行国家产能置换政策,支持企业联合重组、上大压小,鼓励铁合金、活性炭等行业低端低效产能退出。化解钢铁、煤炭、煤电行业过剩产能,查处“地条钢”违法违规生产行为;在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光伏材料、稀有金属、氰胺化工、多元合金等领域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每年组织实施延链强链、改造提升、节能环保、服务型制造等重点工业项目。按照谋划一批、储备一批、推进一批、建成一批的思路,建立动态项目库,分步实施、梯次推进。支持各开发区在产业集聚发展、土地集约利用、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安全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围绕产业链发展方向,加大全产业链招商引资力度,突出龙头项目及上下游配套项目开展专题招商。
二、实施绿色改造行动
组织实施工业企业能效“领跑者”和能效水平对标达标行动,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节能诊断,推广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工艺、装备,建成一批节能改造升级项目。严格执行钢铁、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产能置换。推进工业节水改造,加强节水型企业建设,强化用水定额管理,推广水循环梯级利用;开展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评价,培育和扶持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推进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石嘴山市、宁夏中宁工业园区等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支持一批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项目;推进污染治理升级改造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强化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管控,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行绿色设计,优先在机械、新材料、节能环保、轻工、纺织等产业领域,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高可靠性等特性的绿色产品。在装备制造、纺织、食品、电子信息等行业,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培育绿色工厂。
三、实施技术改造行动
推进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耦合,提升化工、冶金、有色、医药、建材等传统产业层次,扩大清洁能源、现代煤化工、新材料、绿色食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规模,滚动实施100个重点工业技改项目。按照《自治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改造升级,催生新动能。鼓励企业常态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有针对性提升管理水平、生产水平和研发能力。在开发区布局建设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保障产业创新发展和质量品牌提升,完善重点产业技术基础体系。在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优势行业,对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推进核心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为重点方向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提升改造。在先进煤机、电工电气、仪器仪表、高端铸造、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依托宁东(国家级)现代煤化工示范区,构建宁夏煤化工产业标准体系。在智能装备、高端关键零部件、高端轴承、新能源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制定若干“领跑者”标准。
四、实施智能改造行动
提升基础网络能力,加快推进覆盖全区重点开发区的5G、窄带物联网(NB—IOT)、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企业内外网等网络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安全保障能力,落实企业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功能安全和网络安全建设,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性;聚焦传统产业细分行业、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推动关键岗位、设备、生产线、车间、工厂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实现“点、线、块、面”梯次推进。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对龙头骨干企业,抓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开展龙头企业引领下的全产业链融通、大中小企业协同的智能化改造;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关键共性环节和应用场景,培育引进一批适合开发区产业行业特点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业APP,推动制造技术、管理能力开放共享。鼓励企业提升融合创新能力,开展单元、系统和管理组织创新,优化生产过程,发展网络化协同、服务化转型、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构建“柔性、远程、协同、共享”的新型产业体系。
第七节 实施开放合作行动
行动目标:到2025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银川综合保税区开放平台作用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体系更为完善,“一园一业一特色”布局基本形成。开发区开放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进出口总额占全区比重达4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区比重达30%以上,产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占全区比重达50%以上。引进培育、做大做强50家中高端消费品制造企业品牌及产品,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对全区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力不断增强。
推动措施:深入贯彻落实开放带动战略,积极抢抓国家“十四五”时期支持我区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坚持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相结合,以助推开放型经济发展为重点,以深化区域务实合作为抓手,着力补齐开放不足突出短板,构建开发区高水平开放新体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一、发展开放型特色产业
围绕现代煤化工、新材料、特色农业、葡萄酒、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鼓励支持企业在境外建设商品推广展示中心,带动产品、技术、品牌、服务等走出去。依托银川综保区、航空口岸、惠农陆港等海关特殊监管区,推动发展多层次、立体式通道经济,布局建设粮食、肉类、冰鲜、水果、原木、药品等专业海关监管场所,将银川市打造成内陆地区向西开放的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区域性联运配送中心,将吴忠市打造成鲜活农产品物流集散基地,将石嘴山、中卫打造成区域性大宗商品集散交易基地。
二、深化区域务实合作
