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央视播出,反响平平,但一个月后意外走红网络,在Bilibili网站上,《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点击量接近200万,弹幕数超过6万条,一度成为热点话题。2016年12月16日,根据纪录片改编的同名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在院线上映,但网络热度并没有持续到大银幕,截至目前,影片上映21天票房收入仅622余万元。
把纪录片推进院线,这不是头一遭,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也曾被拍成电影《舌尖上的新年》。不过,即使是从知名纪录片改编而来的纪录电影,在院线也遇冷,相较于故事性较强的影片,纪录电影的票房一直以来都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虽然纪录片的观众群体不断扩大,但对于大多数中国观众来说,纪录片仍被视为在电视上观看的免费资源。由于纪录电影大部分偏向纪实,叙事相对琐碎,缺乏情节铺垫和高潮等因素,在影院放映难以引发普通电影观众的共鸣。考虑到网络受众和院线受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距,因此在电视、网络上爆红的纪录片进入院线后不见得同样被观众接纳。
不过,虽然纪录电影所获得的票房数额和商业大片的票房相比可怜得不值一提,但在业界看来,纪录电影进院线,本身就意味着某种程度的成功,因为这从侧面证明了纪录片市场良性发展的趋势。
当然,纪录电影并非不存在实现其市场价值的合理商业模式,这有赖于业界对市场的摸索、开拓以及对观影人群的引导和培养。2016年10月,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成立,正说明业界为推动纪录电影等相关艺术类影片的发展已切实行动起来了。相信假以时日,纪录电影会走进更多观众视野,在口碑和票房上迎来市场的双重肯定。