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金融服务业
(一)主要目标
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环境,激发金融改革创新活力,防范金融运行风险,在全省基本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竞争有序、风险可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力争到2022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6000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6%左右;到2028年,金融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
(二)产业布局
银行业。支持济南重点引进外资和总部型金融机构,推动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在济南设立省级管辖行,支持恒丰银行总部迁址济南;推动青岛发挥地缘优势,重点引进韩资、日资等外资银行机构,支持青岛银行、青岛农村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鼓励各市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以及其他驻地银行业金融机构,立足本地、细分市场,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证券业。推动全国知名证券机构、外资证券机构向济南、青岛聚集;支持中泰证券加快上市步伐,进入券商第一梯队;支持中信(山东)证券提高核心竞争力,发展成为行业领先企业。
期货业。推动鲁证期货等法人期货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进一步提高竞争力;推动各市布局发展期货公司分支机构,扩充期货市场参与主体;深化与各期货交易所战略合作,推动对全省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大宗商品、主要农副产品、海洋产品的期货交易品种上市,完善期货交割库布局。
基金业。发挥政府股权投资引导基金作用,通过政府财政资金投资参股或共同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等形式,引进和培育更多私募股权基金和私募基金管理人,促进私募产业集聚发展;支持烟台开展基金管理服务创新,着力打造山东黄河基金小镇、济南新金融产业园区、青岛红岛经济区、烟台基金港等基金集聚区。
保险业。支持济南、青岛、潍坊等市开展现代保险服务创新,推动济南、青岛等市引导各类资本发起或参股设立法人保险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保险集团总部、地区总部等入驻;支持各市设立区域性的业务总部、功能性中心或保险中介服务机构,鼓励泰山财险、德华安顾寿险等法人保险机构完善治理结构,创新业务模式,优化区域布局,提升服务能力。
地方金融组织。鼓励各地充分发挥地方金融组织拾遗补缺作用,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三农”的服务能力,引导小额贷款公司拓宽融资渠道、补充资本实力,通过细分市场、特色经营、全程风控、开发运用大数据等措施,努力提升行业竞争力;鼓励民间融资机构参与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项目,培育一批资产规模10亿元以上的重点机构;优化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整合组建省级融资担保机构,推动融资担保行业减量增质,做精做强;稳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规模,鼓励基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创新信用互助模式;促进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更好发挥作用。
要素市场。发挥齐鲁股权交易中心、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的引领作用,创新服务模式,建设服务全省的四板市场;推动产权、金融资产、文化产权、知识产权、能源环境等交易场所在济南集聚发展,支持青岛财富产品、海洋产权、数据资产等交易场所向全省辐射服务;支持潍坊重点打造覆盖全省、辐射周边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针对山东资源禀赋和企业特征,支持各地有序发展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权益类和大宗商品交易市场。
(三)主要任务
打造金融核心集聚区。支持济南市申报国家级金融支持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发展试点和载体建设,加快实施“金融机构壮大、资本市场提升、产融结合创新、空间布局优化、金融生态打造、金融开放推进和金融人才培育”等七大战略工程,发展成为金融支持新旧动能转换和实体经济发展的改革创新示范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及环渤海南翼地区的金融管理中心、金融机构中心、资金结算中心、金融交易中心和后台服务中心;支持青岛市加快集聚优质财富管理资源,着力拓展开放合作格局,有效搭建人才培养平台,积极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早日建设成为面向国际的财富管理中心;支持烟台市加强政策引导、规范创新和产业培育,不断优化基金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人才环境,推进各类基金加快集聚。
培育区域金融特色市。推动具备条件的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发展特色金融,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支持潍坊等市开展现代保险服务创新试点,支持济宁、枣庄、菏泽等市申请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支持威海市创新发展绿色金融;支持临沂市申报国家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改革创新试验区;支持德州等市打造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综合试验区。
优化区域金融发展环境。健全现代金融产业发展协调推进体系,加强对金融产业发展的统筹谋划和组织协调;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组织创新、业务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实施金融人才培育引进工程,加快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金融知识培训,提高防控金融风险的能力;推进全省统一征信平台建设,促进信息互联互通与共享。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升区域金融风险防控能力,密切关注经济结构调整和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隐患,做好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加强对担保圈、融资平台、房地产和产能过剩行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风险排查;逐步健全与中央配套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改进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明确各方监管责任,依法逐步将各类金融业态纳入监管范围,完善地方金融立法,加快推动地方金融监管法制化进程;加强金融行业自律,建设山东金融业联合会;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安全、有序的金融业发展环境。
金融服务业产业集群、重点园区和项目:
产业集群:济南投资基金产业集群、济南金融总部集群、青岛市现代金融产业集群、烟台市基金产业集群、济宁市高新区科技金融产业集群。
重点园区:山东新金融产业园、青岛金家岭金融聚集区。
重点项目:济南黄河基金小镇、青岛国信金融中心、淄博黄金城项目、烟台瑞东信卓智能科技产业园项目、潍坊国际金融中心、泰安金融商务区、白鹭湾科技(基金)小镇、日照国际财富中心、雪野金融小镇、中国博兴CBD项目、聊城国际金融中心项目。
五、节能环保服务业
(一)主要目标
以构建技术开发、成果孵化、设备制造、工程设计、公共服务等多功能、一体化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为目标,增强节能环保指标刚性约束,形成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创新活力勃发的产业发展高地。力争到2022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左右;到2028年,基本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节能环保服务新体系。
(二)产业布局
节能服务业。支持青岛节能家电、淄博博山泵业、威海高效电机等省级节能产业基地发展,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园区集聚;引导行业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加强协作,延伸配套产业链,促进节能服务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实施高耗能行业能效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绿色工厂创建、绿色建筑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等工程,加快科技创新和配套服务。