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构建区域间协同联动、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加强与东中部产业链互补合作,探索跨区域共建园区、托管园区和“飞地”经济等合作模式,吸引集聚大企业大项目和上下游配套产业。深化闽宁对口协作,通过资产嫁接、市场衔接、产能合作等方式,开展项目精准对接。加强黄河几字弯地区协同合作,加强宁夏沿黄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合作联动,建立区域重大事项协调推进机制,协同推进跨区域交通、水利、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宁夏宁东、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联合打造全国现代煤化工产业集聚区。在加强区外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区内各开发区的合作交流,以集聚效应强,发展水平好的开发区带动产业关联紧密的小开发区协同发展,努力实现山川合作、“大带小”、“强带弱”的联动发展格局。
三、提高招商引资质效
强化开发区招商引资主体作用,全面建立专业化的招商队伍,搭建大数据精准招商平台,聚焦九大重点产业和园区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乡情招商,搭建大数据精准招商平台,创新委托、代理、联营等合作方式,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外资外贸企业,共同拓展国际市场、利用全球资源。着力“招大引强”,让好技术、好项目、好企业在开发区充分汇聚。比谋划储备、看项目质量,比招商引资、看签约落地,比开工建设、看工程进度,比服务水平、看满意指数,力争项目签约数、落地率、投资额实现新提升。
第八节 实施智慧赋能行动
行动目标:到2025年,工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构建智能制造为主流、工业互联网广泛覆盖的发展格局,智能制造由点状突破向整体提升转变。开发区规上制造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诊断、改造全覆盖,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5%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0%以上。研发和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关键装备、技术,以高档数控机床、智能煤机、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增材制造等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建成60个以上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以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千家企业上云、万台设备联网,培育推广1000个工业APP。
推动措施: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着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以工业提质、增效、降本为主攻方向,以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为目标,以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工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高水平推进智慧园区建设,为园区管理和园区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赋智赋能,有效提升运行管理服务水平,更好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渗透、融合和创新应用,努力走出一条开发区现代化发展新路。
一、加快提升网络建设水平
依托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试点建设,支持基础电信企业优先安排开发区信息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互联网骨干网互联节点,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外网建设,实现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窄带物联网(NB—IOT)、工业无源光网络(PON)等技术在全区开发区的全覆盖。加大IPV6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加快开发区内部5G网络规模组网,协助电信运营企业、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开展基站选址建设和网络试验,推动5G网络连续覆盖和室内场景深度覆盖。提升自治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服务能力,深化标识在设计、生产、服务等环节的应用,加快推进解析服务在各产业规模化应用,主动标识载体规模化部署,力争标识解析编码数量超过1000万个。
二、加快建设综合服务平台
综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纵向探索建立自治区、市、开发区三级联动的统一管理平台,横向打造联通园区内各部门、各企业间的应用服务平台,完善信息采集、分类、管理、共享机制,推动智慧园区综合服务平台与城市规划建设系统、交通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环境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等城市管理平台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加快形成集运行监测、用地管理、环境监测、项目建设、安全监管、融资服务、产能共享、协同创新、协同物流、协同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园区综合服务平台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先行先试,在满足智慧园区基本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智慧园区建设内容,创新智慧园区建设运营模式,打造一批特色突出、水平领先的智慧园区样板。
三、加快打造智慧生态体系
积极引导方案提供商、技术服务商、系统集成商、软硬件开发商为园区运营管理、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生产经营等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撑,推动形成线上与线下服务、硬件与软件服务、远程与实时服务相结合的智慧园区运营服务体系。加快推动“1+5+23”架构下的全区智慧园区建设,即自治区开发区综合指挥平台+5个地级市分平台+23个开发区智慧管理平台;研究出台智慧园区建设相关标准、稳步推进智慧园区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对园区产业链、供应链,乃至整个园区产业生态进行重构,以资源共享、产业融合、万物互联的发展理念,加快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智慧生态体系。
第九节 实施要素保障行动
行动目标: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为目标,在全面实现“九通一平”基础上,探索构建理念通、基础通、政策通、信息通、配套通、市场通、人脉通、融资通、经营通和公共服务平台为主要内容的“新九通一平”支撑体系,进一步提升开发区核心竞争力。到2025年底,全区开发区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到位,完成50个低成本化改造项目,使入园企业综合成本降低10%以上。
推动措施: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在防范债务风险的前提下,科学推进开发区供水、供电、道路、燃气、公交、污水处理、应急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产业和企业发展的承载能力和供给水平,努力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全方位改善提升。
