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共享充电宝在资本市场便火的一塌糊涂,十几家企业共获得几十家资本的青睐。5月5日,街电科技获得聚美优品3亿元战略投资,小电科技紧随其后,于5月8日宣布获得红杉资本中国、高榕资本领投的3.5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腾讯在本轮融资中对小电进行了加持。
那么,共享充电宝这事究竟靠不靠谱?共享充电宝会成为下一个共享单车?还是终究是一场巨头和资本的游戏呢?
首先,将共享单车与共享充电宝做个对比,然后再来详聊。
在用户需求方面,共享单车是刚需、高频的,而共享充电宝是非刚需、中低频的;从布局场景来看,共享单车的布局场景更加广泛,而共享充电宝的布局场景更窄,只能在特定应用场景下布局,比如火车站、机场、商场、景区等;目标用户人均使用次数方面,共享单车的目标用户每天至少使用2次,而共享充电宝的目标用户每天最多使用1次。
根据易观千帆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8月,摩拜单车及ofo共享单车月活跃用户分别为91.11万人、48.66万人,而截至2017年3月,摩拜单车及ofo共享单车月活跃用户分别为1321.07万人、1148.03万人,仅仅7个月的时间,共享单车领域已经走出了一条完美的用户增长曲线。很难想象,作为非刚需、中低频的共享充电宝未来的用户增长曲线如何,但可以肯定的共享充电宝领域未来7个月的用户增长曲线不会像共享单车领域那样漂亮。
以下从用户需求、市场规模、行业玩家的护城河及行业将面临的威胁等方面来聊聊共享充电宝这事究竟靠不靠谱?
1、共享充电宝是刚需么?
从用户需求来讲,目前,大多数的手机用户每天至少需要充电1次,充电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家或办公室等区域通过插座充电;第二种是处于外出移动状态下通过充电宝充电,比如在旅途中,这种情况更多的是一种随机性、应急性的需求。共享充电宝针对的主要是第二种充电方式,但很遗憾,共享充电宝对这种充电方式并不具备可替代性。对于用户来讲,几十块钱就可以买一个小巧、轻便、大容量的充电宝,没有必要每次都花1元左右租充电宝,况且还要面临找充电宝、还充电宝的麻烦。综上,手机用户仅仅会在忘记带充电宝的情况下使用共享充电宝,对共享充电宝的需求更多的是一种随机性、应急性需求,共享充电宝切中的是非刚需的、中低频的市场。拿北京的中青年群体来讲,10个人中,最多有1个人恰巧能用到共享充电宝。共享充电宝属特定应用场景下的服务,只能在诸如地铁、火车站、机场、景区、商场等特定场景下布局,才能吸引有充电应急需求的商旅人士、或周末逛街、暂时外出的年轻群体。
2、共享充电宝的市场盘子究竟有多大?
共享充电宝由企业统一采购充电宝进行统一投放,需要投入软硬件成本、渠道成本及运维成本等,从盈利模式来讲,共享充电宝本质上是打着共享经济旗号的“重资产租赁经济”。
共享充电宝需要投入的成本:
(1)充电宝、机柜(或桌面立架)等硬件成本、物联网相关的软件成本。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充电宝都是有使用寿命的,市面上一线大牌充电宝的使用寿命大约是500次,那么一个充电宝被使用1次的硬件折旧费用大约是0.1-0.2元。
(2)渠道推广费用,无论在火车站、机场、地铁、景区、商场之类的大场景下布局,还是在餐馆、咖啡厅之类的小场景下布局,都要投入相应的场地费用。拿商场来讲,有什么理由让商家心甘情愿的免费为你提供场地呢?这一点,真的不像共享单车那样,共享单车提供的是社会公共交通解决方案,可以免费使用城市自行车停车位资源,共享充电宝压根不具备这样的属性。
(3)电费等运营成本。拿3.7V/10400mAh的爱国者充电宝来说,充满电大约要消耗0.075度电,按北京市商业用电价格算,充一次电的成本大约是0.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