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十三五”规划(附全文)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7-05-02 16:17
分享:

在生态环境方面,生态空间接近底线,基本生态网络建设有待加强,外环、郊环、生态间隔带等重要生态空间内现状建设用地比例仍然较高,全市森林覆盖率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有待提升,耕地土壤污染以有机型为主,无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亟需从源头保障农业和食品生产安全。城市游憩空间严重匮乏,可供居民游玩、休闲、休憩的空间和市民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城市安全综合保障能力有待强化,全市年平均地面沉降量已持续多年控制在6毫米以下,但差异沉降现象仍然突出。

二、“十三五”期间土地资源利用面临的形势

(一)落实国家战略、促进上海发展,需要通过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提升城市竞争力

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到202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及到2040年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长远目标,都在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方面对上海提出更高要求。上海应提高站位,通过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通过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统筹,提升城市魅力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对城镇建设和生态保护都提出明确要求。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要统筹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强化地质环境保护和地面沉降防治,缓解生态保护与城镇建设之间的矛盾,在充分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增强城市软实力的同时,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保障合理用地需求,提高土地利用率,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综合性城市,提升城市魅力。

(三)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通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促进转型发展,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在土地资源紧约束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和未来可能的重大事件对土地的需求仍然很大。上海应改变外延式、粗放型发展模式,走盘活存量、优化发展之路,通过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式的转变倒逼城市发展转型,促进“三产”协同发展和城市功能优化,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守人口、土地、生态、安全四条底线,积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低效建设用地转型增效,实现土地利用方式改革创新,为202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的用地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底线思维。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到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以内。突出“生态优先”,落实规划建设用地“负增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后简称“新三线”),加强郊野公园、水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领域的生态建设和修复,强化农地复合利用,完善田、林、水协调建设政策,锚固城市生态基底,优化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