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充分发挥江苏中医药和旅游资源的优势,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积极发展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健康体验为主题,融中医药疗养、养生、康复和旅游、休闲、商务、会展等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体,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文化需求。利用中医药元素突出的中医药、旅游和农业资源,开发具有江苏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国家级和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示范基地,努力打造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积极开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标准化体系研究,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标准化和专业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
(三)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加快中医药科技进步。
全面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实施中医药传承工程,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传承研究,总结中医药重大学术创新规律,强化对中医药理论方法的继承。加强对吴门医派、孟河医派等具有江苏地方特色的中医学术流派文献资料的挖掘整理,深入开展中医流派传承规律和模式研究。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全面系统继承当代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建立中医药学术传承和推广应用的有效模式。开展中医药传统知识调查,挖掘整理民间中医诊疗技术和方药,加以总结、利用和推广。加强对传统制药、鉴定、炮制技术及老药工经验的继承研究。重视中医药古籍保护和利用。做好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
健全中医药协同创新体系。合理配置中医药科研资源,建立健全以国家和省级中医药科研机构为核心,以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和企业为主体,以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支撑,多学科、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体系。开展中医药科研院所、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临床医学中心和重点学科建设,支持创建中医药重点实验室、研究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打造高水平中医药创新平台,提升中医临床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大中型中医药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积极培育中医药科技服务机构。推进中医药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完善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分配、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开展中医、中药基础理论研究,阐释中医药理论科学内涵,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结合江苏中医药优势,加强对重大疑难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治、治未病的联合攻关和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总结辨证论治规律,完善防治方案,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加强以中药为基础的标志性保健品、日用品、化妆品、食品和以中医诊疗技术为基础的仪器设备的开发研究。探索适合中药特点的新药开发模式,研发基于经典名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等中药新药,推动重大新药创制。重点支持中医药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完善中医药评价管理体制。改革中医药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模式,从项目提出、设计方法、组织方式到成果转化等,全面体现中医药特点,建立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推行中医药科研课题立项、科技成果评审同行评议和独立评议制度,加强政策配套,研究制定有利于中医药创新的激励政策。坚持联动推进,加大各类科技资源、创新计划对中医药研发的立项支持力度和对中医药成果转化的奖励力度。创新评估方式,强化中医药科研工作组织和管理,提高项目实施效率和水平。
(四)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增强中医药事业发展后劲。
深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中医药教育结构和规模,建立中医药人才供需平衡机制,加强中医药各类人才的开发和储备。加大中医药教育机构投入,支持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国际著名、国内一流”的中医药大学,充分发挥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中医类职业院校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深化医教协同,推进中医药院校综合改革。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素养、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强化中医师承教育,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面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建成以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