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报网讯:卫星应用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全面提升国家的社会精准治理、资源精细开发、企业精确决策、大众精确消费的水平,对社会经济和国防建设各方面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空间大。
卫星产业链
从种类与功能维度区分,卫星产业包括三类: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从产业链区分,卫星产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卫星制造与发射、卫星数据处理、卫星数据应用。
卫星及应用产业市场规模巨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世界卫星及应用产业规模持续扩张,已成为带动全球航天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据卫星工业协会(SIA)发布的《2018卫星产业状况报告》,2017年全球航天产业的收入为3480亿美元,其中卫星产业2686亿美元,占比79%,卫星应用业务仍然在总体收入中占比最大,为1287亿美元。
从2013年至2017年,全球卫星产值从2310亿美元增长到约2690亿美元,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为主要增长点。预计2020年全球卫星产值将逼近3000亿美元。据SIA统计,全球卫星应用业务和卫星制造业务的比值约为9:1,而我国只有3:1左右的水平,卫星应用业务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数据来源:卫星工业协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数据来源:卫星工业协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卫星应用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1、政策推动卫星应用行业发展
由于我国卫星应用发展起步晚、规模小,整体产业化发展水平还不高。为推动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包括《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等在内的多项相关规划,各地也制定了当地的卫星产业扶持政策,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卫星产业快速发展。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机遇2、卫星应用领域持续拓宽、行业需求快速增长
卫星信息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大众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支撑资源开发、粮食安全、海洋权益维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能够服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气象、国土资源、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农林水利、交通运输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的广域精细化应用,能够满足文化、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高品质信息服务的需求。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快速推进,卫星应用领域将持续拓宽,行业需求将快速增长。
机遇3、产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为满足应用需求提供强大支撑
发展和完善自主的空间基础设施,日益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追求空间领域领先、抢占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发展新兴产业、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选择。我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空间设施基础的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风云气象系列(1988年以来)、资源系列(1999年以来)、环境减灾系列(2008年以来)、高分系列(2013年以来)、碳卫星(2016年以来)等遥感卫星已成功发射;北斗导航卫星进入第三步建设阶段,全球组网计划稳步推进。空间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能更精确、更及时的获取空间信息,用于满足行业和区域重大应用需求,支撑我国现代化建设、国家安全和民生改善的发展需求。
挑战1、用户对卫星应用认知度低
卫星应用产业是近十年来才快速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尽管卫星遥感和卫星导航应用领域从气象监测与预报、交通运输、公共服务逐步拓展至防灾减灾、海洋勘测与权益维护、环境保护、位移监测,但行业用户对卫星应用具体方式及功能的认知度仍处于较低水平,这就需要行业内企业要深入挖掘和引导应用需求,主动向行业用户推广。用户对卫星应用认知度低,会限制卫星应用产业化的速度,对行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挑战2、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
卫星应用行业属于知识与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有较大需求。卫星应用行业不仅涉及软件技术,还包含遥感科学、导航科学、地理学、测绘学、气象海洋等行业科学和其他IT技术,是多学科技术交叉的体系。项目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项目经验、和较高的执行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得多学科业务进行有效融合,满足政府、部队、企事业等客户的严格要求。目前,高端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仍是影响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
挑战3、研发投入大且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相对短缺
卫星应用产品应用于政府社会管理、防灾减灾等领域,技术水平要求高,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以实现技术突破,其研发具有周期长、投入大等特点。但现阶段该领域的民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且多为轻资产公司,难以通过银行贷款等债权融资方式获取资金,使得软件企业实施产品技术创新和卫星产业化应用推进的难度加大。因此,投入大且融资渠道相对短缺对行业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中国卫星应用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