一、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整体规划布局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全面实现“九通一平”、加快推进“新基建”为重点,建立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库,加快启动实施一批电力、燃气、供热、供水、通信、道路、消防、防汛、治污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着力营造产业项目“拎包入住”的良好环境。加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根据开发区发展需要,将公共信息、技术、物流、金融机构等服务平台和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项目,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优先布点建设、优先落地开工。
二、持续加强安全能力建设
以安全发展理念统筹开发区规划、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各开发区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高标准推进开发区,特别是化工园区(化工集中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园区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建设应用,提升开发区和企业安全生产技防现代化水平,通过技术改造促进开发区企业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促进化工园区(集中区)风险降级和规范发展,通过加强安全生产引导产业升级,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三、持续开展低成本化改造
制定开发区低成本化改造方案,发挥好低成本化改造专项资金作用,大力支持低成本化改造项目实施,对关键生产要素成本敏感的开发区,重点支持一批集中供气、供热、微电网、中水回用、余热利用、网络通讯全覆盖等项目,着力破除生产基础资源要素瓶颈,提高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完善开发区公共基础设施,使入园企业综合成本降低10%以上。加强煤、电、气、运等要素保障协调,对不同开发区、不同产业的节能考核实行分类指导、差异化管理。
四、积极开展前瞻性布局
各开发区应紧盯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布局建设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持续发展提供质量检验检测、计量检测、认证许可、知识产权、评估评价等基础支撑和公共服务。加强战略前沿领域部署,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前瞻性产业,以及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模式,积极培育构建多元化应用场景,提升开发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级。
第五章 规划实施和保障措施
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开发区工作,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细化工作措施,创新工作方法,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推动规划落地见效,确保开发区“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自治区开发区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指导全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工作,审议全区开发区重大政策、重大安排和重点任务,协调解决开发区“十四五”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自治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实。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要进一步提高对全区开发区的统筹管理和调控能力,摸清开发区底数,制作全区开发区图册,实现“一张图管全局”。各市、县(区)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开发区建设发展的责任,建立健全实施规划的工作推进机制,将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分解到年度工作计划,主要指标要纳入年度计划指标体系,明确实施主体、责任单位和推进措施,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各开发区管委会要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对标对表规划明确的目标任务,制定具体方案,列出任务清单,建立工作台账,狠抓工作落实,保质保量完成好开发区改革发展各项任务。
第二节 加强政策协同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商务厅、地方金融监管局等部门,要加强各类政策的统筹协调,注重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国家政策与地方政策的衔接协同,用足用好国家政策,完善配套地方政策,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打好财政、税收、金融、土地、产业、投资、价格等政策组合拳,推动开发区“十四五”发展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要强化需求导向,立足开发区发展实际,加强政策前瞻性研究,建立以规划为引领的政策研究机制,从完善产业政策、改革政策、社会政策等多个方面健全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特别是推动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转型。要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及时发现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或不适当的要加以修改调整,确保各项政策更加精准、合理且富有实效,助推规划有效实施。
第三节 加强财税支持
规范合理使用各类财政资金,主动公开资金使用情况,自觉接受审计监督,强化资金使用绩效。各级财政对开发区的奖补资金,由开发区统筹使用,为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安全基础设施、要素保障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十四五”期间继续实行“基数保留、增量奖补”的方式,以上一年度开发区内企业(不含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区)所产生并已入库的税收总额中(不含资源税和环保税)自治区留成部分为基数,超出基数的增量部分全额奖补给各开发区。允许自治区和市县财政对开发区的奖补资金,由开发区运营公司以股权、债权、产业基金等多种形式投入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平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低成本化改造等项目,在推动开发区建设同时,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第四节 加强人才支撑
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实行全员聘任制、竞争上岗制。开发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实行“单独分组、单独评价”,对急需紧缺人才、突出贡献人才予以倾斜。按照“以岗定薪、按绩定酬、岗变薪变、酬随绩走”的原则,逐步建立与聘任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机制,将人员的绩效工资与岗位职责、工作量和工作业绩挂钩,根据不同岗位特点实施分类考核,树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鲜明导向,形成“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收入分配制度。要加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与中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对接联络,通过组织各类面向开发区管委会及企业的专题培训班,提高园区和企业的管理能力和专业素质。
