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点领域及方向
(四)智能装备及机器人。
到2020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实现产值达到1300亿元,2025年突破3000亿元,建成珠三角乃至全国智能装备关键设备、技术供应和研发创新中心。
智能成套装备。推进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流程类制造领域数字化车间与全自动化成套设备开发。加快发展汽车、船舶与海工装备、航空航天、电子等离散型制造领域智能化成形及加工成套设备、机器人化智能检测装配生产线、关键零部件成套加工装备、中高档数控系统、3D打印设备等智能成套装备和系统,以及智慧物流仓储装备系统。支持金融设备智能化发展,加快建设华南金融设备制造业基地。拓展智慧化农机产品,探索开发无人农机,不断提升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
机器人。推进低成本多关节机器人、并联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等经济型机器人本体开发,集成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等机器人。加快研制发展医疗康复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护理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以及消防机器人、救援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积极推进与小批量定制、个性化制造、柔性制造相适应的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
智能模块及关键零部件。发展多功能集成智能传感器、生物传感器、高分辨率视觉传感器、高精度流量传感器等新型传感器。加快推进高精度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先进控制器、高精度传动和驱动装置、精密减速器、智能仪器仪表与检测设备等智能装备核心部件和模块研发。突破具有较强鲁棒性的分布式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提高智能化成套装备系统集成能力。
智能装备系统集成。推进电子信息、物流、医药、汽车、船舶与海工装备等领域智能设备、智能模块、智能系统的应用集成。支持系统集成商依托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智慧工厂、数字化工厂等方向拓展业务,提升顶层架构设计和软件集成能力。
(五)新一代信息技术。
到2020年,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到2025年,建立起完整的“终端设备设施—基础网络服务—信息应用服务”互联网产业链,实现总产值85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5%,建成极具影响力的国家级新一代信息产业基地。
大数据及信息服务。大力发展面向企业和个人,尤其是在移动应用领域的软件和数据信息服务,推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交通、环保、物流、医疗、教育、政务等各领域的示范应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工业软件及操作系统。加快推进嵌入式操作系统、工业实时数据库、云操作系统、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的研发与应用。建立工业研发设计平台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平台,开发研发设计类、数字控制类、智能生产类和管理类工业软件。
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发展12寸晶圆半导体材料,力争突破28纳米及以下级芯片制造工艺、高密度先进封装技术,提高芯片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发展先进的LED(发光二极管)芯片等优势芯片制造产业,推进电子元器件产品的片式化、集成化、高性能化和无害化,实现自主配套。
移动通信。发展以SDN(软件定义网络)为代表的网络通信设备及系统,加快对T比特级高速光传输设备及大容量组网调度光传输设备、高端核心路由器与交换机、5G(第5代)系统设备核心部件,以及新一代多通信设备和关键软件平台的研发。
互联网终端设备设施。突破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等相关技术,加强85代液晶面板等大尺寸面板产品竞争力,延伸产业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千亿级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传感器、单片机、微处理器、PLC(电力线通信宽带)等高新技术及产品,发展基于个人、家庭终端应用的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智能数据终端等智能电子产品。
(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到2020年,形成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和创新体系,自主品牌汽车实现跨越式发展,总产值3800亿元;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00万辆,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实现总产值达到6500亿元。
整车。发展节能内燃动力乘用车、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混合动力商用车、燃料电池汽车、高附加值专用车等节能、新能源汽车。
关键汽车零部件。提高新型节能高效发动机及控制系统、驱动电机、高效变速器等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装备及零部件本地配套能力。突破动力电池与电池管理系统、纯电动力系统、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等关键技术。提升充电设备、总线通讯网络系统、安全系统等配套设备及系统模块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驾驶辅助级智能汽车、部分或高度自动驾驶级智能汽车、智慧出行用车。突破基于网联的车载智能信息服务系统、车载互联终端、集成控制系统、多源信息融合技术、车辆协同控制技术等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