环保服务业。重点推动环保技术创新,在“省会环”、“半岛环”布局发展环保服务产业园区,支持国家、省级生态环保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学观测研究站等生态环保科技创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生态环境领域成果转化综合服务资源,支持建立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完善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投资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和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服务社会化,布局发展一批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环境物联网等新兴环保服务企业;开展园区环保管家服务,依托省内各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主要工业园区,布局发展环保管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环保服务特色示范基地;探索区域环境托管服务等新模式,启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模式试点。
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业。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烟台开发区等国家和省级园区废物交换利用、能量分质梯级利用、水分类利用和循环利用、公共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园区内项目、企业、产业有效组合和循环链接;提高废弃物集中处置率和综合利用水平,推进烟台资源再生加工示范区、临沂金升有色金属产业基地等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开展省级“城市矿产”示范园区创建,在烟台、临沂、东营、滨州、潍坊等市布局再生资源回收集聚区,加强对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
(三)主要任务
完善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开展节能减排投融资、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工程咨询、节能认证评估等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规范环保技术、管理和信息服务,发展生态效率评价、绿色产品认证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投资及风险评估、环境保险理赔等第三方咨询服务;支持工业污染治理第三方运营,完善环境治理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管理制度,健全第三方运营服务标准、管理规范、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提高污染治理水平。
研发推广先进技术。加强先进适用生态环保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加快推进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平台和基地建设,培育生态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引导技术研发、设备生产和投融资机构,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开展节能服务,推行金融租赁等特色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支持回收行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加快构建回收、运输、加工利用为一体的城乡固废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
健全环保信息服务平台。以环境咨询、解决方案和信息服务为重点,建设网上环保技术装备超市、环境工程远程诊断、多元环境信息集成与可视化、技术成果交易、网上人才学院等信息化平台;统筹衔接再生资源回收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建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废弃物逆向物流交易平台,建设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体系,提供废弃物管理、回收、再生加工和循环利用整体解决方案;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建设碳排放交易制度,融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
节能环保服务业产业集群、重点园区和项目:
产业集群:泰安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重点园区:青岛绿天使环保创业园、烟台节能环保产业孵化园。
重点项目:济南环境科技产业园、济钢四新产业园一期、枣庄固体废物综合处置中心改扩建项目、潍坊东江蓝海环保产业园、潍坊节能环保孵化器、昌邑市康洁环卫产业园、济宁鲁源电镀废水资源化处理成套设备研发项目、日照生活垃圾高温热分解成炭全量无剩余处理示范项目。
六、商务服务业
(一)主要目标
突出商务服务特色,大力发展高端商务服务业,全面提升商务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构建种类齐全、功能完善、运作规范的商务服务体系。力争到2022年,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5%左右;到2028年,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左右,实现商务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迈进。
(二)产业布局
企业管理服务业。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专业服务机构、国际组织机构、商会组织等落户山东,设立管理、投资、研发、营销、采购和结算等区域总部,布局发展本土综合性企业集团总部品牌;加强商务服务载体建设,布局发展高端化、现代化、智能化商务楼宇,促进金融、研发、设计、信息、物流、会展、中介咨询等融合互动,形成企业集聚基地,打造国内企业管理服务高地。
咨询与法律服务业。以济南为核心发展中介服务,做大做强法律咨询和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布局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查、管理咨询等高端智库机构,发展检索、分析、数据加工等基础服务,健全高端商务咨询服务体系;以青岛为核心重点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高端商务服务体系,布局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广告咨询、评估、法律、会计、税务等商务中介服务,建设新兴国际商事仲裁中心;推动各市布局发展广告策划、会计审计、市场调查、商务咨询、法律、信用等优势服务业。
会展服务业。充分发挥济南、青岛会展区位和资源优势,完善便利化服务体系,聚焦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发展自主品牌展会,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度大、行业影响力强的大型展会落户。“省会环”主要打造信息产业、现代物流、文化产业、软件服务外包等展会;“半岛环”主要打造海洋科技、海洋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展会;鲁南片区主要发展能源矿产、工程机械、农资农机、精细化工类展会;其余市布局发展专业化展会,形成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的发展格局。
(三)主要任务
创新发展模式。支持商务企业开展咨询策划、设计咨询、一站式集成服务、后期运行维护、运行测试评估、应用整体解决方案;支持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开展企业战略研究、规划制定、营销策划、市场调研、管理咨询等提升工业发展素质的商务咨询服务;支持专业咨询企业开展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税务财务、工程咨询等服务,促进商务服务专业化、规模化;支持传统商务服务企业扩大服务范围,借助信息技术,推动线上虚拟与线下实体互动经营,利用大数据资源为企业提供商务服务。
培育服务品牌。充分发挥商务服务市场经济“黏合剂”、“润滑剂”的独特作用,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公信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商务服务品牌机构;引进国内外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服务机构,以独资、合资等形式入驻,带动提升商务服务发展层次;培育品牌会展,引导各市加强会展场馆建设,鼓励展馆“一馆多用”,支持国际认证和商标注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企业,提升运营和对内对外辐射能力。
商务服务业产业集群、重点园区和项目:
产业集群:潍坊泰华城商务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重点园区: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聊城星之火创业梦工厂。
重点项目:济南西部会展中心、绿地??齐鲁之门项目、青岛华润中心、全球油气能源闲置设备互联网交易和共享平台、潍坊总部基地、汶上县经济开发区创业谷、泰安中央商务区项目、中韩自贸区经贸交流中心、山东双创人孵化园、日照市国际会展中心综合项目、猪八戒??互联网+服务业小镇、山东正之源律师事务所、山东天元同泰会计师事务所、临清轴承商务服务中心、滨州紫海创业孵化园、菏泽高新区总部经济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