第五节 加强考核评价
在自治区党委效能目标考核框架下,由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负责,在开展开发区年度效能目标考核时,将本规划实施情况作为确定开发区考核结果的重要参考依据,并根据发展实际,动态修订完善开发区效能目标考核指标体系,突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目标导向,进一步强化对开发区效能目标考核及结果运用。各部门、各单位不再另行考核,以自治区党委效能考核办通报的开发区效能目标考核结果为准,避免多头、多次考核。在自治区开发区效能目标考核排名中,对考核排名靠前的开发区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加大土地供给保障力度;对考核排名靠后的开发区,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连续2年考核末位的,要限制新增土地指标,给予降级;对连续3年考核末位,予以撤销,退出开发区序列,整合并入邻近开发区。
专章一 突出抓好开发区生态环境保护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把开发区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注重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加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污染防治长效机制,为美丽新宁夏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一、持续加强大气污染治理
分区分类改善大气环境。优化调整开发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范围,推动区域内统一产业准入和排放标准。统筹考虑区域传输规律和季节性特征,加强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治理,强化分区分时分类差异化精细化协同管控。推进开发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执法、统一污染防治措施,完善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区域会商机制。建立联合执法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区域监管数据互联互通,开展区域大气污染专项治理和联合执法。探索完善轻、中度污染天气应对机制,逐步扩大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和应急减排的实施范围,推进重污染绩效分级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完善差异化管控机制。
持续推进涉气污染源治理。持续推进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2025年底前重点开发区企业全部完成改造。开展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玻璃、陶瓷、铸造、铁合金、有色等行业污染深度治理。强化自备燃煤机组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监管,确保按照超低排放运行。针对铸造、铁合金、焦化、水泥、砖瓦、石灰、耐火材料、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严格控制物料储存、输送及生产工艺过程无组织排放。大力推进重点行业VOCs治理,建立完善化工、制药、包装印刷、工业涂装等重点行业源头、过程和末端全过程控制体系,实施VOCs排放总量控制。按照“淘汰一批、替代一批、治理一批”原则深入推进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强无组织排放管控。
推进扬尘精细化管控。在开发区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将绿色施工纳入企业资质评价、信用评价。推进低尘机械化湿式清扫作业,加大开发区出入口、企业集中区等重要路段冲洗保洁力度,渣土车实施硬覆盖与全密闭运输,强化绿化用地扬尘治理。开发区裸露地面、粉粒类物料堆放以及大型煤炭物料堆场,全面完成抑尘设施建设和物料输送系统封闭改造。
二、持续加强水污染治理
强化黄河流域水环境保护。按照“取缔一批、合并一批、规范一批”要求,加强排污口排查溯源工作,建立排污口整治销号制度,全面清理整顿黄河岸线内工业企业,推动沿黄一定范围内高耗水、高污染企业迁入合规开发区,2025年底前完成黄河宁夏段流域范围内排查整治搬迁工作。特别是临近黄河岸线的开发区要以超低排放、超净排放为目标,推动水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地表水与地下水协同防治,加强化学品生产企业、工业集聚区、矿山开采区等地下水污染源对地表水的环境风险管控。健全流域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实施开发区联合监测、联合执法、应急联动、信息共享,加强研判预警、拦污控污、协同处置、纠纷调处、基础保障等工作,防范重大水生态环境风险。
深化工业水污染防治。建立完善开发区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加快转变高耗水产业结构,严格控制高耗水行业发展,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加快推进产业布局调整升级,加强农副食品加工、化工、印染等行业综合治理,推进玉米淀粉、糖醇生产、肉类及水产品加工、印染等企业清洁化改造。大力实施污水管网补短板工程,加快宁夏中卫工业园区、宁夏中宁工业园区、宁夏青铜峡工业园区等开发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切实解决部分开发区污水处理厂超负荷、不稳定运行问题,做到企业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推进再生水循环利用。开展开发区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推动建设污染治理、循环利用、生态保护有机结合的综合治理体系。指导有条件的开发区在重要排污口等关键节点,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等生态设施,对处理达标后的尾水和微污染河水进一步净化改善后,作为区域内生态、生产和生活补充用水,纳入水资源调配管理体系。
三、持续加强土壤污染治理
加强土壤污染综合防控。根据土壤污染状况和风险合理规划开发区土地用途,加快建立土壤污染企业风险分级清单,完成优先管控地块的详细调查和风险评估,新(改、扩)建建设项目涉及有毒有害物质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提出并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要求。结合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成果,发布土壤环境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突出建设用地、固体废物、工矿企业等污染管控,确保土壤整体清洁安全。定期对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开展监督性监测,督促企业定期开展土壤自行监测、污染隐患排查,到2025年至少完成一轮排查整改。
加强危险废物全过程环境监管。建立完善开发区危险废物环境重点监管单位清单,推动工业固体废物环境要素依法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健全开发区危险废物收运体系,开展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试点,支持大型企业共享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提升企业、科研机构等危险废物收集转运能力。深入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与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托具备条件的危险废物相关企业建设危险废物培训实习基地。
四、持续加强环境风险管控
