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旅游发展评价报告:整体实力稳步上升 长江黄金旅游带成强劲引擎
来源:湖北日报 发布日期:2017-09-13 17:47
分享:

旅游发展速度评价

报告分别从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带动效益、市场主体、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创建项目、人才培养八个方面评估了省内各市州旅游产业发展速度。

一、国内旅游发展速度指数

排名前10的市州依次为:1.武汉市2.宜昌市3.咸宁市4.十堰市5.襄阳市6.神农架林区7.鄂州市8.仙桃市9.荆门市10.黄冈市。

二、入境旅游发展速度指数

排名前10的市州依次为:1.宜昌市2.武汉市3.神农架林区4.潜江市5.咸宁市6.十堰市7.荆州市8.襄阳市9.荆门市10.仙桃市。

三、带动效益发展速度指数

排名前10的市州依次为:1.随州市2.黄石市3.咸宁市4.孝感市5.宜昌市6.仙桃市7.十堰市8.荆州市9.恩施州10.神农架林区。

四、市场主体发展速度指数

排名前10的市州依次为:1.随州市2.黄石市3.黄冈市4.恩施州5.武汉市6.荆州市7.襄阳市8.神农架林区9.荆门市10.孝感市、天门市。

五、项目建设发展速度指数

排名前10的城市依次为:1.仙桃市2.神农架林区3.随州市4.黄石市5.十堰市6.襄阳市7.武汉市、潜江市和荆门市10.黄冈市、恩施州。

六、资金投入增长速度指数

排名前10的市州依次为:1.孝感市2.潜江市3.荆州市4.黄石市5.神农架林区6.襄阳市7.黄冈市8.随州市9.恩施州10.荆门市、宜昌市。

七、创建项目发展速度指数

排名前10的市州依次为:1.宜昌市2.仙桃市3.十堰市4.黄冈市5.鄂州市6.襄阳市7.恩施州8.孝感市9.荆州市10.神农架林区。

八、人才培养发展速度指数

排名前10的市州依次为:1.天门市2.神农架林区3.黄石市4.武汉市5.恩施州6.黄冈市7.荆州市8.襄阳市、宜昌市10.孝感市。

正视不足 迎接挑战

一、区域旅游发展不均衡,市州差异较为明显

湖北旅游产业呈现高度集中性和不均衡性。武汉市旅游市场规模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近三年武汉市旅游总收入均占全省旅游收入50%左右,入境旅游收入占比达到80.9%。即便是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宜昌市和襄阳市这两个市的旅游收入总和也不到武汉市旅游收入的二分之一。黄冈市、咸宁市、十堰市、恩施州、荆州市、神农架林区等市州虽然旅游发展增速明显,但市场份额有限,综合效应不显著,其旅游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

二、汉江旅游带发展滞后,综合环境亟待改善

与湖北长江旅游带相比,我省汉江旅游带沿线城市的发展还有待提升,在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发展环境、游客满意度等方面的总体状况明显滞后于长江旅游带沿线城市的发展水平。汉江旅游带沿线九个城市在2016年湖北省旅游发展评价中,除去武汉市、十堰市、襄阳市、孝感市这四个市排在全省前十以内,其他五个市的旅游发展都有待提升,特别是天门、潜江和仙桃三个省直管市在近三年的全省旅游发展水平评价中,基本处于排名靠后,需加大综合支持力度。

三、入境旅游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现象比较突出

2016年入境旅游接待人数中仅武汉市、宜昌市、神农架林区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其它多数市州入境旅游增长乏力,部分市州甚至出现负增长。

四、综合监管机制改革有待深入推进

通过调查发现,我省游客自助游比率为86.4%,有近六成游客出行借助互联网进行旅游信息搜索或预订等服务,游客自助智能出行已是我省旅游活动的主流和趋势。旅游者新的行为特征要求各市州必须进一步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旅游主管部门从行业管理向旅游目的地综合监管转变,加快推进成立市级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综合监管领导机制等改革创新。

五、旅游人才结构性短缺,人才培养规模有所减少

湖北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滞后于旅游发展的增长形势。一方面,高素质旅游人才供给不足,以导游为例,全省中级导游人数为783人,仅占全省导游总数的3.3%,中高级导游服务人才较为匮乏。另一方面,部分市州旅游人才培养出现增长停滞现象。如全省旅游院校(含中高职)在校生人数近三年逐年下滑,旅游饭店业专业技术人才供给紧张,与全省旅游业高速发展的态势不匹配,不利于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六、部分景区经营管理粗放,精品名牌建设任重道远

我省优质旅游资源密集,5A级景区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4A级及以上景区占比达38.6%,但还有一些景区仍然停留在“圈地卖票”的粗放阶段,景区内的餐饮、娱乐、购物等二次消费占比低,对景区周边的综合带动效益不高。一些景区游乐设施陈旧,存在安全隐患。一些景区智慧旅游技术运用水平不高,在景区的人流管理、安全监管、高峰分流、智能停车引导等综合监管方面还有待提升;另外,针对“千禧一代”游客,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营销工作还比较滞后。一些优质景区在创建中国著名、世界知名的旅游精品名牌建设方面仍面临不小的挑战。

七、部分景区交通不畅,“最后一公里”问题亟待解决

省内部分市州在公共交通集散地通往景区的路程中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主要症结是:缺乏旅游直达专车,自助游客需多次换乘,且无法直达景区门口,也给“黑车”非法营运留下了可乘之机。通往景区的标识标牌缺失或不清晰,影响自驾游游客的体验。景区停车场设置、游览线路不合理,在旅游旺季存在停车难、道路拥堵等现象,影响游客正常游览体验。

八、旅游公共服务成为短板,供给侧改革需要拓展和深化

通过调查发现,我省现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与自助智能出行的大趋势不相匹配。在智慧旅游方面,重点旅游市州的旅游预警、舆情监控、人流管理等综合智能监管平台功能有待提升。在游客集散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部分市州还需完善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景区服务中心等方面的接待服务功能。在旅游厕所建设方面,乡村旅游点和新建景区应重点解决“如厕难”的问题等。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