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报网讯:2月10日,农业农村部印发《2020年种植业工作要点》。其中,在目标任务上,突出“守底线、优结构、提质量”。“守底线”就是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坚持稳字当头,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确保三大谷物面积稳定在14亿亩以上、口粮面积稳定在8亿亩以上,确保2020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优结构”就是继续优化种植结构。巩固区域结构调整成果,调优品种结构,提高产品品质,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质量”就是推动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推广绿色生产方式,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打造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种植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全力稳定粮食生产。实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调整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总额稳定,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稳定农民基本收益,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完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和20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创新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遴选发布一批绿色高质高效粮食作物新品种和新品牌,集成示范一批粮食生产全过程高质高效技术模式,以良种为基础、以机械化为载体、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建设生产全程机械化、投入品施用精准化、田间管理智能化的标准化生产基地,提升粮食生产科技水平。
另外,工作要点中提到,2020年要持续推进结构调整优化,提升种植业供给质量效率 。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果菜茶、食用菌、杂粮杂豆、薯类、中药材、蚕桑、花卉等特色产业。优化布局结构,根据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产业基础,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匹配的生产布局。优化产品结构,根据市场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增加更加丰富多样、优质安全、营养健康的绿色优质产品供给。开展低氟茶品种筛选和栽培技术推广,在边销茶主产区建立一批示范低氟茶园。进一步落实《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认定认证一批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引导中药材生产向道地优势产区集中。稳步推进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实施轮作休耕试点面积3000万亩以上,以轮作为主、休耕为辅,扩大轮作、减少休耕。稳定东北地区玉米—大豆为主的轮作面积,重点扩大长江流域和黄淮海地区水稻—油菜、玉米—大豆或花生等轮作规模,适当扩大西北地区小麦—薯类或豆类、玉米—豆类等轮作规模。逐步退出地方积极性不高、试点效果一般、三年试点到期的休耕任务。
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277亿斤,比2018年增加119亿斤,增长0.9%,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单产水平提高,2019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381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6.6公斤,增长1.8%。粮食播种面积稳中略降,2019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41亿亩,比上年减少1462万亩,下降0.8%。根据《2020年种植业工作要点》,确保2020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分季节看,夏粮和秋粮增产,早稻减产。2019年,全国夏粮产量2832亿斤,比上年增加56亿斤,增长2.0%;秋粮产量9919亿斤,比上年增加110亿斤, 增长1.1%;早稻产量525亿斤,比上年减少46亿斤,下降8.1%。
分品种看,除稻谷产量有所减少外,其他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均有所增加。2019年,全国谷物产量12274亿斤,比上年增加73亿斤,增长0.6%。其中,稻谷产量4192亿斤,比上年减少50亿斤,下降1.2%;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为2672亿斤和5215亿斤,比上年分别增加43亿斤和72亿斤,分别增长1.6%和1.4%。豆类产量426亿斤,比上年增加42亿斤,增长11.0%;其中大豆产量362亿斤,比上年增加43亿斤,增长13.3%。薯类产量577亿斤,比上年增加3.6亿斤,增长0.6%。
2019年,各地在保障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同时,稳步推进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工作,调减低质低效作物种植,扩大优质高效作物种植规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全国粮、经、饲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是农业种植结构不断优化。油菜籽、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较往年有所增加。稻谷种植结构继续调整优化,品质更好、单产更高的中稻面积增加。大豆播种面积1.40亿亩,增长10.9%,大豆振兴计划实现良好开局。
二是农业区域布局不断优化。江淮赤霉病高发区、华北地下水超采区和西南条锈病菌源区通过休耕和轮作等措施调减冬小麦播种面积;非优势区的稻谷、玉米播种面积持续调减,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
三是粮食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全国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比例提高,优质稻谷面积扩大。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粮食产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