严格落实规划环评制度。认真落实《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和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有关要求,充分发挥规划环评优化空间开发布局、推进区域环境质量改善以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促进开发区产业合理布局、经济结构优化、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模式创新环评审批验收管理方式,制定区域统一的项目准入环境标准,制定开发区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加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制度。严格执行《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做好排污许可证的质量审核和新增污染源发证登记等工作,将排污许可与环境影响评价、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执法、自行监测、环境统计、入河排污口设置等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深度衔接融合,确保实现从污染预防到污染治理和排放控制的全过程监管。
健全完善环境风险预警体系。按照分级负责、属地为主、部门协同的环境应急责任原则,以化工园区、涉危涉重企业为重点,健全防范化解突发生态环境事件风险和应急准备责任体系,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制定出台相关技术文件和管理手册,指导开发区和企业提升应急能力、规范应急准备与响应,加强应急监测装备配置,分类分级开展环境应急人员轮训,定期开展应急监测演练,增强实战能力。
五、规划环境影响说明
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过程中环境影响可控。本规划遵循以人为本、产城融合、绿色低碳的理念,开展选址的科学论证,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设施进行了高起点规划,未来将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开展建设和改造,践行低冲击建设发展原则,规划建设不会导致区域性的环境质量下降。
本规划鼓励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环境影响较小。本规划所纳入的各类开发区以承担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使命,其主要发展产业为我区鼓励类产业,大气、水、声及固体废物污染源较少,对环境影响较小。未来入区项目必须严格符合开发区的环保要求。
本规划确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管控措施。本规划推广低碳发展模式,推进集约化、循环化改造,要求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论证制度,完善各部门联审联批制度、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和动态跟踪监督制度,开展精准执法、精细管理,制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预案。在按照要求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前提下,可以较好地避免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环境保护问题。
专章二 突出抓好开发区安全生产工作
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完善开发区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强化安全执法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和监管责任体系建设,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工业园区及功能区安全生产三年整治行动为契机,推进开发区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5年,安全风险评估完成率达到100%,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建成率达到100%。“十四五”期间,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安全生产形势趋稳向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
一、强化安全生产空间管控
合理规范企业布局。在安全评估的基础上,优化开发区分区布局,严格控制高风险功能区规模。严格执行有关标准规范,禁止在危险化学品企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内布局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员密集场所。严格落实企业安全防护距离相关标准规范要求,综合考虑主导风向、地势高低落差、企业之间的相互影响,统筹企业类型、物资供应、公用设施保障、应急救援等因素,合理布置企业分区。
严把项目准入关。充分考虑化工园区产业链的安全性和科学性,有选择地接纳危险化学品企业入园。把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园区产业链安全和安全风险容量要求,作为危险化学品企业准入的前置条件。严格入园项目准入条件,制定产业项目“禁限控”目录,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和产业政策。严把项目审批关,严格执行《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准入源头管控工作的通知》,严格执行《自治区化工项目准入目录》;在招商引资、新上项目时严把安全生产关,严禁工艺设施落后项目入园,严禁建设项目设施设计未经审查投入建设;禁止项目只引进生产设备及其工艺包,未配套引进与其相关的安全包与控制技术,拼凑式设置安全设施以及生产工艺安全防控系统。严格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审查,严禁承接其他地区关闭退出的落后产能;逐步建立并完善园区内企业退出机制,对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企业,及时淘汰退出园区。
推进封闭化管理。结合开发区实际情况,通过采取建设园区门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手段,推进园区封闭化管理,严格控制人员、车辆进出。对当前无法实施整体封闭化管理的园区,要向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园区主管部门备案,同时对园区内高风险功能区实施封闭化管理。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对开发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各开发区,特别是化工园区(集中区)严格按照标准和要求完善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安全生产风险隐患。
二、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整治
加大安全风险评估力度。定期开展开发区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企业间安全相关性风险评估、园区安全管理及应急救援能力评估、基础设施安全评估;建立安全风险评估动态更新机制,对园区企业全面开展安全风险摸排、辨识和隐患排查治理,精准排查治理生产装置、生产工艺、设备管线等方面的泄漏爆炸风险隐患,确保各类安全隐患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整改。今后每5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开发区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确定安全容量,实施总量控制,完善消除、降低、防控安全风险的对策措施。地方政府(园区)作为园区规划建设和管理运营的主体,要切实承担化工园区(集中区)安全风险降级整改和风险控制责任,确保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控制在C级(一般安全风险)或D级(较低安全风险)以内。对已经认定的化工园区整改情况开展评估、验收、回头看等项工作,推动化工园区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强化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管控。