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空间布局
重点实施“双环先行、两横两纵、多点转型、开放协同”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布局。
一、双环先行发展示范区
充分发挥济南、青岛两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优势,突出两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中心城市区位和良好产业基础,以建设特大城市为目标,加快布局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打造“半小时”、“一小时”城市圈,构建以济南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城市,提升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的“省会环”;以青岛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城市,提升服务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财富管理中心和海洋经济中心功能的“半岛环”。
(一)“省会环”发展区
以济南为中心,积极实施“东拓、西进、南控、北跨”战略,构建辐射周边德州、滨州、淄博、莱芜、泰安、聊城6市的“半小时城市圈”。
济南、莱芜市以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为引领,布局发展总部经济、现代金融、软件信息、人力资源等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工业设计、生物科技、量子技术等科技研发服务业,建设国内一流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服务外包示范区、区域性科技服务中心、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中国智慧物流名城等。依托济南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集中优势,推动周边市主动承接“省会环”公共服务资源转移。
德州、聊城市重点布局发展新能源、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配套服务业,助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
淄博、滨州市重点布局发展新能源和新材料配套服务业,助力化工、有色金属、陶瓷、纺织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泰安市重点布局发展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环保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二)“半岛环”发展区
以青岛为中心,以济青、青烟威、青日连高铁为纽带,构建辐射周边烟台、威海、日照、潍坊4市的“半岛经济圈”。
青岛市充分发挥海洋科学城、战略母港城、国际航运枢纽优势,重点布局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设计、国际金融、现代物流、现代海洋、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等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名城、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示范区、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新高地,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依托半岛城市在海洋资源、产业基础等方面优势,共育市场、共兴产业、共建设施,推动周边烟台、威海、日照、潍坊4市积极融入“半岛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烟台市重点布局发展海洋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高端化工、先进材料、航空航天、高效农业等配套服务业,加快中德工业设计中心和山东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打造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国家先进制造业名城;
威海市重点布局发展前沿新材料、医疗健康、纺织服装、海洋技术等配套服务业,突出发展商贸物流,打造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
日照市重点布局发展生命健康、海洋食品、通用航空、钢铁产业升级等配套服务业,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区域物流中心,打造临港涉海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潍坊市重点布局发展新能源、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相关配套服务业,突出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
二、两横两纵融合发展区
充分发挥省内各市区位优势,依托济青、日兰、京沪、沈海等交通网络,以现代交通为纽带布局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形成优势互补的空间格局,实现交通主干道周边产业协同发展,打造全省经济发展的黄金通道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走廊。
(一)两横融合发展区
济青高铁沿线发展片区,包括济南、淄博、潍坊、青岛4市。依托济青快速交通网络,尽快将“省会环”、“半岛环”中心城市纳入“一小时城市圈”,实现沿途各市快速通达,加强区域间现代金融、科技研发、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优化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配置。
鲁南发展片区,包括菏泽、济宁、枣庄、临沂、日照5市。依托鲁南高铁和日兰高速、临沂商贸集散地、日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等优势条件,面向省内各市、中原城市群,打造鲁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快速通道。
(二)两纵融合发展区
京沪高铁沿线发展片区,包括德州、济南、泰安、济宁、枣庄5市。充分利用京沪高铁交通主干线,向北承接京津冀城市群产业转移,向南对接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发展,发挥沿线各市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等产业基础优势,应用“互联网+”等工具,突破空间束缚,实现相关产业虚拟集聚,布局发展研发设计、服务外包、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
半岛沿海发展片区,包括烟台、威海、青岛、日照4市。充分利用青盐铁路干线和沈海高速,发挥沿海港口优势,依托区内综合保税区、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等载体,布局发展商务服务、对外贸易、跨境电商等产业,辐射周边商贸集散地,打造陆海联运和进出口贸易发展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