制定完善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严格控制涉及光气、氯气、氨气等有毒气体,硝酸铵、硝基胍、硝酸胍等爆炸危险性化学品建设项目,从严审批特别管控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从严审批涉及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企业、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或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以下简称“两重点一重大”)的建设项目。新建化工生产储存装置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涉及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的生产储存装置必须装备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报警系统,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生产储存装置应装备安全联锁系统。开展化工园区和危险化学品企业整治提升行动,全面排查管控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推动“两重点一重大”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控制,鼓励危险化学品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技术改造升级,依法淘汰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的工艺和产能。固化“危险化学品专家指导服务”和“消地协同”工作机制。强化托运、承运、装卸、车辆运行等危险化学品运输全链条安全监管,加快推进专用停车场建设。
强化煤矿安全风险管控。持续推进瓦斯突出、水文地质类型极复杂、具有强冲击地压等灾害,且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难以有效防治的煤矿淘汰退出。推动煤矿智能化技术与煤炭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的工程项目。严格准入门槛,规范整合技改煤矿,科学划定开采范围,规范产能核定,推进机械化开采。推动煤矿企业建设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一张网”,加快推进煤矿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开展煤矿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装备遴选推广,推动煤矿装备更新换代,推广煤矿机器人现场应用,实现危险岗位机器人作业、高危场所机器人巡检,持续推进煤矿安全科技创新和“四化”建设。
强化工业生产安全风险管控。以高温熔融金属、涉氨制冷、粉尘涉爆、铝加工(深井铸造)、有限空间作业为重点,强化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支持企业应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设备设施,加快实施搬运码跺、投料装车、抛光施釉、喷漆打磨、高温窑炉、切割分拣、压力成型等安全风险较高岗位“机器换人”,提高安全防护等级与保障能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加快推动开发区建立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对园区内企业、重点场所、重大危险源、基础设施安全风险实时监控预警,提升开发区重大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和安全防控水平。
三、加大安全执法检查力度
加强日常执法检查。建立健全地方政府部门、开发区管委会共同参与开发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管联动机制,完善日常监督管理制度,推进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非法生产、经营、建设的企业依法处罚,增强执法实效。
创新监管执法机制。科学划分开发区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等级,开展分类分级监管执法,强化对高风险企业的监督检查。制定开发区年度安全生产执法计划,确定检查项目和频次,实施差异化精准监管执法。加快建设“互联网+监管”系统,全面推行“互联网+执法”模式。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和实施第三方协助检查机制,推行执法效果评估制度。
提升监管执法能力。建立以执法检查为统领,集风险防范、事故调查、行政处罚、案件移送于一体的工作体系。规范执法行为,完善执法方式,加强监管执法人员持证培训,组织定期达标考核,推动建立专业化、职业化安全监管执法队伍。加大安全监管执法队伍装备配备投入,推进开发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标准化建设。
四、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管理责任,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体系,形成安全生产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把园区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整体工作谋划,及时研究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会商研判安全风险,统筹协调解决重大安全生产问题。认真开展工业园区及功能区安全生产三年整治行动,对重点任务和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诊断评估。统筹开发区内公共设施、上下游产业链、应急救援等各方面各环节,实施一体化管理。
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督促企业建立满足安全生产管理、应急要求的安全技术和管理团队,健全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全员参与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管控机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要求,持续加大安全投入,提高安全技术装备与本质安全水平,做到安全制度到位、安全责任到位、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至少每年开展一次安全生产警示教育,强化法治意识、风险意识。建立企业安全生产信用管理制度,完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相关政策规定,推进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信息平台与国家、自治区、有关行业管理部门信用平台的对接,实现与财政、投资、国土资源、银行、证券、保险、工会等信息互联互通。
五、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加强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各地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开发区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理顺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加强开发区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和人员能力建设,堵塞安全生产监管漏洞,坚决杜绝安全监管“盲区”和“真空”。
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加强开发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推动企业依法建立企业专(兼)职消防救援队伍和安全事故工艺处置队伍,加强技能训练和综合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健全完善开发区应急预案体系,定期检查企业应急准备工作开展情况,统筹园区应急救援力量并强化演练,与开发区周边重点应急救援力量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公共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明确应急管理的分级相应制度和程序,做到应急救援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安全高效。
扫一扫获取
最新情报资讯
扫一扫免费
阅读最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